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调也可重弹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揣支毛笔漂四海.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正文

真水无香(风流人物之二)

(2006-04-22 13:49:16) 下一个

  真    水    无    香

   ——记著名鉴定收藏家于沁

认识京都著名鉴定收藏家、画家于沁老师,得感谢冯姐。

我在美国的邻居冯姐,其祖上为朝廷命官,当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时,慈禧太后避难河北,期间得冯姐祖父悉心照顾,无微不至。待战事平息,太后返回京都,念其忠心,赏赐九龙端砚等宝物若干。冯姐父亲,京城名士,工字画、喜收藏,与书苑画坛的名流雅士多有交往,过从甚密,收藏许多名家字画。以后移居美国,这些宝物和字画也随之带到美国。而今世事沧桑,先人已作古人,年届七旬的冯姐,让这批宝物回归祖国,是其未了心愿。酉年春上,假我回京之便,把所持宝物拍成照片,托我与有识之士联系。

京城朋友圈内,多有喜收藏字画者,然都是业余玩家。冯姐的字画均无鉴定证书,加之只有照片没有实物,难辩真伪。冯姐虽注明所藏书画曾经陈半丁老过目,却无任何文字资料可资证明,于鉴定收藏纯属门外的我一筹莫展。

一日,和几位书画家小聚,席间提起此事。只听座中的丽丽说道:“这事不难,请于姐看看就得。”

“于姐是谁?”

“这于姐可是了不起的人物,原中国美术馆收藏保管部副主任,副研究员,艺术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国际书画艺术研究会理事,鉴定收藏委员会主任;中国收藏家协会理事,副秘书长。京都鉴定收藏界的大腕。她那双眼睛毒着呢,堪称火眼金睛。她在中国美术馆从事鉴定收藏工作三十多年,看的都是大师名家的作品,和当今中国画坛的许多大师级画家交往颇深。请她出马,绝对没错!”丽丽说道。

“能请到她吗? ” 我问。

“这事儿交给我了。” 丽丽快人快语。

第二天下午,丽丽就带着她的于姐来到我的寓所。

“我是于沁。”于沁一进门就作了自我介绍。

坐在我面前的于沁,眉清目秀,一脸阳光,优雅脱俗,清新自然。从她温文尔雅的气质上可以看出她和艺术有着不解之缘。因为朋友们都说她是火眼金睛,所以我特别注意了她那双清澈的大眼睛。确实,从那闪亮的眸子里射出的光芒,令我感到高深莫测,耐人寻味。

认识于沁老师的经过就这么简单。

凭我的直觉,这是个真正的行家。看完照片她告诉我,冯姐所藏的两幅作品,一幅是明代董其昌的作品,另一幅是清代潘恭寿早期临摹文衡山(明代文征明)的作品,两幅都是真迹。

在她看完照片起身握手告别的时候,我向她提出了采访的要求。

“别采访,我们可以聊聊天。如方便,明天请你到我的小画室坐坐。” 于沁老师莞尔一笑,发出了邀请。

恭敬不如从命。翌日上午,我如约来到了于沁老师的画室——沁心斋。

她给我冲了杯雀巢,给自己却倒了杯清水。

“我喜欢喝清水。”于沁笑了笑说。

我环视着她的画室,宁静雅致,暗香浮动。书房墙壁上悬挂着她自己的两幅作品:梅花《无媚独有骨》,翠竹《一窗晴翠》。案头摆放着文房四宝,博古架上陈列着各种奇异彩石、贝壳、珊瑚,我仿佛进入了一个小小的博物馆,从琳琅满目的展品上看到了这位鉴藏家独具的慧眼、超凡的审美情趣和脱俗的生活品位。

令我惊讶不已的是身上充满艺术细胞的于沁,既不生于艺术世家,也不生于书香门第,其父亲于宽是个1934年参加革命、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老红军,母亲李桂琴是个白衣战士。父母亲并没有赋予她多少艺术的基因。

“你是怎么走上艺术道路的呢? ” 我饶有兴趣地问道。

“那说来可就话长啦。”

