两只黄鹂四条腿

大家好,小黄鹂博客开通了。
个人资料
正文

关于孔子的价值和儒家的礼制

(2008-10-18 15:25:42) 下一个
我写这篇文章,是因为读了某篇博文, 连接如下:http://wublonger.blog.sohu.com/102143754.

我评论他的博文不是因为他的博文写得好,而是他的博文让我想起了某些事。

首先,我认为他的博文抄了在博客里面的一段评论。 当然我评他的文章也不是为了说明他这样做得不道德。 我只是想澄清一些错误观点,免得有人认为我鼓励他这样做,鼓励他随意曲解我的评论。

第一,我认为孔子的价值不是为了对他的学生负责,这种说法是对孔子的污蔑。 孔子的价值就是为君王负责,他培养学生也是为了君王。

所谓“以貌取人,矢之子羽”,就是说孔子不是对学生负责的。子羽希望成为孔子的学生,但被孔子拒绝了。孔子为什么拒绝呢?因为子羽一来长得不漂亮, 二来没有权势。子羽后来成了名人,孔子后悔了,说不该没有接受子羽为学生。这里面说明,孔子取舍学生的最主要因素就是学生是不是有权势,漂亮是次要的因素。

所谓“以言取人,失之子于”,同样说明孔子不是对学生负责的。 子于是孔子的学生,能说会道,深得孔子喜欢。 后来子于当政失势, 孔子害怕牵连于他,同时为了突出自己的一贯正确,就说是子于的花言巧语欺骗了他。 非常显然,如果子于当政没有失势,孔子显然要大大表扬子于的仁德。这件事同样说明孔子并没有对学生负责,他负责的是君王的成败。

我在博文中说,孔子在春秋时代活动,召集了一群学生讲学,对他的学生有很大影响,并且由他的学生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影响。这句话是历史的描述, 并不强调所谓的对学生负责。现在的老师们, 学生超过三千的不少,他们对学生肯定有影响,他们的学生对社会也有一定的影响,但是我们无法肯定地说这些老师一定是为学生负责的。 从现代社会来讲,老师不过是一种职业。

说到这里,我还要强调,我不希望有人因此说孔子创造了老师这种职业。 因为这显然是不符合历史的。

教学这种社会活动,不但是人类的原始活动,甚至在动物之中也很常见。 孔子成为名师是因为后来政治的某种需要,就像关羽成为圣人, 岳飞成为圣人,文天祥成为圣人,袁崇焕被平反成英雄一样,是一种政治需要。 因为某种需要,我们经常忽略某人某事的细节, 片面扩大某人某事的某些品质。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便于宣传,能够更好地引起人们的注意。 但是我们必须注意,这些片面宣传的品质并不是人和事的本来面目。 就像擦屁股一样,人擦屁股是正常的卫生需要,但是我们不能因为某人的屁股擦得干净,就得出结论说这人不拉屎或者拉得屎比别人的少而且干净。

其次,孔子的失败不是在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根据《史记》的记载,孔子从来没有认为他的政治活动是不可为的事情, 孔子认为“大夫服从诸侯,诸侯服从王”是天理, 是完全应该成功的。孔子甚至因为这种想法的实践不成功请教了老子,老子告诉他说这种想法本来就是幼稚的想法。 《诗书礼易》记载的都是死人的事情,这些记载都是选择性的记载 ,没有事实能够说明孔子吹捧的三代时候的人们真的就象记载宣传的那样知礼守礼。孔子听了老子的说法以后才终于恍然大悟, 开始专心于教学。这个故事的结局告诉我们, 孔子不但没有“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而且是不知其不可为, 知其不可为就不为。

顺便说一下,“无为而无不为,不匿迹”主要是庄子的理论。《论语》中的记载本来是对孔子的批评,不是孔子的自觉, 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后儒把别人的批评转化成自己自觉的标榜, 是为了强调孔子的一贯正确。 这个过程我认为就是儒家教化的结果,这个过程从本质来说是违背了孔子的形象的。历史上的孔子,惟一值得称道的,也是比后儒做的好的就是孔子并不强调自己无所不知。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这是孔子比后儒高明的地方,也是比普通大众高明的地方。 这个故事还说明,汉儒并不排斥道家,他们不但推崇道家的隐世风范, 而且经常引用老庄的思想来补充孔儒的不足。后儒则不同,他们一方面排斥道家,另一方面却用老庄的思想来标榜自己。 他们一方面说庄子消极隐世, 另一方面却用“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来标榜自己, 这是后儒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作风。

