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阅人间事,读圣贤书
个人资料
为人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最近读的几本书(四)

(2014-05-24 09:46:24) 下一个


一、《梦想与梦魇----六十年代留给下层阶级的遗产》(美)麦隆.马格尼特
这是一本反思美国自由主义文化的书。作者对六十年代那些时髦的自由主义论调提出质疑和批评。因作者持保守主义观点,所以更能看到美国六十年代文化的后遗症和自由主义文化的负面影响。
在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如火如荼的时候,西方的代表美国也一样在经历着一场文化革命。在中国的红卫兵破四旧、砸烂孔家店的同时,美国青年也在痛扁他们眼中的传统文化。这场革命是有钱人为自己寻求的个人解放,它悄悄改变人们观念,其影响一直持续到现在,并在很大程度影响了世界,也深刻地影响了今日的中国。
这场革命的主要表现形式,被作者概括为二:
“一是性解放运动。通过广告、电影、流行音乐、电视等的传播,性解放彻底改变了各个阶层人们的价值观、行为方式、家庭生活,大幅度增加了离婚率、非婚子女和单身母亲。
二是60年代的反文化运动。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反文化运动认为传统资产阶级文化是病态的、压抑的和破坏性的;资产阶级文化无论是以原罪、婚姻为基础的性道德,还是认为应该为了将来的成功而牺牲眼前的快乐的理念是错误的,都是一种社会病症;清醒、礼貌都是充斥奴性和伪善的陈词滥调;勤勉刻苦代表的是物质主义的价值体系;家庭生活只不过是上演高压政治和罪恶的另一个舞台;这种文化在一个天生的不公正的资本主义经济秩序里传了一代由一代;美国对越南发动的法西斯战争充分体现了资本主义秩序杀人成性等等。”
我觉得这里说的传统资产阶级文化不准确,应该说这是传统的基督教文化。不管东方西方,传统文化都是重视家庭、婚姻和恪守性道德的。这种道德启蒙于人类最初的几个圣人。西方是摩西和基督,东方则是孔子。
大概出乎很多中国人的意料之外,美国自由左翼的文化革命与中国不仅遥相呼应,而且还有着精神上的密切联系,因为这个革命的精神领袖是著名的3M,即德国的马克思、马尔库塞和中国的毛泽东。
美国这场文化革命是伴随着发端于五十年代中期的民权运动进行的。民权运动极大地改善了美国的民主人权状况,消灭了丑恶的种族隔离制度,也基本消除了种族歧视,实现了各民族的平等。但其副产品却也给美国社会留下了难以消除的疾病----下层阶级和贫穷。
无论是保守主义者还是自由主义者,往往都拒绝承认文化是导致下层阶层贫困的原因。自由主义者不愿承认,是因为这种观点认为个人及其信念应为客观经济命运负责。自由主义者更愿意把贫穷的责任归咎于社会。而保守主义者则认为是经济原因,而非文化原因导致下层阶级的犯罪。
此书作者自称为文化决定论者。他的论点是:贫穷不是一个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文化问题。造成如今美国下层阶级不断扩大的动因,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文化。而这个文化的提倡和传播者恰恰是富人。
作者对美国的“文化革命”有很多激烈的批评。他认为“文化革命”将个人解放和政治解放捆绑在一起造成了怪异的影响。“他升华了纯粹的自我,使心疼自己看上去并不那么自私,反倒是一种高尚的道德。追求个人解放的人的最大特点就是不负责任。”P19。作者在此还批评爱德华.肯尼迪就是典型的只要权利不要责任的政客。
“‘文化革命’的倡导者和实施者是一群自由主义、中间偏左的精英分子,包括舆论制造者、政策制定者和神话编撰者,即律师、法官、教授、官员、记者、作家、电影厂和电视台的老板、牧师等。因此,过去的30年里,美国的主导文化是自由主义文化,尤其是共和党执政时期,从报纸、新闻网、教师、讲坛、小说、电影、电视连续剧、杂志、广告、流行音乐、法庭、国会等传向美国人民的观点和价值几乎都反映了自由主义、中间偏左的世界观。”P20.
