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世纪书法老人祝嘉(资料存档)

(2007-11-06 22:57:59) 下一个

       在当代中国的万象书坛上,有一位甘于寂寞、不事张扬的书法大师,他就是被称为世纪书法老人的祝嘉先生。
        祝嘉先生字乙秋,海南岛文昌人,生于一八九九年, 1948 年定居苏州 ,卒于一九九五年,是一位名副其实的世纪书法老人。他一生著述宏富,并首撰中国《书学史》,素为书坛熟知;而其书艺往往为之掩抑,加之他本人耐得孤冷,淡于名利,就更闇而不彰了。
纵观其书论,其实都是以临写、创作为旨归发生的,虽然立论正大,识见超卓,文字苍劲,言辞雄辩,时时有真知灼见闪光,而贴近实践,文风平正、朴实,没有高蹈虚诞、语涉浮华的陋习。
    祝嘉先生幼学颜真卿,青少年时代师从赵之谦入室弟子胡仁陔先生,学古文、诗词、书法,在书法的浩瀚海洋中畅游,深究苦学古代大量书论与金石碑贴,寻流溯源,博采兼收。在此期间,他的书法观和作品已臻成熟。
    祝嘉先生为人刚直,不藏机心,不慕名利,不媚时好,习于孤冷,所以能心无旁鹜 ,成全其精神深会古人,直入本心。他特别推重傅山 “ 宁拙勿巧,宁丑勿媚,宁支离勿轻滑,宁率真勿安排 ” 之旨,无论是书格还是人格,他都切切实实地做到了。
    祝嘉先生书法的艺术特色可以六字概括:平、拙、厚、辣、直率。
    刘熙载说: “ 以篆隶为古,以正书为今,此只是具体而言。其实书之辩全在身份斤两,体其末也。 ” 又说 “ 北书以骨胜,南书以韵胜。然北自有北之韵,南自有南之骨也。 ” 这无疑是通人之论,以此来解读北碑南贴,解读包、康之说,解读祝嘉先生,其庶几乎?  
    祝嘉毕生致力于书法研究、创作、教育,是我国著名的书法理论家、书法家和书法教育家。 1935 年出版了他首部著作《书学》; 1941 年完成我国第一部《书学史》,后于 1947 年由于右任先生作序出版,填补了中国近代书法史学的空白。此后笔耕不止,一生共撰写书学专著 70 种计 360 余万字。
祝嘉先生的书法与其理论紧密结合结合,他四体具精,一生临摹百遍以上的碑帖 130 余种,并力主 “ 全身力到论 ” 故其书法碑帖交融、老辣苍润、浑厚古拙,内蕴丰富。晚年融合汉魏开创了独特的章草书风。
        祝嘉先生一生主要成就有四方面
          1. 撰写了中国第一部《书学史》; 
          2. 率先提出我国书法高等教育课;
          3. 开创现代书法比较学,书法批评先河;
          4. 力倡 “ 全身力到论 ” 是传统实力派的表率。

[ 打印 ]
阅读 ()评论 (7)
评论
纵横客 回复 悄悄话 看出修养,看出风骨。
老杨 回复 悄悄话 贴两幅老爷子的字,给大家欣赏,欣赏啊!
荣毅 回复 悄悄话 仙人风骨!
苏乡门地 回复 悄悄话 第一次见到祝老,还是78年,老人家一口浓厚的粤语普通话,从不说
吴语. 有次去看他,教我做烘土豆. 用很小的那种,放在平锅上,小
火烘烤至香软,洒点细盐,那是他的晚餐. 一件小事情,总记着,
因为印象中的他,自里到外,都很孤冷, 难得这么soft一次,哈哈.

94年回苏,巧遇书学院成立,留下一张集体合影.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祝老的《书学史》,为书坛熟知,堪称书家宝典。其书法碑帖交融、老辣苍润、浑厚古拙,内蕴丰富。晚年融合汉魏开创了独特的章草书风。然其书艺掩抑,皆因他本人耐得孤冷,淡于名利,闇而不彰。"多情乃佛心,不俗即仙骨",足见其身居闹市,心在禅境。
我的画友顾逸先生和中华5000年网老总朱耀明先生皆来自苏州,对祝嘉先生极为推崇,赞誉有加。此次回国,如有机会将去祝嘉书学院,一睹祝老书风,是为快事。
苏乡门地 回复 悄悄话 "多情乃佛心,不俗即仙骨" 这我最近看到的祝老的一幅字. 届时将照片发给您.

这次专程去看了东吴花园和嘉宝花园两处的“祝嘉书学院”,愿祝老的书法, 他的治学,为人代代传承下去.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