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 (130)
2010 (4)
2011 (4)
2014 (1)
我爱北京人还是爱上海人?
有关北京人和上海人的话题到此暂时告一段落。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不管是北京人还是上海人,在现实生活中,都是活生生的、有灵有肉、食人间烟火、有七情六欲的普通人。如同他们有最突出的优点和亮点一样,也有着显见的缺点和疵点。但是这无损于他们真善美的本质,更何况只有这些优点和缺点的碰撞、长处和短处的互补,才能组成这色彩斑斓的生活长卷,奏出这激越昂扬的生活乐章。
我在上海和北京分别生活了多年,如果说上海是我的第一故乡,那么北京是我的第二故乡,对这两个地方有着深厚的感情。尽管我不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和北京人,但是他们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了我,并给与我许许多多的关爱,使我深切地感受到真情、友情、亲情、爱情是我们生活的主旋律。海派文化使我心灵的窗扉朝四方洞开,燕赵文化则使我承受着八面来风,由此我非常自豪于我既是上海人,又是北京人。
在飘流欧洲的日子里,我遇到许许多多的北京人,漂到美国以后我接触到更多更多的上海人,一种他乡遇故知的情感,使我情不自禁地融入他们当中,和他们一起侃大山,耍贫嘴,捣浆糊,嘎三五。使我感奋的是,我的这些北京哥儿们、上海姐妹们,在异国他乡,以自己的聪明才智,拼搏奋斗,打造出一片崭新的天地,构筑了一个博大的舞台,导演出一幕幕威武雄壮、波澜壮阔的活剧,以令人瞩目的业绩证明了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因为我们是凡夫俗子,因为我们生活在这个既精彩又无奈的世界上,所以不可避免地暴露出性格的两重性,对上海人和北京人的议论也因此而不可避免,而且还将会继续。对此,我从不烦恼,其实只要作理性地审视和思考,一切都能宽容、化解。
有人问我:是爱北京人还是爱上海人?我都爱!在异国他乡,更是如此。这种感情将在后面的杂坛中叙述。
我爱你们,北京人!
我爱你们,上海人!
(附注:在前面的杂谈中,许多上海和北京朋友作了热情的点评,并发来了悄悄话,在此一并鸣谢。)
今日之北京和上海,处在改革开放的风口浪尖,但是在这里弄潮的勇士绝大多数是来自五湖四海的英雄,少有本地出身的豪杰。其原因如P4朋友分析的两点:一是优秀人才的外流,二是为留京沪而不惜“自贬三级”——宁愿上本地的中专、大专,也不愿上外地的重点大学(特别是在上海出现倒三角的录取分数线),由此在中国注重学历的大背景下,他们失去了本来应有的优势。使持有高学历的外地英豪打进北京,登陆上海。所以在言及人才的走向和流向上,可以这么说:北京是主动让出了通道,而上海是自己腾出了位置。
时间悠闲地流走,我们中的大部分人都在平庸与无奈间旋转。有时歇下来想想,不免羡慕起鸽子来。鸽子过着与世无争的一生,把生活的内容浓缩于消耗生命,用长长的哨音歌唱平凡。人的悲哀就是老想当黄鹂,鸣翠柳,上青天,不甘于平凡。
莲花你好,可是有两天没看到你的文章了.
就是阁老一文中说到的“全国半数以上的名人皆在北京,北京却罕出本土名人;无数豪杰聚会上海,但上海却鲜有自己的豪杰”。
首先名人之于北京、豪杰于上海,实为合拍、恰当!
如果进一步探寻其缘由的话,我想阁老阐述的这些城市文化历史特征是一部分,还有一点现实中原因,是我在上海时所感受体会到的。
如果中国每一个城市都作为一个足球队比赛的话,应该看到北京上海的赛场上,不能说上场的都是替补队员,至少也可以说是些少了球星的球队。作为中国前沿城市的北京上海,精英层早早就出国了,并且回归的很少,根本没有参与角逐。当我还在随波逐流、不知不觉中耽误时间虚度生命的时候,很多北京上海人就已经清醒地知道要去国外读大学、甚至读高中了。
而一些作为第二梯队的留守人员呢,例如七十年代出生的同辈们中,很多的上海人由于担心大学毕业分配离开了上海,宁愿读个技校中专,就在上海工作了,而由此失去了一批学业上的优势。这也是为什么一大批外省人可以涌入上海,或凭其踏实吃苦、或资金优势或者高学历站稳脚跟的原因吧。
时代都是发展的,所做的选择也都在现实的实践中加以修改和校正。现在上海的孩子早已普遍读大学研究生了,而且越来越多的海外精英层挟其已有的所聚集的优势,回流北京、上海。
每一个商品经济社会充分发展的时期,都有着一大批有实力的大企业、集团产生、壮大,并转而在其中起到推动作用,这一点在中国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相信这也是外人所说的“大把机会在中国”吧。新一轮的角逐序幕早已拉开,相信会有一大批的北京上海人会抓住这个机会,一大批的北京名人、上海豪杰出现。
阁老很厉害,5年就把上海话搞定了。我在上海呆了八年,嫁给一个上海人,也就是听得懂的水平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