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1)
2008 (169)
2009 (193)
2010 (156)
2011 (142)
2012 (166)
2013 (142)
2014 (133)
2015 (94)
2016 (103)
2017 (120)
2018 (96)
2020 (48)
2025 (1)
几个月前,我们家的上海人下班带回来一个 USB, 上面是他的上海同事老乡推荐的“上海滑稽戏”。滑稽戏我知道,上海的一种地方方言类似北京的相声或小品。我并没特别注意。
晚上静下来,家里的上海人硬要拉着我这个非上海人一起看,说是非常好笑。我只好舍命陪君子!谁知道等看到一个西装笔挺头发梳得一丝不苟的中年男人一出现,我们俩的笑声还真没怎么停过。那天我知道了一个人和他新创立的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周立波和他的海派清口。那天我们看的是一出他自创的独幕 Talk Show: 笑 侃三十年。
我在上海呆过几年,加上嫁了个上海男人,所以一口上海话还算流利,“骗骗外地人”不成问题。基本上周立波说的上海“俚语”除了一个“打桩模子”以前没听说过,其它我都能明白个八九不离十。其实,听懂上海话,不是能体会“周立波”幽默的主要因素,(他表演的时候是上海话夹着普通话说的)最主要的是他提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的变迁,让我们这一代人感同身受!那笑出来的眼泪中有记忆中的苦涩更有回味后的甘甜。
比如,他提到当年贫穷的中国十亿人民只穿五种颜色的衣服,唯独上海人在那平乏的岁月里独领风骚,他们发明了“假领头”!记得大约十一、二岁时第一次去大上海,我作为孩童那时对上海人的印象就是他们总穿着很整齐。 回南京一说,隔壁阿姨听了生气, 说:“他们上海人出门穿一套,一回家就脱下换上睡衣!他们那叫假!我们家里家外都一个样儿!这叫实在!”那会儿听着觉得阿姨说得有理,上海人是虚得慌(南京话)!今天在美国,很多时候我们也是什么场合穿什么衣服,回国在北京爬长城,看见很多漂亮小女生穿着三寸高跟鞋爬得汗流浃背,我早已见怪不怪,在美国出生的女儿看见“东洋景”不解地问:“妈咪,他们是不是等下要参加舞会没有时间换鞋子?”唉!想说他们实在,家里家外一个样,看着孩子天真的笑脸,苦笑两声没说!这其实是一种文化上的差异!
话说回来, 周立波幽默里所传达出来的东西是一种非常地道的上海人的东西,他们自己认为非常精致,就像他用咖啡比喻他的“海派清口”用“大蒜”比喻北方人的幽默一样,所以,上海的男人也好女人也好,都自认为有那么一点“小资”,原因也很简单,上海在解放前的几十年租界地国际大都市的关系,就像上海的小市民都会讲几句“洋泾浜”英语。也因此让全国各地广大的以“龙的传人”自居的百姓们看着“出气”!
再说一个我第一次去上海时所遇到的事情。那时我还是个孩子,第一次跟着大人去一家亲戚家做客,亲戚家的女主人招待我们吃点心,端上来一盘白里透红的东西,那是七十年代末,四人帮刚倒台没几年,中国还没有完全开放。在南京,唯一的一家西餐馆就是华侨饭店里面的西餐厅,普通人也很少有那个雅兴进去品尝。我那天吃到的是什么?一盘土豆色拉。你可能不以为然,那么简单的东西!今天在海外,土豆色拉再普通不过了,可是,那个时候,别说色拉酱外面买不到,上海有名的“红肠”更是唯有上海才见得到。看我们大家吃得开心,亲戚家的女主人耐心地介绍怎么样用蛋黄和油打出色拉酱来, 再放入上海大红肠、土豆一系列佐料 ……
等到有一天我嫁给了一个上海人,从我那上海婆婆身上我才真正体会出土豆色拉中上海人的味道!我婆婆其实并不大会作西餐,吃西餐开始的时候也就是局限在上海“红房子”西餐馆的味道,到美国一试正宗西餐,反而皱眉头:“地个米道哪能 ……” 味道不对!还是中餐好吃!可是婆婆对土豆色拉情有独衷!她还喜欢自己做,美国的土豆两块钱一大袋,色拉酱 Costco 里一买两大罐,婆婆公公没来时, 我们在美国超市买一小罐色拉酱三个月也吃不完,他们老两口一来,不出两个星期,两大罐色拉酱就见底了!私底下我和婆婆的儿子讲笑:“感情你妈把色拉酱当水喝啊!我不是心疼那色拉酱,反正便宜得很!你爸高血压,那色拉酱都是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那意思你做儿子为他们健康着想,你的责任!知母莫如子,儿子回答:“以前上海色拉酱金贵,这是他们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西式美食!他们喜欢随便他们去。 ” 我婆婆还有一绝,上海人喜欢吃泡饭,她老人家不是用酱菜下泡饭,而是喜爱用花生酱“过”泡饭!
一直想写写我那“小资 ” 的婆婆,被我父亲一顿“训斥”,收住了笔。今天被我的一位读者要求谈谈周立波,把我的婆婆大人也扯了出来!
其实, 上海人的“小资”已不完全是“资”了,而是有上海特色的略带“资”味的东西,所谓洋为中用吧!就像周立波的幽默,很含蓄,不直接,让你笑也是笑得“嘿嘿嘿”不是“哈哈哈”。就像我和我的婆婆, 我们相互之间再看不对眼,可我们十几年从没有红过脸,上海人很少直接或当面说别人的不是,不像韩国人(典型的北方汉子),两句话不顺耳,立马大打出手!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素质或涵养吧!
今天多说了一点上海人的优缺点,别砸我!我不是上海人,我只是个上海媳妇儿!
上海人的生煎情节
现在上海很大-部分人口来自外地,上海的大街小巷已经不讲上海话了,大部分上海人的孩子都不会说上海话,去年回国,我先生带孩子们去参加他的中学同学聚会,在同学的孩子中,只有我女儿-个人会讲上海话,他们在上海读书的反而不会了。现在有这么多人去上海读书,工作和定居成为新上海人,上海仍旧以她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八方的人才成为上海人,包括那些曾经讲过上海人坏话的人。
非常赞同“他提的中国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的变迁,让我们这一代人感同身受!那笑出来的眼泪中有记忆中的苦涩更有回味后的甘甜”,让我们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周立波的海派清口清而不俗,上海人叫“说喜话”。
另外,上次看了你的老资公公,一直期待你写小资婆婆,再多写点吧~~
我相信外地人的嫉妒心理有那么一些,但是最主要还是上海人尤其是以前的上海人的过于自傲和自负,造成上海人的孤岛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