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就听到重拍《红楼梦》的风闻,如今在网上得到了证实:某影视公司准备出资一亿元人民币重拍,还有陈凯歌先生加盟------
早在“老不看《三国》、少不看《红楼》”的年龄,我就看了这本中华名著,至今看了多少遍已记不清,但每读一遍,便有新的理解。
曹雪芹老先生为后人留下了一本充满谜团的《红楼梦》,由此也造就了俞平伯一类的红学家和刘心武一类的"水煮"红学家,加之在美国还有一个红学研究会,各有高见,各抒宏论,但都难以服众。尤其是书中主要人物的最终归宿,谁也没有得出权威的结论,只是各自演绎而已。
把《红楼梦》搬上银幕和屏幕,已是久远的事了。最先的是上海越剧院的《红楼梦》,以后便是王扶林先生执笔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1987版)。当年播出时,万人空巷可能夸张,但确是轰动了一阵子,给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如何评价这部影视作品,国人尽可见仁见智。我认为王扶林先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了演绎,无可厚非,本来就是一人一种理解(也许曹雪芹老先生故意留下谜团,让读者自己续写人物的最终结局,也许他对每个人物的结局作了安排,但没有来得及写完,总之是个千古之谜)。
弹指一挥间,18年过去,如今又要重拍,这不仅成为时下国人热门的话题,而且成了海外华人圈内的话题。有朋友问我的看法,我认真地想了想后坦言:没有必要。
为什么?因为:
《红楼梦》已经拍过电影和电视连续剧,尽管不很完美,但也可圈可点。重拍能否拍出新意,拍出新水平,实难预料,万一“一蟹不如一蟹”,那就大煞风景。有朋友说,纵观凯歌先生执导的多部影视剧,恐怕很难创新,很难达到新高度。此说是否偏颇姑且勿论,不过说实在的,不管是谁恐怕都难有精彩。
再说这些年来,重拍的事儿不少,文革中曾经重拍过《南征北战》和《渡江侦察记》,结果如何?香港曾经拍过一部《三笑》,传到内地很受欢迎。现在出了一部连续剧《唐伯虎点秋香》,结果又如何?
第一印象是最重要的,电视连续剧《红楼梦》已经给观众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要改变怕也不易。
既然如此,何必搞那些费力又不讨好的事呢?
由此我想,与其重拍炒冷饭,不如拍些新片。更何况要拍的题材有的是,除了众多的历史题材、历史人物以外,还有建国以来的“反右题材”、“大跃进题材”、“四清题材”、“文革题材”等等。目前这些题材属空白或基本空白。乘着现在一些老人还在,抓紧时间拍。这恐怕比“戏说”、“大话”一类的片子,对现代人有着更深刻的意义。走笔于此突发奇想,如果能把章伯钧先生之女的《往事不尽如烟》改编成电影或电视剧,没准儿很叫响呢。
据说《飘》前后拍了六遍,直到1939年版出来,才没人敢再拍。《飘》作为小说算不得一流,却拍出了一流的电影。柯蓝短短一篇不起眼的《深谷回声》竟成就了陈凯歌。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一流小说往往拍不出原著的气派,更不用说像《红楼梦》这样的绝世之作。王文娟再神似,陈小旭再形似,和各人心里的林妹妹还是差得远。没人骂已经是功德圆满了。
不过也因为永远拍不出经典,也就永远有人跃跃欲试地想重拍。曹雪芹在坟墓里不知作何感想:我一生潦倒,身后却养活了这许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