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71)
今年是猪年,就从猪开始说起。
上世纪八十年代,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刚刚开始,迅速增长的中国经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因为农产品的供应不足,特别是猪肉的供应总是出现问题。当然,那时的电视机和很多电器都呈现供应不足的现象,但不是必需品,所以影响不大。由于是供应不足产生的通货膨胀,因此,短缺经济是当时报纸刊物上时髦的术语。
虽然中国的经济改革是从农村率先开始的,但当时的农产品的供应还不象现在这样稳定,尤其是猪肉的价格更是波动的厉害,一年高一年低。与此相对照的是,同期的鸡蛋供应则相对比较稳定,价格波动很小。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这在当时确实是令人迷惑的问题。猪肉价格在当时是衡量经济稳定和市场供应情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受到中央的格外重视。因此,国家有关部门曾成立专门课题组研究猪肉价格波动的问题。经过研究发现,猪肉价格的波动原因是生猪生产的结构有问题。当时市场上90%以上的生猪来自农民家庭散养的猪。由于猪肉市场价格信号的延迟和农民散养生猪没有机会成本,因此,当市场上猪肉供应多的时候,猪肉价格就下降,农民就觉得养猪不赚钱,第二年就不养了。结果造成第二年生猪的供应减少,猪肉价格又开始上扬,这样第二年农民又开始买猪崽养猪,结果第三年市场上的猪肉供应又多起来。就这样一上一下的,猪肉价格总也稳定不下来。
怎样改变这种状况呢?课题组提出一个解决方案,即鼓励农民规模养猪,国家提供贷款给农民建养猪场。这样一来,农民有了专用的固定成本,养猪的机会成本上升,即使市场价格有所回落,农民也不敢轻易放弃养猪。自由选择变成了单一选择,从而才迫使原本发散的蛛网曲线成为收敛的,猪肉价格趋于稳定。农民放弃了一种选择自由,却换来了养猪的产业化,使收入大增。我插队的那个村子是中国首先脱贫的村镇之一,走的就是养猪致富的路。
南怀瑾也讲过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名公巨卿,听说有一个修道的人,已经活了200多岁,还很年轻,便请他来求教修道的诀窍。这个道人说:“我一生不近女色。”那位巨公听了以后,便说:“那还有什么意思,我何必修道。”在这里,选择是自愿的,是个人价值观决定的。
又想起,韩信背水一战,置之于死地而后生的故事。韩信迫使士兵没有选择机会,放弃了选择的自由而最后赢得胜利,从而保护了大部分士兵的生命。
从“不自由,勿宁死。”到“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自由已经被抬到一个吓人的高度。好象自由成了人生的目的,幸福倒无所谓了。可想到上面这些故事,让我对此产生疑问。自由选择真的能导致幸福吗?
按孔子的思想,幸福的生活前提应该是自觉的对内心欲望的节制和外部行为的约束。人的内心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来自面临选择时的困惑。很多人都懂得,简单的生活才幸福,可是怎样过简单的生活呢,怎样使自己的心灵变的简单呢?我觉得简单的前提就是没有选择,或者主动放弃选择。选择也是一种诱惑。老子讲,少则得,多则惑。说的正是这个理。幸福是一种心理感觉,因此是没法比较的。我们常说,农家自有农家乐,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强调的都是人的幸福感觉是无法比较的。一个每月只挣一千元钱的人,如果收入增加一千,那他所获得的幸福感比有一千万的人增加一千元的所获得幸福感可能要强一千倍。这也可用边际效益的理论来解释。
选择的自由不一定能给人带来幸福,很多时候却给人带来困惑和烦恼。这也就是所谓的多则惑。我在波士顿的时候曾经认识一个和我年龄相仿的从北京来的博士。他来美国已经六年,学位和身份都已解决,而且在公司找到工作,按理说是开始过轻松日子的时候了。可他却总是感觉心安定不下来,觉得美国不象自己的家,总时常有回国的冲动,可是又不想真的回去。我知道很多在国外的人都有过这种苦恼,也许这解释为作为边缘人和文明冲突所带来的苦恼,但主要的是因为选择的自由度太大而引发的烦恼。我看在美国过得最滋润的是那些在唐人街卖菜的从大陆来的小姑娘,他们没什么样文化,甚至英语也不会,但每天能赚到比中国多十倍的钱,这就是她们最大的快乐。很多时候,选择多就意味着烦恼多。过多的选择自由则会让人迷失在选择之中,失去了生活本身的快乐。
