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中的神灵,自腊月二十四日上天述职,到年初四各家各户接回诸神,新年基本上就过完了。
几天前就准备写一篇有关过年的文章,却发现难产的很,脑子里涌现出太多过年的情景,纷纷繁繁,抓不出要点。在这个巨变的时代,不仅是我们个人的生活出现了始料不及的变化,整个社会和习俗更是翻天覆地。回忆过去的种种,恍如隔世,有些不相信那些都曾经是自己的亲历。
没办法,只好随便乱写,留下点记忆,聊以自慰了。
随着年龄的增长,过年的心情也越来越不同,但无论如何,过春节总是件高兴的事。辞旧迎新的时候,不可以少了祝愿和期许,否则,哪还有梦想成真的希望?
小时候盼着过年,因为有好吃的吃,花生、瓜子、米花糖,那个香甜啊,现在怎么也吃不出记忆中的味道了。新年穿新衣,是雷打不动的,在难得有件新衣服穿的年代,看着一身新衣,心里美滋滋的。还喜欢放烟花、鞭炮,虽然胆小,鞭炮只敢一个一个的放,点燃引线后还要立刻捂起耳朵,但也乐此不疲。不绝于耳的噼啪的声和时淡时浓的硫磺味就是记忆中过年的热闹气氛了。
年三十,各家自己过,父母虽不善烹饪,但也竭尽全力准备几样过年的菜,肉丸子、梅菜扣肉、红烧鱼是必备的,而汤和甜点则每年不同,鸡汤和八宝饭比较多,怎么也得凑够八菜一汤的标准。自然是吃不完的,正好,年年有余。现在不少人家的年夜饭是在外面吃,虽然少了准备饭菜的麻烦,但也没了全家一起订菜谱和忙活年夜饭的乐趣了。
那时候外婆还在,每个大年初一,我们全家一定要去她老人家那里拜年,舅舅们、姨妈们也是这一天去,大大小小二、三十口子人,热闹非凡。大人们聊天,准备饭菜,小孩们就在院子你放炮竹,疯疯闹闹,兴奋啊,鼻子冻得通红也不肯回屋里坐着。可快乐的日子却总是转眼即过,正月还没过完呢,又开始盼望过年了。人小时候的一年感觉比现在长得多,总是要盼啊,盼啊,盼好久,才会又有新的一个快乐的春节。
以前的冬天比现在冷,过年的时侯一般会下雪,穿着厚厚的棉袄,拎点贺年糕点,跟着父母走亲访友。每家都备有待客的小吃,最常见的有炒瓜子、花生,讲究一点的人家还备有蛋散之类的油炸食品,加上糖莲子、糖冬瓜,吃到每天都不知道饿,不消化,闹肚子的事时有发生。如今科技发展,电话、短信拜年取代了走家串户,春节外出旅游成了一种时尚。吃的、穿的再难带给人旧时的欣喜。看着年年几乎一样的春晚,消磨着三十晚上的时光,过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淡了。
节还是这么一年一年的过,而过春节的习俗也跟着变了很多。过去中国人过春节的礼数不少,从年前到年后,每天该干什么事,都有详细的规矩;什么话一定要说,什么话不能说,忌讳等等多了去了,如果把各地的过年习俗总结起来,是厚厚的一本书。
传统的东西,基本上都是一代一代的传承。可惜,一场场革命把传统基本上全当作封建迷信破除了。现如今,大部分习俗已是历史,少有人遵守了,那些老规矩我也没几样记得住。到我的孩子这辈人,恐怕除了知道过年小孩收利市,大人给红包,要给长辈拜年之外,其他的,不可能指望他们记得住了。
给长辈拜年,按旧时的礼数是要双膝跪地,双手扶地,磕头,表示对长辈的尊敬。这样的礼节,现在基本上是看不到了。可是我这个人还是老古董,每个大年初一,女儿都是这样来给我拜年。也许很多人觉得这只是个形式,没什么必要坚持。但我认为,大年初一,让她先给菩萨磕头,再对长辈磕头是教她对天地、对长辈应心存敬畏。也是提醒作为长辈的我,身上的责任很重啊。
过年不仅仅是放假好玩的快乐时光,也应是传承文化习俗,培养伦理观念的重要日子。
小艾说的是,压岁钱枕头底下放好了,睡得香!记得很小的时候连红包都没有,妈妈用张红纸包好一块钱给我,拿在手里那个高兴阿。
祝好小莲花:))
连小年都还没过呢怎么就过完年了呢?!不行,我这给各位拜年啦!!
祝小莲全家周末愉快啊!
周末过来问个好。
裘教和豆豆朋友,正月十五以内都是年,给你们拜年了。
我们普通人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自以为了不起,天上地下,唯我独尊。这样狂妄,到头来吃亏的还是自己。
祝新年快乐!
--非常赞同你的观点!也顺带给你拜个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