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阅人间事,读圣贤书
个人资料
为人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格物致知,格的什么物,致的是什么知?

(2021-09-07 07:02:44) 下一个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的心法被王阳明发展成阳明学,而阳明心法则是借鉴了佛理。所以要弄懂格物致知的学问,懂得佛理是前提。如果对佛理不甚了了,读王阳明的心学就觉得玄乎。

格物致知作为儒家的心法,到了宋朝时被朱熹给歪解了。我觉得朱熹至死也没有开悟,因为朱熹的方法走错了方向。他不是向内求,而是向外求。把格物当作是研究客观事物的规律或曰命理,以为穷尽物之理,扩充自己的知识库就会达到开悟的境界。所以,我理解朱熹及宋之理学是把格物致知的知当作了知识的知。

而王阳明的心学可谓是一场正本清源的革命,因为阳明心学是向内求,求的不是知识,而是良知。而良知的显现必须是毫无自私自利之心时才有可能,所以王阳明说:“盖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其实也是说的存天理,灭人欲的道理。

很多人以为王阳明是在格竹子时开的悟,好像对着竹子发呆就能开悟似的,这实乃错解了王阳明。王阳明正是因为循着朱熹的格物之路走不通,才忽然醒悟对着竹子发呆是没用的,这是功夫向外的歧途歪路。也正是因为错误的功夫下的深,觉悟的才彻底。王阳明在格竹子的时候不是明白了竹子的理,而是明白了格一辈子竹子也不会开悟。也因此,他豁然开朗,知道了正确的路是向内求,心之学就是求一颗无一丝一毫私心私欲的圣心。圣心就是良知,良知显现了,行为自然合乎道,并不需刻意地去求一个道。这就是知行合一的秘密。所以王阳明描述良知充满的状态是“不虑而知,不学而能。”也即俗话说的,人事通,万事同。儒家说的良知充满,佛家说的心物一元,其实和基督教所说的圣灵附体是一个意思。

所以,我理解的格物就是去除私心私欲,致知的知就是良知,而非知识。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