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莫斯科,不能不去油画市场。
在莫斯科艺术家中心和总统宾馆后侧,沿莫斯科河约1000米的狭长地段上,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油画市场,每天成千上万来自世界各地的美术爱好者和油画收藏者蜂拥而至参观选购。
俄罗斯的油画在世界画坛上有着极高的声誉,备受收藏者的青睐。市场上的油画分传统和现代两大类:传统的是风景画,人物肖像画,裸体画,静物写生,民间风俗画;现代的基本上是模仿毕加索风格的抽象画和无以名状的色彩画。
正在漫游中,只见一群人围在一幅油画前面,整幅画面由无数个各种颜色的色点组成。从观众茫然的表情中,大概十之八九没有明白这幅画的含义。
笔者这些年虽然漂流世界各地,参观过许多博物馆和画展,但对现代画的精髓还是浑然不知。于是我请教相邻摊位的一位俄罗斯传统画家:这幅现代画究竟表现什么主题?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它给读者留下什么样的思考和想象?这位画家耸了耸肩,摇了摇头。我又请教另一位也是画现代画的画家,他只是说了一句:你可以自己任意去理解、想象和解读。
现代艺术,就是这么深奥,深奥得让人摸不着边际。
现代艺术,就是这么神秘,神秘得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现代艺术的深奥和神秘,不仅表现在绘画艺术上,还反映在歌舞艺术上。 据报道:“ 在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一出名为《我的弗洛伊德》的现代舞拉开了‘魅客现代艺术板块’的帷幕,舞蹈由毕业于香港演艺学院现代舞专业、现任广东现代舞团培训部现代舞和即兴课导师的二高自编自舞。二高舞得很投入,晚上十几摄氏度的气温下,只穿着一件贴身小短裤和一件薄外套,却大汗淋漓。相比之下,几十名观众就略显‘冷静’,离开的时候还相互问着‘看懂了吗?’有人答道:‘看不懂就对了,这就是现代艺术。’引来一片笑声。而作为当晚主打的《舞声舞息》,不少观众的感受是‘好看,但没看懂’。”
“好看,但没看懂”,这恐怕是多数读者和观众对现代艺术的感受。
究竟是艺术家们太深奥,还是我们自己太浅薄?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有必要先找到现代艺术的确切定义。在网上我找到这么一段话: 所谓现代艺术,是一种含混的泛指,在另外一个时期,另外一个场合,它或许被称为新潮艺术、前卫艺术、当代艺术、先锋艺术、实验艺术甚或边缘艺术。
看到这段话,使我想起了八十年代初期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一次现代画展:一团乱麻堆在地上,各种油彩抹在布上,避孕套吹足了气挂在墙上,作者们说:这就是现代艺术。
还有一次看到书画家们的绝技表演:左右手正反书,倒写书,吹墨书画,头发蘸墨书画,脚丫子写字(并非残疾人)。表演者说:这是现代书画艺术。
如何评价现代艺术,人们的看法褒贬不一。褒者认为现代艺术也是艺术的一种表达方式。贬者认为“现代艺术就是一些疯子捣鼓一些别人看不懂的东西,是吃饱了撑的”。
对现代艺术持一概否定的态度,我认为大可不必 。因为任何一个事物的存在,都有它存在的理由。现代艺术确实也是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他表达了创作者的一种思维方式,向读者传达了他们对世界的感知和认识。事实上,现代艺术的创作者们清楚地知道,至少在目前阶段社会大众对现代艺术持不能完全接受的态度,因此如何让普通大众喜欢现代艺术,让现代艺术更具普遍性,是创作者们需要严肃思考的课题。
读者和观众之所以看不懂或不接受现代艺术,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艺术家过分地强调个性的张扬,创作时没有从公共大众的角度去考量或思考艺术本身,导致与读者和观众产生了疏离感。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少数创作者离经叛道、标新立异、故弄玄虚的表现形式打破了人们多少年来形成的审美情趣和思维定势,完全背离了美学原则和人们的感受。
