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滩上有句谚语:宁愿和苏州人吵相骂,勿愿和宁波人讲闲话。为啥?苏州人吴侬细语,即使吵架也跟唱歌似的,而宁波人张嘴就是“娘西匹”。
在全国各地的方言中,我最喜欢带儿化音的北京话,杭州话虽然也带儿化音,但比较硬,语音语调不像北京话那样抑扬顿挫。其次我喜欢上海话,不像苏州话那么软,也不像苏北话那么侉,独具特色。
上海话虽然和北京话属两个语系,但在表达上有着同样的机智。
北京人说:那是小菜儿一碟。上海人说:格是毛毛雨啦。
北京人说:你这是脑子进水。上海人说:侬格是神经搭错。
北京人说:真棒!上海人说:瞎嗲!
北京人说:多得去了。上海人说:莫姥姥多。
北京人说:没得比。上海人说:乓乓响!
北京人吵架时两手叉腰:怎么的,想练练?!
上海人吵架时双臂抱胸:哪能个,白相白相?!
你看,是不是有异曲同工之妙。
一方水土一方人,北京人的机智造就了幽默的相声,造就了侯宝林、郭全宝等一代相声大师。而上海人的机智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滑稽戏,造就了范哈哈、笑嘻嘻等一代滑稽大师。文革以前,搬上银幕的滑稽戏就有《三毛学生意》、《大李老李和小李》、《满园春色》,更多的幽默则体现在《女理发师》、《今天我休息》、《李双双》等影片之中。
相声和滑稽戏是六十年代的南北大餐,两道风景,给千家万户送去了欢乐和笑声。使人感到不可理喻的是它们之间还不能互换,北京的相声如果用上海话表达则抖不出包袱,而上海的滑稽戏用北京话表现则难出精彩。
令人不无遗憾的是相声和滑稽戏在文革动乱中遭到严重的摧残,但是文革之后,相声得以恢复,又涌现出马季、姜昆、侯耀文、刘伟等一批笑星,如今从低谷中又冒出一个郭德纲,业内人士说他挽救了相声。而上海的滑稽戏却是一蹶不振,至今未能出现叫响全国的大腕。倒是让从黑土地上走来的赵本山、潘长江,以幽默并且不无滑稽的风格吸引了全国观众的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