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修集

阅人间事,读圣贤书
个人资料
为人父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善者孝----从东方少的小说《归梦》谈起

(2010-06-16 19:47:06) 下一个

读罢东方少的小说《归梦》后,我一直想对明明与其母亲梁老太的感情说几句。

东方少笔下的明明是一个有着叛逆性格的女孩子,特立独行,我行我素。为了爱情她可以和艾滋病人结婚,为了心中的梦想可以抛家舍业,独闯巴黎。在我的印象里,这样的孩子都是反传统的,对孝顺这样的字眼会天生的反感。可明明却不是,也许是天性吧,明明尽管很叛逆,但却不是那种硬心肠的女孩,用佛教的话说就是有善根。随着明明的长大,看着母亲一天天老去,她对自己母亲感情也在起着微妙的变化。

明明对母亲的感情成分很复杂,有时连明明自己也说不清,因此我们不能用简单的孝顺来解释。虽然儒家认为百善孝为先,孝乃仁之根,但我到认为,这句话也可反过来说,善是孝之根。善良的人一定是孝顺的,就像明明显然不是受儒家的教化才生出的反哺之情。明明的心是单纯的,她对母亲的感情也很单纯。并不是屈从于社会舆论压力也不是出于孝道的自觉,而是一种将心比心的同情心使她升起一种对母亲的责任感。

明明与梁老太虽为亲生母女,但却是完全不同的人。母亲出身交际花,有一种小市民的精明,但不算计人,只计算自己的生活,而且心肠也软,对明明的教育也是传统型的。而明明则是一个心比较大的女孩子,对生活琐事不上心,对物质的追求远不如对精神的追求那么认真。她那种对自己满不在乎的心态,潜藏着一种对自由的强烈渴望。人有时只有轻看自我,才能获得身心的自由。明明也许不懂这个道理,可她天生却是这样的人。

明明与母亲的感情也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亲情,有一点依恋,一些感恩,而更多则是对母亲的同情。所谓的良心,其很大成分就是同情心。同情心用儒家的话来说就是恻隐之心。因此,王阳明说,见孺子落井而生侧隐则为良知。良知是无法学习的,因那是天性。所以孟子说:“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

有人说,有没有孔子,这个世界上也有有孝心的人。此话不假,孔子也没说孝道是他的专利,而是很谦虚的说,他的思想都来自周礼。孔子的目标不是创新,而是复古。在他老人家的心里,尧舜、周公的仁政加黎民百姓的淳朴善良是最理想的社会。因他老人家很乐观,总是认为人心是向善的,是可教化的。如果他老人家知道今天的人心已经如此不可救药,大概也要支持中国实行民主了。

东西方的圣人尽管使用的语言不同,但对人类的同情心都给予高度的肯定,认为那是人类向善本性的流露。西方哲人亚当.斯密在其名著《道德情操论》的开篇就如此论述人类的同情心:“无论人们会认为某人怎样自私,这个人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这些本性使他关心别人的命运,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虽然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一无所得。这种本性就是怜悯或同情,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

东方少笔下的明明最让我感动的正是她善根觉醒而萌发的那种同情心,这是一切善行的根本。正是对母亲的孤独、恐惧和寂寞的同情使明明心神不定,无法自得其乐地生活在别处。她最终选择回到母亲身旁,不是出于孝道,而是出于设身处地的想到母亲的痛苦和无助,是出于对母亲的这种境况的不忍之心。我想,除非极端自私的人,否则有一点良心的人都无法在自己的亲人遭受痛苦时能够自得其乐地生活。对于母亲的痛楚的切身体会,促使明明狂野的心安静下来,而一份对亲人的责任感也让明明真正地成熟起来。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的成熟过程其实就是不断担负责任的过程。

孝心或称反哺之情是人类独有的感情,因此孔子把孝看的很重要,把孝视为仁的核心,以此来区别人与禽兽。过去的老人经常骂那些不懂孝顺的子女是畜生,盖源于孔子的价值观。我不是动物学家,不敢说对动物的习性都了如指掌,但我的确没发现有哪种动物会像人一样有反哺之情。舐犊之情人和动物都有,而反哺之情则唯人类而独有。人之所以为人,就是人有反哺之仁心。

一个善良的人,视孝顺为人之本性,不这样做就无法安心地生活。

在我父亲病重住院期间,我曾认识一位女医生,每天跑医院照顾已成植物人的父亲七年多,而且一直保持快乐的心情,没有半点抱怨和不耐烦。她对已不能说话的父亲照顾的细致入微,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直到今天她照顾父亲的神态和举止一直印在我的脑海里,我觉得那是一个女人最美丽的形象。我记得母亲曾夸她孝顺,说她辛苦,她只是微微一笑说:我一点不觉得苦,我只有这样做,才不会让自己后悔。

《归梦》中的明明也许一生不会有自己的孩子,可创造明明这个人物的作者东方少已为人母。常言道,不养儿不知父母恩。也许在《归梦》的续篇里,已为人母的东方少会给我们描绘更多、更稠、更细腻的母女亲情。

我期待中。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