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

踏如歌行板,看岁月匆匆... 七月烟火
个人资料
正文

恩爱两重天赏析by 高天行云

(2007-04-10 17:36:01) 下一个



一:关于<<恩爱两重天>>   
    
    <<恩爱两重天>>讲述了一则关于爱的话题,反映中国70年代至今30年间一位知识分子家庭的遭际和家庭成员们的情感历程,作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一个动荡的社会背景变为一个纯情的充满人情味的大家园,作者在叙述和描写的过程中以坦诚真挚的笔触怀念着理想中的故乡的人和事。。。。。。.

    <<恩爱两重天>>以韵律取胜.开篇的<万水千山总是情>极吻合地表现了一种深沉博大的家族式的大家庭的爱,预示着作品大团圆的结局,整部作品充满着爱的温馨,同时使作品蒙上最佳的写作意境.陕北民歌荡气回肠,<一无所有>诠释震撼心灵的摇滚,爱熙的娜伊鲁情歌,那对爱的内心独白,<鲁冰花><在那遥远的小山村>等都在优美的字句中回荡着感伤、缠绵的旋律。作者似乎通过作品中桀骜不驯的爱熙告诉我们:爱情不是青梅竹马的感情,不是充满欲望的青春骚动都市猎奇,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爱是人世间最珍贵的感情。
   
 <  <恩爱两重天>>在语言方面:语言描写主观感情化,音乐化,作者的古典文学和古典音乐的修养很好,她将这些素养融汇在小说语言中,用饱含抒情的笔调给读者一种独具魅力的感染力量。个别关中土话的运用,也让人倍感亲切。
    
   <<恩爱两重天>>作者有着真诚严肃的写作态度。语言细密扎实。情节跌宕起伏,结构紧密,逻辑背景和次要人物交待清楚和脉络十分清晰。
    <<恩爱两重天>>在细节上刻画上,曹关山的老泪纵横,一颗泪落进荞麦面碗。。。用泪来描写老人复杂的心理。爱熙看着妈妈云芳把红苕剥给一旁的恩熙等细节的描写和人物背景的真实(知青上山下乡,学生暴乱的天安门事件等)给作品奠定良好的基础。
    <<恩爱两重天>>是一有分量的剧本。是一部现实主义色彩的言情小说。
二:作品中揭示的观点和问题:

1:性格决定命运,爱熙的命是外婆说的,争强好胜的个性只能是月里的玉兔,孤独是一种凄美的境界。

2:情感的被放纵始终是人性的弱点。老黑注定是悲剧的梦幻式的人物。

3:性爱观:在夜晚的寂静里,拥有温软的身体寂然却不孤独。主人公爱熙是泛爱主义者,不同时间不同对象她的性爱是随心所欲的,根本没有肉体上的认同和隔膜。

4:中西文化差异:鲜明的爱熙形象,作者倾注深沉的感情,“明明两情相悦却要忸忸怩怩”的中国式含蓄的爱的表达方式与西方开放的“我的欲望我做主”的性爱精神。

5:禅的韵意:老林的处世哲学是小沙弥身后的师父口授后顿悟的。作者豁达地看待生与死。外婆和云芳的逝世作者细细道来,冷静而理性的叙述中处处透露出一种佛的智慧。

6:对待青梅竹马的感情。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千里,两小无嫌猜。”
     我们每个人的记忆里都会有一些无法忘记的过去。显然,作者描写了爱熙青梅竹马的爱情,红烛中的欲望让人感伤和难以忘怀。但作者是持否定态度的,“那一夜,我们没什么”,你们继续”“小两口么。。。。。”

7:作品中人物的含义:
  <<恩爱两重天>>中外婆是先贤圣哲的代表,
         她经历沧桑却心态平和,用爱来        
         化解女儿云芳的对父亲的恨,
         用爱来劝解爱熙对母亲的仇恨。
         云芳代表“道义和责任,是温柔 最   美丽的化身。典型的中国女人:她 隐忍、坚强。”
          爱熙代表欲望和冲动,反映一种真实的人性。
          恩熙、爱熙两个境遇不同,成长环境相同,遭际不同,一个性格内向却有心计一个性格外向的两姐妹的不同生活经历。一个天南,一个地北,从此人各天涯。

三:作品中的缺陷

    1:作品重叙述,其主要用语言来表现,对人物和社会的深度挖掘得不够,作者深受古典小说影响,没有重视人物的心理刻画。在爱熙和马浩的欢爱中作品没有笔墨表现出任何负疚感,顿使马浩整个人显得苍白无力。作者把爱熙塑造为不羁、简单、叛逆的角色时忽略了女性情感世界的迷乱、消沉的心理活动。恩熙是同她一起长大的姐妹,爱熙的反应不符合逻辑。
    
   2:线索交叉推进,老林的家道背景,在老林性格的刻画上给人莫名其妙的感觉.   
   

   3:人物塑造方面,用爱熙这样一个活泼的角色贯穿其中,敢爱敢恨,任性妄为的个性很鲜明。可马浩、周大伟、老林太平.老黑甚至病态,作者大笔一挥就残废了。当然也从侧面说明了社会经历对一个作者写作的影响。
   
   4:作品故事不凡,却缺少足够的感染力和震撼力,总的说还是创作上的问题,人为痕迹太重,作品带着作者主观和一相情愿的味道。作者固执地为人物安排了一切,并使其在固定的行为模式中定型。这些卡通式的人物或许能调动读者的兴趣,但绝不会持久。归根结底,用人物来诠释观点,进而使之符号化、概念化、恰恰是损害情感的做法。
   
   5:作者的仁慈给作品安排的大团圆结局,无疑削弱了文章的内蕴和思想。





另:
    记得老舍〈〈月牙儿〉〉一句:没有仇恨,我就不存在了。重视什么?仇恨什么?压抑什么?

[ 打印 ]
阅读 ()评论 (1)
评论
梅酒 回复 悄悄话 好深刻的评论。。。。。

俺只是一味地顶,至于思考就不会了。今天顺便接受点教育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