作为保守主义者,作者肯定家庭的价值,并对反文化运动的价值观提出批评:“社会政策目标应该以各种方式鼓励与加强传统的双亲家庭作为基本的社会单元。在教育人们用绚丽多彩的有意义的人生所必需的价值观和习惯武装自己方面,这个基本社会单元被证明是最成功的,其本身是建立在个人意愿之上的,这个个人意愿将人们最基本的个人冲动与能量转变为超越个人需要、完成某种更大社会目标的动力。在大多数公共机构,特别是学校未能有效地教育学生具有价值观的年代,削弱这个主要传播价值观的机构是双倍的灾难。”P120
作者给出很多事实,证明反文化运动对家庭和社会的破坏,尤其是对下层阶级。1960年只有25%的黑人家庭是仅有妈妈的单亲家庭,而到了19841990年,这一比例分别上升到43%48%1960年有3/4的黑人男青年说他们绝对不会结婚,今天这个数字上升到了93%
反文化的自由主义盛行也导致美国的犯罪率大幅上升,因为“文化革命”中有一个流行的极端理论,认为犯罪是和政治压迫有关的。“例如,‘黑豹党’成员埃尔布里奇。克利佛宣称极端犯罪可能是政治激进主义的表达方式。将政治和暴力联在一起。他在《冰上的灵魂》----一本六十年代的畅销书、至今仍在大学中作为教科书-----中论述道,一个黑人男子强奸一个白人妇女是个政治行为,以此来反对他所受的压迫,打击他的压迫者。”147
1963-1980年,美国人遭抢劫的几率几乎增加了四倍;遭入室抢劫和袭击的几率大约增加了三倍。1970年,一个出生在城市并在那里长大的孩子,被人谋杀的几率远远超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军士兵在战场上牺牲的几率。今天(21世纪),一个12岁的美国男孩有89%的几率将在今后成为暴力犯罪的受害者。而一个城市家庭在未来20年里,有93%的可能遭受入室盗窃。同样严峻的数字是,19896-7月间,平均每四个黑人成年人就有一个坐牢或处于缓刑期。”P27
自由不讲责任,就和民主不讲正义一样会毁掉整个社会。他不是带领人类走向光明,而是走向黑暗。
关于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我觉得左翼自由主义作家Kurt Andersen总结和概括的非常好。
“政治立场偏右的人,将当代生活中一切他们厌恶的东西都归咎于60年代末,诸如随心所欲的性、粗俗的文化和文化多元主义。而左派则接受了这些,回望 60年代时,只看到了他们定义为进步的那部分自由的遗产。然而,左派和右派各自热爱和痛恨的,大抵都是1967年那同一枚自由放任的硬币的正反两面。因为 60年代,我们都变得自私而不以为耻。”

改革开放后,中国实际上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一场类似于美国文革的文化革命。如今的中国,已经到处可见“革命的成果”:越来越多的单亲家庭,越来越高的离婚率和越来越不稳定的家庭关系,以及越来越乱的性关系。其实最大的“成果”是自由主义对人的成功洗脑。这从那些喊“东莞挺住”,叫嚷卖淫合法化、恢复多妻制、嫖娼符合人性的反道德言论中就可看出富人们多么迫切需要纵欲的自由啊。他们是唯恐中国还不够烂。
此书与《罗斯福王》、《破坏性的一代----对六十年代的再思考》和《美国同情心的悲剧》等书一起成为反思和批判美国文革的重要论著。


 二、《The 1960s By Gini Holland
这是一本简述美国六十年代历史的书。虽然此书篇幅不大,但涵盖的历史事件不少,导致我读这本书的时候查阅了很多遍维基百科和其它书籍,以弄明白当时的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来龙去脉。
美国六十年代是以反越战为主脉的左翼自由主义运动时代。年青人不信任老年人,对一切被称之为传统的东西都嗤之以鼻。
与中国的文革类似,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主力也是青年学生。他们激情四射,能量巨大,很有造反精神。
当斯坦福大学把西方文明史当作必修课时,引起了学生大规模的抗议。大伙跟着杰佛逊牧师高喊“嘿嘿,哈哈,西方文化去他妈的!”1988年校方被迫取消这门课。
文学教授米勒说:“我们是一群不肖子孙,就是要把西方文化这个庞大的机器砸个稀巴烂。”
