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阅人间事,读圣贤书
个人资料
为人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我是一个面条控(二)

(2022-01-18 21:42:44) 下一个

说起沈阳的面馆,就不能不说说沈阳老店四季面条部。不仅外地人,连很多沈阳人都搞不清四季面条和老四季面条以及四季抻面馆的关系。其实老四季并不老,和四季抻面一样都是八十年代后才有的。老四季卖的是抻面,最著名的是鸡汤面和酱鸡架。而四季面条才是真正老字号,大概是建国后公司合营的产物,反正从我记事就有了。

原四季面条店就坐落在北二马路靠近太原街的路北,如今的四季面条因为动迁,搬到了马路对面。我小时候住的大院就在北二马路,离四季面条一步之遥,走路不到五分钟就到了。所以,那时候家里来了亲戚朋友,母亲就会打发我去买面条待客。有时我会拉着小弟一起去,让他帮我拎汤和饭盒,我则负责端装面条的锅。虽然路不远,但端着锅走路,因为身体前趋,也是很累的。我就发明了个办法,将铝锅的一个把手拴在裤袋上,另一只手去扶另一个锅把手。这样走路就轻松多了。

那时四季面条只有两个品种,一个是大肉面,一个是肉末辣面。文革前的价格记不住了,母亲印象是大肉面一毛二一碗。现在四季面条店的大肉面已经涨到12元一碗了,整整涨了一百倍。刚解放实行工资制时,母亲的工资是62元,在当时可以买516碗大肉面,现在母亲的退休工资是八千元,可以买666碗大肉面。如果以四季面条做标准的话,实际收入水平还是上升了近30%。可这是四十多年的发展结果啊!当然,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人的实际收入比当年增加了可不止30%,像马云、柳传志这样的先富精英,其实际收入比当年增加恐怕有一亿倍了。对于那些退休后每月收入只有两千多元的老工人来说,实际收入恐怕是下降了的。这说明广大工薪阶层,特别是过去的工人阶级并没有享受多少改革开放的红利,蛋糕绝大部分被一小部分创业成功的老板们分去了。

文革后到1980年之前这段时间,我记得四季面条店的大肉面是两毛一碗,肉末辣面是一毛五一碗,都是四两面一碗。一般我都是买四碗或五碗面,不到一块钱。如果是父亲的老同志来,我们可能还会跟着沾光吃点面。如果是父亲乡下的亲戚来,这些面条一般都会被吃的精光,到不了我们嘴里。

下图就是普普通通的四季面条:

四季面条店不仅卖面条,还卖油酥火烧。一种是糖馅的,一种是肉馅的。那个肉酥火烧也是四季面条店的一绝,老远就能闻到浓浓的香味。每次我路过那,都被那香味馋的直流口水,可我印象中,那个火烧很贵,当时吃不起,好像一毛二一个,快赶上一碗面条的钱了。现在四季面条开了很多分店,变成连锁了,但只有北二马路这家店还在卖肉酥火烧。我弟弟每次回沈阳都要去四季面条吃面,顺道会买几个火烧回来,我觉得这么多年了,做火烧的师傅不知换过几代了,可这个火烧的香味就从来没变过,堪称一大奇迹。

四季面条的面是自己压面机压的,据说压力很大,所以面条很筋道,但今天四季面条的大肉不如从前了。从前都是五花肉,现在尽是瘦肉,吃起来硬邦邦,口感差多了。另外,现在的猪肉也没以前的猪肉香,毕竟以前都是有机猪。

现在的人大概很奇怪,为什么面条都成了待客的稀罕东西了。这是因为不知道当年沈阳的供应情况。我现在还记得,七十年代时沈阳每人每月只有2-6斤面粉,7斤大米,其余都是高粱米和玉米面。母亲回忆说,6斤面粉的时候很少,一般都是过年过节时才供应6斤面粉,大多数时间都是2斤面粉。想想每人只有2斤面粉是个啥状况,全家六口人一个月只有12斤面,除了包饺子,那点面是舍不得擀面条的。而农村就更惨了,大概一年也就能分几斤面。我插队三年就从来没在青年吃过面条,只吃过两次馒头。所以那时招待乡下来的亲戚都是四季面条,他们一年到头也是难得能吃上一次面。我小弟至今待四季面条如初恋,就是小时候没吃够过造成的后遗症。

文革后的一段时间是沈阳供应最差的,油每月只有三两,肉每人每月只有半斤,大米7斤,面粉最少的时候只有2斤。不过那时物价便宜,大米是一毛三一斤,面粉价格也差不多。挂面一斤好像是一毛七,有点记不清了。那时的挂面也不好吃,总有一股酸味。可就是这样的挂面,很多农民兄弟都从来没吃过。

我老舅心软,七十年代时曾被单位派到乡下去做什么调查,看到农民孩子长那么大没吃过面条,就回家买了几斤挂面带给了他住的那户农民,为此被我老舅妈唠叨了好久,那时我老舅的俩儿子也都上小学了,自己的孩子还没挂面吃呢。

成天吃高粱米和窝窝头是很痛苦的事,于是那时东北人就发明了玉米面面条,高粱米面面条,偶尔还有荞面条。这些口感很差的面条那时我家经常吃。现在这些东西都成了营养食品,都是讲究人家才吃的,可如果今天让我再吃这些东西就像文革时吃忆苦饭的感觉了。

