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随着立陶宛等四个黑海沿岸国家率先脱离苏联宣告独立以后,前苏联迅速解体,原来的16个加盟共和国成了独立国家,并组成了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俄罗斯与这些原加盟共和国的隶属关系也变成了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的对等关系。
一开始这些原来的加盟共和国成为独立国家以后,有一种摆脱了“俄罗斯沙文主义”、获得“独立解放”的感觉。然而时隔不久,他们发现独立后的日子并不比原来好过。为什么?
因为前苏联的工业生产布局,出于战略的考虑,有点像中国的“大三线”、“小三线”,分布在各个加盟共和国。生产计划、生产原料和产品销售由苏联统一制定和调配。以航空工业为例,解体以前,民用客机在萨玛拉,瓦隆涅什,乌里扬诺夫斯克生产,直升机在喀山和乌兰乌德生产,运输机在基辅(今乌克兰)和塔什干(今乌兹别克斯坦)生产,军用飞机在共青城和依尔库茨克生产.
在我和苏联打交道的那些年里,购机合同与航空出口公司签署,空地勤人员的培训在乌里扬诺夫斯克国际民航培训中心进行,验收飞机则在基辅、塔什干、萨玛拉、喀山、乌兰乌德、瓦隆涅什等地进行。解体以后出现了尖锐的矛盾,产品没人要,无处销售,不少工厂企业被迫停产或转产。比如伊尔-86、96客机在俄罗斯的瓦隆涅什生产,而其发动机在乌克兰的别尔姆生产,但是俄罗斯考虑到与国际民用航空的接轨,便引进普惠和罗罗发动机,这一下几乎置别尔姆发动机厂于死地。2001年我陪同中国民航代表团到基辅和别尔姆考察时,发现这里的航空工业厂家已经停产许久,一片萧条,当年的繁荣景象早已成为过眼烟云。
至于像土库曼、吉尔吉斯等中亚国家,土地贫瘠,既无工业,又无农业,处在苏联大家庭时期,依靠计划调配,日子相对好过,独立后日子反倒更为难过。由此大批人员纷纷涌入莫斯科、圣彼得堡找工作,致使这两个城市的人口急剧膨胀,而且泥沙俱下、鱼龙混杂的“盲流”给社会治安带来了严重困扰,加上车臣恐怖主义分子不断制造恐怖活动,使俄罗斯不得不动用军力来加强首都的社会治安。
看来独立有独立的好处,独立有独立的难处,难处大于好处。
乌克兰首先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很快与俄罗斯结成经济一体化联盟。远在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也随后赶上与俄罗斯结盟。结盟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随着俄罗斯走出低谷和经济的复苏,乌克兰和乌兹别克斯坦也跟着水涨船高。
“两乌”的受益,给其他的独联体国家很大的启示,要想摆脱困境,还得与俄罗斯结盟。特别是俄罗斯经济的迅速崛起和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凸显,使他们感到与俄罗斯的结盟或合作势在必行。有专家评论,普京总统五十岁生日时,独联体国家的首脑纷纷携带厚礼前来祝寿,便是企求修好和合作的表示。在他们看来,毕竟在一个大锅里吃了七十多年,俄罗斯作为老大哥不会不念旧情,怎么也得拉兄弟一把。
独联体国家向俄罗斯的靠拢,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
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