于沁抱来一堆相册,一边翻着相册一边给我讲那从前的故事。随着她的叙述,我透过岁月的烟云,看到了她一路走来的人生轨迹。

1948年的中国正处于黎明前的黑暗时刻,人民解放军以排山倒海之势,雷霆万钧之力,席卷着风雨飘摇的蒋家王朝。就在东方露出新中国黎明曙光的时候,于沁来到了人间。戎马半生的父亲视她如掌上明珠。在母亲的精心呵护下,于沁伊呀学语,蹒跚学步,像只美丽的蝴蝶伴随着母亲在绥化野战医院飞来飞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正当中国人民结束长期的战乱开始和平建设的时候,美帝国主义悍然入侵朝鲜,把战火烧到鸭绿江边,中国人民扬剑出鞘,投入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斗争。于宽出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医院院长,于沁也跟随父亲从绥化到了丹东,并在丹东度过了她的青少年时代。

也许因为于沁是家中的长女,父母亲对她网开一面,家庭的温馨和谐,使她从小就在宽松的环境里长大,塑造了她独立思考、自珍自爱、自强自立的性格。于沁打小就喜欢画画,在那稚嫩的涂鸦中显示出良好的美术天赋,当画家是她的梦,到了中学于沁已把目标锁定在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的最高美术学府,画家的摇篮。为了支持女儿报考美院,实现当画家的梦,1965年于宽举家迁居北京。就在于沁满怀信心向中央美院冲刺的时候,一场持续十年之久的“文革”动乱开始了。在那风雨如磐的年代,于沁的画家梦被击得粉碎。紧接着上山下乡的洪流把她裹挟到贫穷落后、甚至带有原始蛮荒的晋西北。在那五年的蹉跎岁月中,许多和于沁一起插队落户的知青由开初的豪言壮语变成了沉默寡语,重新审视人生道路的走向。于沁也不例外,父亲赋予她的坚强,母亲赋予她的善良,使生性刚强的于沁绝不屈服于命运,她像岩下的一株小草,冲破雪锁的坚冰,迎接着春风和太阳。她把被击得粉碎的画家梦的碎片一点一点地捡起来,做成万花筒,在那千变万化的五彩缤纷中寻觅着失落的梦幻。插队期间,经父亲的一位朋友介绍,她只身奔赴上海,投师上海画院画师、著名山水画家应野平先生,潜心研习写意山水画。

应野平先生十分钟爱这位有着不凡悟性和充满灵气的女弟子,悉心点拨,精心施教。于沁在老师的教诲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973年于沁在即将分配工作与恩师道别之际,应野平先生当即泼墨挥毫作画两幅。一幅是山水画,上题:于沁女弟雅正,癸丑,应野平。另一幅是兰花石头,上题诗一首:

自笑寻常老画家,年年纸上觅生涯。

墨花开处春常在,笔力雄时焕彩霞。

癸丑夏日写,于沁女弟雅属,应野平。

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弟子的关爱和厚望。

于沁回京以后凭着她良好的美术素养,被分配到中国美术馆收藏部工作。

中国美术馆,一座金碧辉煌的艺术殿堂,是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对外交流中国近现代美术作品为主要职责的国家最高级别的近现代艺术博物馆。 馆里珍藏着数万件最优秀的精品佳作,其中有部分古代珍品,大量的近现代艺术大师的作品以及当代老、中、青艺术家的精品。能在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优越环境里工作,有机会看到大量的名师大家的真迹,使于沁如虎添翼。

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十年荒芜的美术园地重新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就在这一年,于沁到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进修,当她跨进这座塑造艺术家的殿堂时,心潮起伏,百感交集。文革耽误了她整整十年!在两年半的时间里,她完成了《艺术概论》、《中国近现代美术史》、《西洋美术史》等全部课程。1988年她再次进入国家文物局高级文物、字画鉴定研修班深造。1990年由徐邦达、启功、谢稚柳、杨仁凯、刘九庵等鉴定大师组成的中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在中国美术馆对部分古代名画进行鉴定,于沁非常幸运地和这些大师们一起参加了鉴定。在为时15天的鉴定中,大师们的宏富学养和敬业精神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们身上学到了书本上永远学不到的东西,那就是宝贵的经验和对事业的执着追求。实践告诉她,要想做好收藏工作,必须博学多识,积累经验,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从苦寒来。于沁兢兢业业,刻苦勤奋,三十年如一日,在丰富的实践中不断成长,也使她日渐成熟,不仅成为备受世人尊重的书画鉴定收藏家,而且成为中国美术馆收藏部的实力派人物。

