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导演电话里让我有空看看韩寒的新片,说看完了,张艺谋冯小刚的电影看不看也就无大所谓了。
导演如此推荐,我哪有不看之理。网上四处搜寻,终于看到有热心的观众把整部电影分成三段贴在网上的版本。
先说韩寒,我并不熟悉,他的文学作品我几乎一篇没读过,但他的名字如雷贯耳!几年前,韩寒已经很红了,却出了个方舟子打假一事,说韩寒的文章是他老爸写的,那是我第一次听说韩寒的名字,那一年正好我回加州,开了一个文友会,其中一位文友问我对韩寒的看法,我老实回答没有看法,因为我没读过他的文字。那位文友大概研究了一番韩寒的东西,也认定方舟子说得有道理。
去年我回北京写剧本,有天跟导演闲聊提到韩寒,问她的看法,她是韩寒的支持者,很看重韩寒的才华。我一直想有时间找韩寒的东西来读一读。有天真的上网搜韩寒,没想到出来好多张帅小伙的照片,我这人比较容易被人家面孔牵着走,那天我惊艳韩寒的英俊,光顾了看他的照片,忘了读他的文字了,后来好像被什么事情岔开,就此到现在还是没读过他的文章。
看完他的电影处女作,至少我能说:能身兼编剧和导演的韩寒应该是有才华的,找父亲代笔看来是冤案!如果他写不了那些文章,如何拍得了如此一部电影呢?!
好了,来说说这部电影!
电影的故事性,似乎并不是那么强!但是有一个主线,串起好几个小故事。
那个主线就是两个年轻人,一个是带有理想主义色彩的小学老师江河,还有一个是带点儿痞气和哥儿们义气的社会小混混浩汉。他们生活在中国最东边的一个小岛上,小岛荒芜居民迁走,小学老师被调任到中国最西部的学校,浩汉用他打工三年赚的钱买的一部小汽车送江河赴任,两个年轻人踏上了横跨中国的旅程。
第一个小故事也是他们的第一站--一个大城市的电影摄制片场,那里,他们与曾经也是小岛居民现在跑龙套的年轻女孩见面,女孩似乎曾经喜欢过浩汉,她说在小地方过活需要门路,而在大城市虽然人多,却比较公平竞争,因为拼的是自己的实力。那是个脚踏实地的好姑娘,似乎可以代表当今奋斗在大城市里的一群人。这段好像讲的是一个人爱你,可惜你不爱他的故事。
浩汉对青梅竹马的小妹妹似乎无意,他的心一直牵挂着远方的一个叫刘莺莺的女孩儿,他们从他十几岁时就通信来往,有点梦中情人的感觉。另一个小故事,也就是浩汉开着车去见梦中情人!然而,台球馆女老板刘莺莺却把残酷的事实告诉他:浩汉的父亲正是她的继父,她本无意与她联络,只不过浩汉的父亲想知道儿子的情况。这一段好像讲的是你以为的真爱却原来是一个笑话,或者说你爱他,他却不爱你。
看来爱情总是令人失望,那么来一段没有爱情的情欲吧!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他们在途中找了家小旅店投宿,江河看见房间里垃圾桶里的应招女郎名片,心动地拨打了电话。漂亮的小姐很快来到,却在他们还没有进入主题前就遭遇警察查房。两个男人仓皇出逃,还捎带上了应招小姐,却把智力低下的另一个小岛同伴给弄丢了。
应招小姐苏米却是一个小团体布的局,她遭人遗弃,有孕在身,想骗些钱到国外生孩子,却不想遇到憨厚的江河,俩人都心生好感,但最后还是被追上来的三叔和合伙人劝了离去。
江河想忘掉苏米这段戏拍得蛮好的。镜头先是一个肮脏的公共厕所,江河掏出身上印有苏米照片的名片,下了决心扔进了抽水马桶里,用力地一抽水,哗啦一声,水流走,名片却留在马桶里,接着观众可以听到接二连三的抽水声,仿佛是江河想要忘记她的决心,但似乎那张名片却顽固的不愿走入管道中,最后镜头一转,仍是厕所里,但转向洗手池,手里拿着名片的江河走过来,显然他又从马桶里捡起了那张名片,用毛巾搽干净,又放回到贴心的衣袋里去了。环境、动作、声音加表情,整段戏没有一句台词,却把一个人的心境表达的淋漓尽致,这场戏我很喜欢。
爱情说完了,该说友情了。
江河和浩汉的友情是贯穿整个片子的主线,两人开着车继续西行,却在森林泥路上迷了路,解救他们走出迷宫的是一个来自南方带有广东口音的年轻人阿吕,他自称也是旅人,是自驾摩托车走遍全中国的行者,还有一段令人感动的爱情。浩汉这样的老江湖也被阿吕对妻子的深情所打动,完全信任了他,在他们三人在路边解手的时候,阿吕提出下一段路他来开车,浩汉毫无戒心地把车钥匙给了他,他却开着车子丢下江河和浩汉在茫茫沙漠里扬长而去!
