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虔谦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正文

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6)

(2015-08-08 15:58:17) 下一个

虔谦注:这个系列堪称有关殷承宗的经典系列。读者若有兴趣可亲到天涯社区阅读全部。http://blog.tianya.cn/post-4976175-83176003-1.shtml  我计划转载5集,从25集开始。

关于殷承宗的系列转载(26)

第五章 中国魂•钢琴协奏曲《黄河》(26)

第2节 奔向黄河 

黄河老乡

 

8年前,殷承宗在列宁格勒(现在圣彼得堡)音乐学院时期,徘徊在列宁格勒的博物馆、音乐厅、冬宫、城堡,体验俄罗斯文化、历史,吸收俄罗斯的艺术精华,抓捕前辈的精彩音符,理解大师们的音乐语言,终于摘下世界顶级柴可夫斯基钢琴大赛第二名。8年后的今天,殷承宗奔向黄河。这时候,殷承宗的身上已经看不到苏联学派的影子,人们看到的是:一个中国大地上成长起来的,热爱黄河的赤子。

 

少年时期的殷承宗,追求还多少停留在有限的物质世界(荣誉、勋章、排行);青年时期的殷承宗,追求的是无限的精神世界。殷承宗的内心,正在经历一种悲壮的自我革命,就是小的“自我”与大的“为人民服务”之间的冲突。

 

8年前费尽心血获得的那些华丽的勋章,对一个青年还是那样具有诱惑力。现在,要费多倍的心血去反抗它,去漠视它,又是一个怎样的壮举。

 

就要如同毛泽东所指出的:“我们的文艺工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工农兵大众的思想感情打成一片。而要打成一片,就应当认真学习群众的语言。如果连群众的语言都有许多不懂,还讲什么文艺创造呢?英雄无用武之地,就是说,你的一套大道理,群众不赏识。在群众面前把你的资格摆得越老,越像个‘英雄’,越要出卖这一套,群众就越不买你的账。你要群众了解你,你要和群众打成一片,就得下决心,经过长期的甚至是痛苦的磨练。”

 

从毛泽东这段话可以看出,毛泽东是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人民”的审美标准。来衡量文艺界人士的领袖。在当时就有很多知识分子和文艺界人士不能够接受,现在更不能接受。几千年来,特别中国的知识分子,一直以为自己高人一等,不要说“与群众打成一片”,就是与群众站到一起,都觉得身上不舒服。一些知识分子故意写一些群众看不懂,听不懂的东西,卖弄所谓的“学问”。

 

文革中提出:“让古典见鬼去吧”、“砸烂封、资、修”。固然,革命时期,难免说辞会有过激,其实说白了,也很简单,也很通情达理:就是你拿人民的工资,就应该写人民看得懂,听得懂的文学、音乐。

 

偏偏殷承宗这个人,自幼有一种天生的亲民力。前面提过,还在9岁的鼓浪屿第一场钢琴独奏音乐会上,殷承宗就以自己的意志,选择弹奏他自己改写的人民大众喜欢的《解放区的天》、《团结就是力量》等接地气的钢琴曲。很自然,在殷承宗创作《钢琴伴奏红灯记》后,进而想到再创作人民喜爱的东西,经过一番思考和与同事们的讨论,终于锁定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

 

殷承宗要创作钢琴协奏曲《黄河》,首先想到的就是毛泽东说的“学习群众的语言”。换句话说,就是学习、了解黄河沿岸的民乐,及其中国民族色彩的音乐旋律。

 

殷承宗第一件事,就是与他的团队,从北京出发,奔向黄河。

 

殷承宗一行人最初落脚的黄河壶口,地理位置正好是在黄河以东的山西省、和黄河以西的陕西省中间。滔滔黄河水,在这个交叉点骤然汇集,恰如从巨大无比的壶中倾泻而出。中国古籍《书•禹贡》曰:“盖河漩涡,如一壶然”,故名“壶口瀑布”。五百余米宽的急流,出其不意地被两岸的苍山挟持,上宽下窄,在五十米的落差中,无拘无束地奔腾。殷承宗从那声势如万龙鼓浪、气势如排山倒海的千古奇观中,得到的灵感,全部体现在钢琴协奏曲《黄河》。

 

除了黄河壶口瀑布惊涛骇浪的听觉和视觉的再现以外,最打动人心的,还是来自船夫的体验。殷承宗团队亲自在黄河急流中划船摆渡,到达壶口瀑布上游。船上的东西,由其他运输工具从陆上运走。在船上拴上绳索,用人力将空船从河中拉上旱路,与当地的船夫一起拉纤,一起流汗,一起领会战胜惊涛骇浪的喜悦,这就是传说中的“旱地行船”。

 

拉纤的时候,船夫们为了统一步伐,把劲使到一块儿,运用传统的喊号子的办法。殷承宗团队在船夫的带动下,也一起喊号子。这些细节都体现在第一乐章——前奏:黄河船夫曲。

 

 

黄河船夫们的形象图

 

殷承宗团队甚至与老乡一起住下来,同吃同住同劳动,并且在与他们一起生活中,探访民间音乐和乐器,了解黄河沿岸的民俗。殷承宗及其团队还走访了黄河沿岸的老乡,倾听他们叙说抗日战争时期,人们口头流传下来的真人真事,英勇抗战的故事。殷承宗每天写创作笔记,写下自己的心得,标下跳跃在心灵的音符,这些都反映在后面的乐章。

 

黄河民乐

 

殷承宗行1000多里路,接触1000多个人,记录下1000多个感动的音符。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音符,认真、刻苦地体验黄河的过去、现在、未来。

 

殷承宗团队从黄河体验生活回来后,由殷承宗总括,投入到紧张的创作中。为了让老百姓听得懂,《黄河》采取组曲的方式,一段一段地展开,最后定为四个乐章:

1、《序曲:黄河船夫曲》(Prelude: The Song of the Yellow River Boatman )、

2、《黄河颂》(Ode to the Yellow River)、

3、《黄河怨》(The Yellow River in Wrath )【后来审查时,江青提议改一个字,即“怨”改为“愤”,最终以《黄河愤》问世】、

4、《保卫黄河》(Defend the Yellow River)。

 

仅用一年时间,《黄河》就完成初稿。1969年年底,殷承宗把钢琴协奏曲《黄河》,送到中央审查。殷承宗在焦虑的等待中,迎来了1970年新年。

 

这时候,殷承宗还不知道,1970年,将是时代赋予他45年以来波澜万丈、跌宕起伏命运的开始。

 

笔者注意到,在殷承宗鼓浪屿家的客厅里,45年以来一直悬挂着一幅黄河的照片,宛如标志着殷承宗的音乐生涯心路历程,相信,45年前,黄河已经与殷承宗结下不解之缘啊!

 

45年来殷承宗鼓浪屿家客厅里悬挂的黄河照片

 
关于殷承宗的系列转载(25)
 

[ 打印 ]
阅读 ()评论 (0)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