也正是因为信任鸿沟导致了后来的反文化运动。曾经有一个流行于美国青年中的口号:不要相信任何超过三十岁的人。从这个口号中可以看出,当年美国社会的代际分裂和对抗到了何种程度。不过,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说这句话的人也是三十岁以上的人。在美国,造反有理很大程度是造上代人的反。达斯汀.霍夫曼的主演的电影《毕业生》就反映了那代美国年青人的叛逆和不满的情绪。
在整个六十年代,反越战贯穿整个时代。那时,美国各个校园都有反战学生团体和反战运动。而且有很多年青人为逃避兵役而移民加拿大。
整个越南战争期间,美国军队入侵越南的数量从最初的2万人,增加到后来的50万人。到1967年,美国投在越南北方的炸弹超过整个二战期间所有盟国二战时投放炸弹的总和,但北越并没被打败。
1962年到1971年越战期间,美国在越南、老挝东部和柬埔寨部分死去投掷了两千万加仑的化学脱叶剂----橘剂,造成该地区严重的生态灾难。这些令人发指的战争行为已经不是简单的战争手段问题,而是典型的丧失人道的战争罪行。
信任鸿沟导致信仰崩溃和尊敬的消失。战争当中,为了迷惑敌人,鼓舞士气,任何一方都会夸大战国,隐瞒损失。美国也是一样。在越战中,约翰逊政府吹嘘美军控制了南越80%的地区,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南越大部分地区在越共手中。越战是一场在全世界媒体关注下的战争,而且是两大阵营对抗的战争,不是一个不受人关注的战争。因此,战事的真相是无法长期隐瞒的。
也许美国人不会相信来自另一个阵营的宣传和媒体的披露,但美国越战英雄的话他们无论如何是要相信的。事实证明,真正摧垮美国政府越战信心的恰恰是那些从越战战场回来的反战的老兵英雄们。
对美国社会关于越战的认识最有影响的一次讲演是耶鲁大学毕业的一个美海军越战英雄克里(John F. Kerry),这个27岁的海军军官获得了三个紫心勋章,一个铜星和一个银星勋章。他1971422日代表越战军人在国会外交委员会的一次讲话,成为压垮美国越战决心的最后一颗稻草。他就是现在的美国国务卿----约翰.克里。
他对外交委员会的那些上一代人说道:我们亲眼看到那些从美国纳税人手中征收来的巨款是怎样被花在一个独裁专制政府上的。我们发现在我们国家有许多在自由的旗帜下存在的偏见,就像黑人士兵伤亡率最高这样的事实。
我们亲眼目睹了越南被美国炸弹,被搜索和摧毁命令,被越共恐怖主义摧毁成一片废墟。我们也听到越南人民对这一切暴行的谴责,无论是来自哪一方的暴行。
我们试图说服自己和别人,我们摧毁他们的村庄是为了拯救他们。我们眼睁睁看着美国一步步失去道德感,比如可以冷静地接受美莱(My Lai)那样的大屠杀,而且拒绝放弃美军士兵扔出巧克力糖和嘴嚼口香糖的形象(象征和平和仁慈)。我们了解了自由开火区的意义,即向这个区域一切移动的东西开火。我们目睹了美国是怎样视东方人的生命如草芥的。我们目睹了美国军队是如何伪造阵亡军人尸体数量的,事实上是在用尸体数为越战唱赞歌。
每天,一些人不得不丢弃自己的生命,只为了美国政府不愿承认,而全世界都已经知道的一些事情,即美国政府已经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岂止是一个错误,可以说是一个罪行)。一些人不得不死,其意义只有一个,那就是尼克松不是美国第一个打败仗的总统。
克里的这个讲话在美国掀起轩辕大波,使反战运动达到高潮,也彻底击垮了尼克松继续越战的信心。
六十年是美国新左派孕育和生长的年代。新左派是在老社会主义者、工会、共产主义者、绿色环保自由主义者的废墟上出现的,也是对恶毒反共的麦卡锡主义的一个反弹。
六十年代是资本主义信任危机的年代,那时的社会主义名声并不像现在这样不好,恰恰相反,资本主义在西方青年的眼中则并不美好。历史在那时还没有被终结(当然现在也没有终结,只是在某些人的眼中终结了)。
早在60年代的前30年左右,马克思主义、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和文化道德相对论就已风靡校园。在马克思主义影响下,人们在历史课上越来越多地探讨阶级利益、阶级斗争和阶级意识。上着上着课,就会有人惊叹:你看,马克思是对的!