幸好,他们已在中国边境附近,随着卫星的上天,两位好伙伴最后也各分东西,江河前往赴任的小学,浩汉踏上归乡的路途。那只半路上跟着他们的小狗,被留下来陪伴江河。
影片中的几首歌很特别,尤其是那首《东极岛之歌》,有点当年苏联红军进行曲的味道,今天听到那样的旋律很有点荒诞的感觉。
看完电影,我第一感觉似乎是没有导演感觉的那么好!但是,过后写这篇影评时,回头想想,里面的一个个小故事却又很生动地浮现在我脑中,觉得很有时代感,也很有寓意!很显然,论说故事的技巧和吸引力,韩寒比不过莫言,整个故事有些松散并不是那么连贯,但是要说时代感和象征性或者说故事背后的意义,韩寒却十分得出类拔萃。
电影人看这部作品,尤其是专业人士,可能会被他不遵循规则的自由主义所打动,个人的特色很强烈,故而就没有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条条框框。我记得导演说过,影视剧里安排画外音和旁白那是最下策,没有办法的办法,但是韩寒的影片,一上来就是画外音。也许非电影专业的出生才引导他走向了独特的韩寒风格!
相比起前阵子红极一时的《小时代》,这部片子似乎有了点深度,但是,这种似是而非的文学深度,也大多是韩寒粉丝韩寒迷们代入式的分析加想象!我可能因为没有看过他的作品,加上对他不是太了解,所有就没有这种代入优势,也就只能就电影论电影而已。
除了票房的大获全胜,电影影评人的评论也很值得人玩味,我摘录几段网上看来得:
影评人“电影通缉令”写到:“韩寒作为导演做了太多的准备,从风格化的镜头语言以及对于演员的调度,音乐的使用、意象的使用和读白都像极了一个老手。而旅馆那场戏对于蒙太奇的运用可谓独到,加油站的群戏调度更是体现了导演的功底不俗。关于成长和责任,自由和追求、这部电影有太多的解构值得去细细品味。导演在每个人身上都投射了自己的影子,或多或少。把这上面所有人组合在一起,就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他们不断告别,告别昨天的自己。又不断有人涌入新的生活,昨天已成往事,所以只能写进故事,演给世人看。”
影评人“支离疏”认为:“《后会无期》是一部不合格的处女作品。韩寒自己也说,不存在横空出世的杰作,先前必定有大量的积累,厚积薄发之所谓。显然,这部作品远远达不到杰作的水准,也谈不上横空出世。电影里充斥着大量聪明机灵但无太多意义可言的台词(或者说段子),韩寒对这类文字游戏乐此不疲,他将博客杂文的技巧用于台词写作。这种刻意追求金句效果的台词,对故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抽离。全片的角色塑造扁平,情节寡淡——虽然不乏情节寡淡的佳作,但韩寒尚无这等功力。说《后会无期》有情怀,是什么情怀?自由情怀?青春祭奠情怀?如果有情怀,那也在平淡似水、间杂幽默的剧情中被消解得奄奄壹息。”
影评人马驰 :“《后会无期》只有表面上的感伤、似有若无的情怀和壹个不只所云的故事,乍看起来似乎有王家卫那种虚无的调调,其实表现出的是韩寒孤独和空洞的内心世界。一个人的精神世界被外化成某些片段和画面,这能有什么意义呢?除了他自己,谁能知道他到底想要说些什么。那就掠影浮光的看吧,崇拜他,就要去倾听他,但不要探究它的意义。”
无论如何,韩寒能用五年的时间筹备这部影片的诞生,首先这种认真的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
而且从一名作家华丽转身为导演和编剧,他做的很漂亮也很成功,至于文学性和艺术性还是留给更懂得的人去评说吧!
如果他是挂名导演,怎么能历时几载,上百人参与,却没有哪怕一个人、只言片语的泄漏?这样的指责,或猜测,我是很难相信。
韩寒并没有勇气面对代笔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