对佛教感兴趣的人很多,但真修成正果的寥寥无几。不是心不诚,也不是不信,而是因为身边的诱惑太多,可供我们选择的生活方式也太多。所谓六根不净,正是内心太自由, 自己管束不了自己。由此想到, 西藏高原苦寒之地有那么多修炼密宗的人就不奇怪了。艰苦粗陋的生活更容易让人发出修佛的心愿。修佛证道对常人就是从不自由开始,当然前提是自由的选择,然后是不自由的修炼,最后达到自由的彼岸。
有时侯,放弃自由则能收获幸福。信基督的人把自己的生命交给了主,心灵有了归宿,好象不再有选择的自由,但我们能说他们不幸福吗?恰恰相反,那些看似不再自由的心灵其实是充满喜乐和幸福的。
然而什么是真正的自由呢?任性胡为,随心所欲就是自由吗?且不说这样的自由不存在,即使存在这样的自由就一定能导致幸福吗?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那些任性胡为的最自由的帝王们有几个享受了真正的幸福人生。
我理解的真正的自由应该是心灵的自由自在和宁静快乐。人人都追求心灵自由,尤其是文化人更是将心灵自由看的比什么都重要。然而什么是心灵的自由呢?想常人之不敢想,说常人之不敢说就是心灵自由吗?很显然这不应算作心灵自由,顶多算行为自由。心灵的自由不是说有就有,也不是没了束缚就自然自由了。贪、嗔、痴、慢、疑都是妨碍心灵自由的业障,可想去除这些业障,没点修行功夫是不行的。就拿嫉妒心来说吧,嫉妒不仅对他人不好,对自己的心态是更大的损害。一个心存嫉妒的人,内心不可能有清静和舒畅的感觉。但普通人即使明白这一点,在行为上也难以做到不嫉妒。连自己的妄念都控制不了,还谈何心灵自由。心灵的自由需要修炼,需要靠平时严格自觉的训练。只有心灵真正自由的时候,人类才能说最终解放了自己。
个性自由做为一种价值观是伴随资本主义的兴起而逐渐衍化为一种资本主义社会的主流价值观。然而对这种价值观的各种批评也从没有间断过。各种批评出发点都是基于人类的良心和人类社会所应具有的道德精神。个性自由离不开道德精神,失去道德底线的自由只能是人性堕落的加速器。古今中外,有无数罪恶都是在自由的大旗下发生的。
经常为别人着想的人是不会很自由的。如同一个爱孩子的母亲,会自觉地为孩子放弃自己的自由。爱情也是如此,真爱会让人放弃自我,甚至没有了自我。一个爱对方胜过爱自己的人,经常是为了对方的幸福而舍弃自己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的自私本性是导致人类重视个性自由的根本原因。自由资本主义本质上也是人类自私本性的产物。
裴多菲是个鼓动人心的高手,他那四句名言在那特定的历史时期的确具有非同凡响的号召力。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多是相反的例子,没有人为个人自由甘愿失去生命,也鲜有人为了自由而不要爱情。那些历史上的革命者,之所以甘于流血牺牲,都不是为自己的自由,而是为国家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为天下人的幸福。其实人的牺牲精神都是被这种带有宗教般的崇高精神唤起的。所以,在那种崇高的大爱面前,自由就显得渺小。
自由不是没有代价的。这句话的意思不仅仅是说为了自由的流血牺牲,很多情况下这个代价是选择中放弃的那一个。一个认为个人自由胜过婚姻家庭生活的人,自然应该选择独身的生活。你享受了个性自由,你就没法享受家庭婚姻生活的充实和幸福,因为有了家庭就意味着责任和部分自由的丧失。鱼和熊掌兼得的美事不是不存在,只不过你享受这种美事的条件是别人为你做出更大的牺牲。如果你有良心,那良心就是你享受这种美事的代价。
人类需要自由,它是人类生命活力的源泉;人类也需要自我约束和道德精神,因为它们是人类社会能够和谐长存的保证。
然而自由与制约并不相冲突,之所以看上去相互矛盾,是因为人们还不懂得自由究竟是什么东西,所以把很多不同的东西混为一谈.我想,不仅是学佛,学任何东西内心的基础都是自由,否则无法给自己一个开放的视野.
老大哥周末愉快:)))
另外,请教你怎么把生的黑芝麻炒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