小时候看电影《满意不满意》,那个餐馆的大肉面着实把我馋的够呛。时隔多年,别的情节都记不住了,只有那个胖胖的顾客为肉大肉小和服务员争吵的情节一直记着。当时觉得苏州的大肉面的肉片是又厚又大,比我们四季面条的肉片大多了。九四年我出差去上海,当时大弟弟在苏州医学院读博,回来时我就特意去苏州看他。本以为能趁机尝尝苏州的大肉面呢,可我们到了得月楼才知道,这是家正经饭馆,不是面条店,没有什么大肉面。那天我和我弟弟以及他的同学点了不少苏州特色菜,但我只记住了一个招牌菜松鼠鳜鱼,因为这个菜简直和东北的松鼠鱼没啥两样,就是糖放的多点。

小时候因为家住在沈阳著名的商业街太原街附近,离北一路的那个美食一条街很近,所以父亲开工资时时常会带我和奶奶去下一次馆子,而母亲从来都不去。那个北一路的美食一条街紧挨着太原街,一溜有大概四五个饭馆,我记得有开封灌汤包、李连贵熏肉大饼、马家烧麦、紧挨着太原街的是一家叫奎元面馆的小吃店。跨过太原街,在北一路的道北还有一家著名的饭店,就是我过生日时吃生日面的园路餐厅。园路餐厅不只有面条,还有一些西餐菜。最受欢迎的是园路餐厅的冰淇淋和冰棍。小时候,如果能买一根园路餐厅的冰棍会高兴好几天。园路餐厅再往南的一条小巷里,有一家著名的沈阳风味小吃店—杨家吊炉饼。那时的杨家吊炉饼真是吊炉烙的,上面一个锥形铁皮炉子里面放的是炭火,像一个锅盖一样放在下面的平底锅上,连烙带烤。烙出的饼外焦里软,非常好吃。

奶奶喜欢吃饼,父亲喜欢吃包子,所以我只记得奶奶带我吃过吊炉饼、鸡蛋糕,父亲带我吃过开封灌汤包和熏肉大饼,奎元面馆则一次都没去过。不过,现在我知道奎元面馆原本是杭州风味,并不是沈阳地方风味。

其实很多名不见经传的面馆做的面味道更好。我家附近就有一家面馆,只在中午开业,只卖两种面,一个是大肉面,一个是牛肉面。两种面都做的都非常地道,面码也讲究,真正做到了色香味俱全,属于那种吃过后还想再去的特色店。

未完待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6)
评论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喝白开水健康' 的评论 : 可老美就不喜欢吃软软的面,他们喜欢硬硬的意面。:)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小土豆_0130' 的评论 : 说的没错。我是个矫情的面条控:)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BnBinUS' 的评论 : 没错。陈锡联被辽宁人称为陈三两。
喝白开水健康 回复 悄悄话 我现在也喜欢面,软软的,好吃,好消化。
小土豆_0130 回复 悄悄话 所谓面条控是凡事比较有名的面条都能吃出它的味道,你倒好这不吃那个嫌辣,只吃你吃惯的面条,这不是面条控:)。
BnBinUS 回复 悄悄话 文革时著名的‘陈三两’把半斤油减到三两的主儿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二胡一刀' 的评论 : 生活中处处有政治。蛋糕老板分到最大一块是事实。,官员那是偷的,不是分的。????
二胡一刀 回复 悄悄话 原来你没吃过苏州面,那你谈面条的权威性不够了。哈哈。
面条和政治不要搅和在一起嘛,什么叫蛋糕被老板们分了,商人做生意发财不是应该的吗?你应该说蛋糕被官员们偷了。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zdwmg' 的评论 : 哈,同为面条控。????
zdwmg 回复 悄悄话 握手,我是每天都有一顿吃面条。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人参花' 的评论 : 我不仅吃遍了Costco的方便面,还几乎尝遍了市面上的方便面,我最喜欢的是一种韩国的拌面。后面我写道方便面,我读研的时候,方便面刚刚出现,是我们熬夜时的最美夜宵。:)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痴一生' 的评论 : 你说的这五大面里,我最喜欢的是武汉热干面,特别亲民、朴实,味道也最好。四川担担面太辣太油,北京炸酱面是太油。:)
为人父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风里飞奔' 的评论 : 握手!:))
风里飞奔 回复 悄悄话 我也特别喜欢面条,即使家里人更喜欢米饭,我也几乎每天要给自己做碗汤面条,特别是在冬天,吃着舒服!
痴一生 回复 悄悄话 虽然是南方人,我也是面条控。而且我们家几弟兄都是面条控,经常交流做面的体会和经验。读你的系列文,想起了美食家汪曾祺先生的文章,面之雅俗,人间至味。按照汪先生说法,中国面条繁衍到今天,也有了自己的“五大”:曰北京炸酱面、山西刀削面、广东伊府面、四川担担面、武汉热干面。这五大中,我只吃过四川担担面。担担面的特色是面细无水,作料都附在面上,因为面细,很容易进味。担担面,宜宾燃面,和武汉热干面同属面细无水一类。
其实有许多不亚于五大的面条,比如兰州拉面,重庆小面。
面条为什么受大众喜欢,因为它雅俗共赏,制作方便。给我们这些面条控提供了因材做食,施展厨艺的机会。那柔软温顺的面条,就好似一张白纸,可以在上面,无加拘束,想象弛骋地画出各种美图。
人参花 回复 悄悄话 和为班一样,我也喜欢面条。咱不讲究,方便面就行。吃遍Costco的所有面。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