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代中国的书苑画坛上,不乏许多优秀的书画组合。由《沁心斋》主人于沁先生,《云松阁》主人陈寒峰先生和《乾珍斋》主人陈丽丽女士组成的“三套车”,便是其中备受瞩目的一个。
对绘画艺术的共同追求,使他们结合在一起,合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多次成功地举办了画展,作品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成为中国画坛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起了海内外专业人士和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前中国美术馆副研究馆员、现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中国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于沁先生,是著名山水画家应野平先生的高足,擅长山水花鸟,梅兰竹菊,尤以梅花秀立于万象画坛。
梅花,以其玉洁冰清、独步早春的高贵气质,以千枝虬隽、万蕊绽颜的绰约丰姿,深受人们的赞美和钟爱;更以其倔强峥嵘,傲霜斗雪,清逸幽雅的品格,成为古往今来文人墨客寄情言志的象征。林逋的 “ 疏影横枝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陆游的 “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 ,王冕的“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千年万年老梅树,三花五花无限春”,生动地刻画了梅花的高雅圣洁、疏枝遒劲、清气袭人的性格特征,成为咏梅的千古华章。
明代著名书画家陈继儒曰:“写梅取骨、写兰取姿、写竹直以气胜”。当代画梅大师于希宁先生在《论画梅》中将梅花精神气质概括为:“骨气” 、“生气”和“清气”。
于沁先生画梅取梅之风骨,“梅取得其清”是她追求的境界。她笔下的梅花,千姿百态。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把西画透视、明暗、空间、质感等表现融于笔墨趣味中,追求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形成鲜明生动、雅俗共赏的艺术风格。于沁先生作画笔墨酣畅、大气磅礴﹑一气呵成。画梅追求横﹑斜、疏、瘦的特点,老干、新技纵横交织、构图取势巧妙、令人耳目一新、大有妙趣天成之美意。
于沁先生认为 “ 梅以取势为首 ” ,她笔下的梅花尤其注重形态和姿势。形态有俯、仰、侧、卧、依、盼,姿势有直立、曲屈、歪斜、盘垣。老干苍劲嶙峋,枝条虬曲清癯,给人一种饱经沧桑,威武不屈的刚柔之美。古人云:“得气势则生,失气势则滞”,于沁先生的梅花则达到了气韵生动的艺术效果。品读她的梅花,犹如徜徉梅林,浸身香海。枝干穿插,有着音乐般的节奏和韵律。笔墨线条的运用给人以力量之美感。花的形态仰俯开谢、含笑将残,色彩白似瑞雪,绿如碧玉,红梅沉着之艳,将读者引入“着意寻香不肯香,香在无寻处 ” 的胜境。
来自福建的陈寒峰先生,以水墨山水名世。其作品或大气磅礴,摄人心魄;或壁立千仞,巍然屹立;或崩崖截铁,卧鼎悬冰;或层峦叠嶂,千峰竞秀;或飞瀑奔流,万木峥嵘;蕴泰山之雄奇,华山之峻俏,黄山之灵秀,衡山之挺拔,给人于千般意象,万种风情。
陈寒峰先生主张“境由心生,造化为师”, 多年来他纵情于自然,寄情于山水。登岱岳,攀黄山,访峨嵋,探武夷,游五台,走长白,“搜尽天下奇峰打草稿”。 他把前人之精华,时贤之风采,沉淀于砚底,熔铸于笔端。展山之精神,现水之灵性。自成风骨,雄强一路。用笔老辣而无霸悍之气,五彩分明却具混沌之象,敷彩淡雅仍有厚重之感。他的画作内涵远比画面的表达宽博,意境远比画面的景象深邃。读他的画,如品香茗,回味无穷。
青年画家陈丽丽则是近两年来升起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新星。陈丽丽以水墨人物画见长,作品以仕女题材居首。其笔下的盛装仕女清纯脱俗,遒丽天成,楚楚动人,婀娜多姿。发髻身躯,意笔写成,点唇画睛,轻描淡写。脸廓留白,“得意忘形”。不开脸却雍容华贵,不勾线却神情毕现。在墨和色的运用上,她匠心独运,取以大唐三彩的高雅色调压住墨色,造成对比;在形式语言上以写意概括形象,简洁明快。
令人赞叹的是陈丽丽属于半路出家,数年前才投师于沁先生门下专攻水墨丹青。她虽然没有上过专门的美术院校,然而二十多年的文化工作,使她结识了书苑画坛的五湖俊杰,四海墨客,耳濡目染,心悟手追,积学储宝,厚积薄发。在于沁先生的指导下,蕴藏于胸中的美源,得到迅速的开发,经过艰苦的砚耕笔犁,终于破茧而出,羽化成蝶。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脱颖而出的陈丽丽已经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画坛行家的注目,并寄予殷殷厚望。
本画集是他们三人的精品组合,从他们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朗月满怀,春风在抱,梅花作骨,秋水为神”的情怀,看到他们“与鸣玉比洁,共梅兰齐芳”的心志。从他们的笔墨意趣中,我们更可以看到这三位中青年画家具有巨大的艺术潜力、张力和变数。因此我们可以预见,以他们的才情,一定会有更多的精品佳作面世,给五彩缤纷的中国画坛再添一缕春色。
江南 2007 年 4 月 8 日于洛杉矶《菊庐》
(本文为《于沁、寒峰、丽丽三人画集》序)
谢谢阁老的介绍。
题妙,序更佳。 等不及了,请速展“三套车”的梅兰竹菊!
谢谢阁老!
他的高足一定继承了老师的好东西。谢谢介绍。
画集的〈序〉。光看标题,就已经是诗情画意了:梅韵沁香 寒峰俏
丽 。不仅题搭文意,而且还巧妙地运用了三个画家的名字(于沁,
陈寒峰和陈丽丽:女)。令人称赞叫绝!
再经读过文章,书画爱好者和“三套车”的粉丝们,怎么可能不更
加崇敬爱戴这三位画家,又怎么可能不更加欣赏和夸赞他们的作
品,又怎么可能不更加中意他们的画集呢?。。。。。。
一经阁老文章的描写和渲染,人们再议论起“三套车”,无论是画
家,还是他们的作品,方方面面,都绝对要再多加一个“更”字
了!
这篇〈序〉所起到的作用和效果该如何衡量?!
感谢阁老给我们介绍了“三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