如何看待现代艺术,我比较同意四川美术学院张强教授的观点“不管我们曾采取过什么样的态度,是用冷漠或鄙夷的眼光去看待,还是以炽热和激情去加以鼓励,现代艺术在中国,毕竟已经度过了它最初的试探,真实地进入到了现实生活的空间之中,成为我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身边物件不断翻新的造型及其蕴含的多向创意,无时无刻不在揭示着:现代艺术实际上已掠过了我们的身边,我们生存的相当一部分空间已经罩染上了它的色彩。”
至于对那幅画,你的理解是一种。
有人理解为这个世界太拥挤。
有人理解为人际的复杂关系。
有人理解为人人身上都有亮点。
可谓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比如说“整幅画面由无数个各种颜色的色点组成”的画,就很像美国或者我住的这个城市,全世界各色人等,各种文化全汇集在这里,谁也不觉得谁是异类,谁也不必把自己当外人,这种感觉正像这幅画。
现代艺术与其说是审美,不如说是意识形态的体现,反映更多的是人性的冲突与个体自我表现的渴求,与传统的和谐有很大的不同。艺术所表达的东西,往往比时代还超前,所以它的价值,自有后人评说。
文森特·梵高(1853 - 1890)是继伦勃朗之后被认为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他和高更、塞尚并称为后印象派。他们吸收了印象派的精髓,却反对印象派纯客观理性的描绘,提倡事物的实质和象征意念,是现代艺术最重要的先驱。梵高27岁时才开始绘画,在短短十年间, 绘画了800多幅油画及同等数目的素描, 却几乎从未能觅得买家, 只能长期依赖弟弟Theo 在经济上和精神上的支持。他的一生,就正如毕加索所说: 『这人如不是一位疯子, 就是我们当中最出色的。』
1886年,梵高跟随弟弟,去到艺术之都巴黎,认识了高更、塞尚、秀拉及罗特列克等同道中人,并深受印象派及日本板画的影响,开始形成了日后强烈的个人风格。
1888年,梵高受塞尚的影响,到法国南部的普罗旺斯省,寻找创作的灵感。他在阿尔定居,并在此绘画了二佰多幅油画,当中却只能卖出一幅 (注:红葡萄园),得到一则画评。在贫困的生活中,赤热的阳光下,不竭的创作令梵高变得神经衰弱。为了加强自己的信念,梵高喜孜孜地邀请高更到阿尔共同居住,并大肆粉饰了他的黄屋。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共同生活的结果,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从此,他不但失去高更这个好朋友,还给所有人笑作疯子。1889年,梵高入住St. Remy的精神疗养院。1890年5月,梵高搬到Auvers-sur-Oise, 靠近弟弟居住,并在短短两个月内,绘画了七十多幅油画。狂热而不可抑制的创作激情,有如烈火焚烧着他的内心,使他心力交瘁,精神濒临崩溃。1890年7月27日早上,文森特·梵高在麦田中开枪自杀,延至7月29日伤重不治,享年37岁。
作品
1.《夜晚的咖啡馆》
《夜晚的咖啡馆》是由深绿色的天花板、血红的墙壁和不和谐的绿色家具组成的梦魇。金灿灿的黄色地板呈纵向透视,以难以置信的力量进入到红色背景之中,反过来,红色背景也用均等的力量与之抗衡。这幅画,是透视空间和企图破坏这个空间的逼人色彩之间的永不调和的斗争。结果是一种幽闭、恐怖和压迫感的可怕体验。作品预示了超现实主义用透视作为幻想表现手段的探索,但是没有一种探索,能有如此震撼人心的力量。
2.《星夜》
梵高的宇宙,可以在《星夜》中永存。这是一种幻象,超出了拜占庭或罗曼艺术家当初在表现基督教的伟大神秘中所做的任何尝试。梵高画的那些爆发的星星,和那个时代空间探索的密切关系,要胜过那个神秘信仰的时代的关系。然而这种幻象,是用花了一番功夫的准确笔触造成的。当我们在认识绘画中的表现主义的时候,我们便倾向于把它和勇气十足的笔法联系起来。那是奔放的,或者是象火焰般的笔触,它来自直觉或自发的表现行动,并不受理性的思想过程或严谨技法的约束。梵高绘画的标新立异,在于他超自然的,或者至少是超感觉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可以用一种小心谨慎的笔触来加以证明。