再次, 儒家独尊不是因为儒家的务实精神。后儒吹捧得最多的是颜回和孟子,而他们俩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犬儒之二。儒家能够得以独尊的最大贡献是因为李斯,而李斯不是孔子的学生,后儒也从来不喜欢李斯,甚至把李斯视为异端。 后儒实际上比较喜欢的是赵高。 想比李斯来说,赵高确实比较务实, 不过我认为务实的忒也过了。 据《史记》记载, 赵高在劝胡亥夺权的时候说,“臣闻汤,武杀其主, 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卫国称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迟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 赵高的这段话有几个特点,第一就是推崇汤文武(尧舜禹汤文武),第二就是借孔子的话说理(死人从棺材里跳出来著书立说,尤其是死了的名人,譬如皇帝管仲孔子),第三就是为国为民。 杀君是为国,杀父是为民, 何不总不孝之有?第四就是“宜”, 为了所谓的功德,什么都可以做, 没有禁忌,连鬼神都会逃之夭夭, 躲得远远的。 譬如孙悟空的金箍棒, 为“道”而杀人,为杀人而称妖, 不亦乐乎?所以说,赵高的这段话是后儒的“至德”,孟圣人引用过,程圣人引用过,朱圣人引用过,小儒更是把它涂抹的到处都是。 不过后儒从来不承认赵高是儒家,他们造谣说他是太监。

百家九流, 中国只有儒家把“义”解释成了“宜”,大概这就是他们所谓“务实”精神的精髓。

我在博文评论中说,秦国较好实现了尊贤使能的文化,吸引了各诸侯国的人才出谋划策, 终于越来越强大,最后终于统一了中国。这句话不是历史文献的引用,是历史事实的客观描述,很难理解为什么儒家不能面对这样的事实。

不但不能面对,那篇博文的作者居然转过去说,争霸天下的君王,需要的是谋臣,不是道德老师。。。

这句话太滑稽了。百家九流之中,儒家是最希望为君王出谋划策的,连兵家和法家都比不上。历史记载,那些名将大臣, 成功显名之后,能够自觉归隐的人比比皆是。 大概他们知道谋略的局限,都把“天道”放在了功德之前。 相反儒家因为什么都不做, 自觉特别良好,天下事都在掌握之中, 无论斗智斗勇自己都天下第一, 从来都强调随心所欲, 无所不为。 况且根据历史记载, 孔孟出游各国,为得就是在王的身边挣一个饭碗,他们可不是为了去当什么道德老师。

再说,孔子只叙不作,他给学生灌输的本来就是古君王名相制定的礼仪,什么时候君王需要他们制定礼仪来着?儒家至多不过是希望现君王听取古君王的劝告,实行古君王的礼制, 什么时候为君王制定过道德礼制了?

汉武帝想实现功名,需要的不是道德老师,董仲舒乘机献上的,也不是什么道德礼制, 而是号召国民服从汉武帝的命令,帮助汉武帝实现功名。

汉武帝在文臣武士的帮助下确实实现了一些功名,但是同样带来的就是内耗巨大,为汉朝走下坡路铺平了光辉道路。 汉武帝晚年终于后悔,认识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暴躁急进。这个结果充分说明董仲舒献上的不是道德礼制,连出谋划策都称不上。 董仲舒不过是借机发挥,强调自己的重要,籍汉武成就自己的功德苦劳。

事实上,从宋朝以后,儒家只干了一件事,就是用全国百姓的尊严换取自己的仕途, 这是否就是儒家的务实精神呢?

某小说家说,明朝的皇帝从总体说来,比清朝的皇帝差远了。 先不论这种说法有多少挨耳光的成分,但我们无法回避的事实就是,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字狱最厉害的朝代。 乾隆皇帝对于满族的被汉化视如虎狼, 对文人(当时的)充当圣人深恶痛及,清朝对孔子的极度抬高换来的是对时儒的镇压。 这个历史事实是对儒家务实精神的巨大粉刺, 是儒家为皇帝制作道德皇袍的巨大讽刺, 是儒家安邦立国的巨大讽刺。 儒家得意于充当天子之师的时候,是皇帝最不成器的时候,后儒吹捧孔孟, 却把自己变成了忠实的看家狗, 只能乞求于皇帝的圣明换取功名成就。

这就是孔子的价值和儒家的礼制,是阿Q精神的巨大胜利!

最后说明一下,希望写那篇博文的作者以后不要曲解我的评论去充当精神皇袍和道德礼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