美国文革的精神领袖与整个西方当时的左翼自由主义运动的精神领袖没有什么不同,都是3M。其中尤以马尔库塞影响最大。他最著名的著作是《单向度的人》,成为一代人的启蒙之作。
马尔库塞认为马克思只看到了生产社会化和雇佣劳动制之间的结构性冲突,却忽视了社会生活行政化和官僚化的危害,而这恰恰是现代资本主义的弊病。美国“学生争取民主社会组织”则声称,他们的斗争目标是要“建立人人参与的新制度以代替现在的官僚机构”。
人的解放是主题。马尔库塞证明发达工业社会通过技术进步使大众媒介占领了私人空间,通过富裕的生活使人们满足于眼前的物质需要而不再追求自由,通过“强制性消费”把本不属人的本性的物质需要和需要无限制地刺激起来,使个人成为物质的附庸而单面化,为商品拜物教所支配,成为他书中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工业社会通过消费主义成功地压制住社会上的反对派和反对意见;消费至上(如今是娱乐至上)的资本主义是我们这个时代一个彻头彻尾地非人道操纵行为的场所,是一种新型的集权主义社会。
反文化运动期间,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个教授Timothy Leary因其反叛的性格和言行成为一个著名人物。他拒绝主流的态度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他也是那些喜爱LSD毒品的嬉皮士们的精神领袖,并被尼克松称为美国最危险的人。
Timothy Leary对东方文化情有独钟。他是静坐的实践者,并从中获得快感。他认为从静坐中获得的快感完全可以媲美从毒品中获得的快感,好处是不会损伤身体。他鼓励吸毒者练习静坐。他曾多次被捕,此人1996年去世时也引起轰动。因为死的很奇葩。有兴趣的可以在网上搜到相关报道。
美国文化革命期间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可以说,那是一本书引发的一场革命。
1963Betty Frieden 出版了《女性的秘密》这本书。书中质疑了女性在社会中被要求的角色,并提出女性有能力超越这个限制。
Betty后来说:“我写这本书的时候并没意识到这回掀起一场革命,但它却改变了我的一生。”因为这本书,美国妇女开始加入到反战和人权运动的洪流中来。妇女们不再满足于以社会给她们定位的秘书这样角色参与运动,而是开始要求一个更强的角色。她们依靠自己成为运动的领导者、演说家、组织者并参与政治领导的竞选活动。美国的女强人意识大概就是从这个时代开始觉醒的。
虽然20世纪20年代,美国妇女就获得了法律上的平权,但男女社会地位和角色的平等却是在六十年代完成的。男女平等意识是伴随着女权运动一其获得共识的。当然,女权运动也犯了许多幼稚可笑的矫枉过正的毛病。比如:一些极端女权主义者,为了处处和男人较劲,什么都要和男人一致。甚至连上厕所小便也要和男人一样站着尿,因此而影响一些服装设计师为她们设计了特殊拉链裤。还有的妇女要求能够和男人一样袒胸露背。其实这样的要求恰恰表现出女人内心的自卑。


中国改革开放后,一步步走向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今天,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社会弊病也一点点地显露出来。所以,了解美国六十年代的历史,对今天的中国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会使我们不盲目地学资本主义和美国的一切,而应是批判地吸收,有前瞻性地学习。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