这种笔触,就象艺术家在绞尽脑汁,准确无误地临摹着他正在观察着的眼前的东西。从某种意义上看,实际确是如此,因为梵高是一位画其所见的艺术家,他看到的是幻象,他就是幻象。《星夜》是一幅既亲近又茫远的风景画,这可以从十六世纪风景画家老勃鲁盖尔的高视点风景手法上看出来,虽然梵高更直接的源泉是某些印象主义者的风景画。高大的白扬树战栗着悠然地浮现在我们面前;山谷里的小村庄,在尖顶教堂的保护之下安然栖息;宇宙里所有的恒星和行星在“最后的审判”中旋转着、爆发着。这不是对人,而是对太阳系的最后审判。这件作品是在圣雷米疗养院画的,时间是1889年6月。他的神经第二次崩溃之后,就住进了这座疗养院。在那儿,他的病情时好时坏,在神志清醒而充满了情感的时候,他就不停地作画。色彩主要是蓝和紫罗兰,同时有规律地跳动着星星发光的黄色。前景中深绿和棕色的白杨树,意味着包围了这个世界的茫茫之夜。
梵高继承了肖像画的伟大传统,这在他那一代的艺术家里鲜见的。他对人充满了激情的爱,使他不可避免地要画人像。他研究人就象研究自然一样,从一开始的素描小品,一直到1890年他自杀前的几个月里所画的最后自画像都是如此。它如实地表现出疯人凝视的可怕和紧张的眼神。一个疯人,或者一个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人,无论如何也不能画出这么有分寸、技法娴熟的画来。不同层次的蓝色里,一些节奏颤动的线条,映衬出美丽的雕塑般的头部和具有结实造型感的躯干。画面的一切都呈蓝色或蓝绿色,深色衬衣和带红胡子的头部除外。从头部到躯干,再到背景的所有的色彩与节奏的组合,以及所强调部位的微妙变化,都表明这是一个极好地掌握了造型手段的艺术家,仿佛梵高完全清醒的时候,就能记录下他精神病发作时的样子。
3.《乌鸦群飞的麦田》
在这幅画上仍然有着人们熟悉的他那特有的金黄色,但它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感。画面极度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奋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详的预兆,好像是一幅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4.《割耳朵后的自画像》
1888年梵·高邀请高更来阿尔同住,但两个固执的艺术家却是不断的争吵。在一场剧烈争执后,高更大怒而去,梵·高无法阻止,亦无法抑制自己的激动,竟割下自己的左耳。
世界把自己的癫狂最先传染给人类的画师——就像曾经给他的笔端注入魔力。我们惊讶地注视着梵·高扭曲的面孔、恐怖的眼神和颤抖的手势:他仿佛在代替整个人类受刑,成为痛苦的化身。想到这里,也就能理解梵·高作品中挣扎的线条与狂舞的色块: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这是一位生活在伤口里的大师,他习惯用伤口对世界发言。这是一个疼痛的收割者,他的镰刀最终收获了自己的耳朵。
梵·高死了,却留下了一只著名的耳朵——这最后的遗物似乎并没有失去听觉,收集着后人的议论。这只在故事中存在的失血的耳朵,至今仍像埋设在我们生活中的听诊器,刺探着我们的良心。梵·高死了,耳朵还活着,还拥有记忆。为什么不在他呻吟与崩溃的时候,扶持他一把——世界,你听见了吗?你的耳朵长在何处?
5.《十四朵向日葵》
这些简单地插在花瓶里的向日葵,呈现出令人心弦震荡的灿烂辉煌。梵·高以重涂的笔触施色,好似雕塑般在浮雕上拍上一块黏土。黄色和棕色调的色彩以及技法都表现出充满希望和阳光的美丽世界。然而在画此作的同时,画家死命想抓住的这个世界还是缓慢却无情地溜走了。或许这画的表面反映了他悲剧性的短促一生接近终结时期的心理状态。他是个热爱自然并能从简单的事物看到纯粹之美的画家,他说他宁可画从窗户向外看到的树影而不想象中的幻像。
凡高的向日葵是最有特色的作品,他创作的向日葵很像是熊熊滚动的火焰,十分特别,也十分有个性。他是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是继印象主义之后在画坛上产生的重要影响的革新者。但他的一生短暂坎坷,历经磨难,极富悲剧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