八十年代初,有两个外地青年拿着十二幅册页小品来美术馆想找人看看出手,经办公室推荐找到了于沁。于沁接过一看,眼前顿时一亮,直觉和经验告诉她,这十二幅册页出自李苦禅大师手笔,是苦老24岁时的作品。她不动声色,问来人要多少钱?两人张口要价600元人民币,在那个年月,600元可不算小数。于沁请他们稍候,马上向主管领导请示,经同意如数支付了600元现金。一件苦老的早期稀世之宝就这样珍藏在中国美术馆。事后苦老的这十二幅册页在一次中国美术馆的典藏精品陈列中首次展示时,令苦老之子李燕先生惊讶不已,他找到于沁问道:你们是怎么搞到这些册页的?于沁笑道,天机不可泄漏。李燕说:这是我父亲早期的作品,我们家都没有这么好的作品。

这十二幅册页无疑对研究苦老早期艺术起到了重要作用,也弥补了中国美术馆对苦老早期藏品的空白。

于沁在美术馆收藏部工作,她的职责就是为国家收藏艺术精品。三十多年的收藏工作,于沁见证了“文革”以后整个美术馆的变革和发展,她亲手经办收藏了文革以后历届全国美展的优秀作品和名家名作;参加编辑了《1949-1989中国美术年鉴》、《20世纪中国美术——中国美术馆馆藏精品选》、《百年美术——中国美术馆精品选》、《开放的时代》;主编了《当代中国画名家作品——牡丹集》、《新中国漫画50年》、《冯大中精品集》。在工作中,于沁和当代中国画坛的许多大师名家结为忘年交和挚友,她的谦虚谨慎、热忱诚恳、勤奋敬业、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和品格情愫,赢得了人们的敬重。在她的画室里,我看到许多大师名家在送给她的画册上,亲切地称她为“老友”、“挚友”、“大姐”、“小妹”。我还看到了范曾先生托她办事用毛笔写的亲笔信,冯大中先生亲笔写的贺年卡,宋雨桂和冯大中题在于沁画上的长跋挚友抒怀,朱乃正先生的赠言,于希宁老先生为她准备举办个人画展的题词。

对于中国的书画家来说,中国美术馆是一个神圣的艺术殿堂,能在这里举办个人画展是衡量其艺术水准的标志,而其作品被美术馆收藏,那更是画家一生的荣耀。换言之,作品能被美术馆收藏的画家,那十之八九是中国画坛出类拔萃的名师大家。

随着于沁的声名远播,特别是她主管收藏部的收藏工作,慕名前来请她看画、提意见、鉴定真伪的人纷至沓来。不过这里所说的鉴定并不是鉴定真伪,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即有着评价和肯定的意义。

近些年来,请于沁看画的人基本上都是中青年画家,都是经历了百斤墨汁千斤纸磨练的人,都是推一把就可能上去的人。于沁十分理解他们的心情,但她绝不流于时弊,作违心的、无原则的褒奖和肯定。于沁认为,如果迎合时弊,作华而不实、言过其词、名不符实的褒奖,实际上是误人子弟,于人无补。因此她在看作品时,总是实事求是地进行中肯的点评,让人们通过分析比较认识到自己作品的优劣长短,告诉他们下一步应该怎么走,往哪个方面努力发展。她还介绍推荐过许多人到中央美院、北京画院去进修深造。于沁说,这些人大多处于不惑之年,已有一定的艺术成就,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脱颖而出,他们需要帮助,需要扶持,给他们一些鼓励和信心,为他们创造一个好的环境,将来他们很可能成为美术界的新闻人物。

于沁在美术馆工作三十年,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以其满腔的热情和坦荡的胸怀赢得了众多中青年书画家的尊敬,人们称她是“伯乐”,更多的人则亲切地称她为于姐、于大姐。这一声极为平常的称呼,包含了多少真挚的感情和深厚的情谊!

“于沁老师,你能和我谈谈如何收藏字画吗? ” 我问道。

“收藏是有条件的。“于沁说道。

“中国美术馆是国家最高级别的艺术馆,它的地位决定了它所收藏的作品一定是中国近现代大师名家的作品,是画家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作品的来源和征集途径不同,有收藏家向国家捐赠的,有大师名家个人捐赠的,有从画家本人或其家属手中购藏的, 有从全国性美展或个展中选藏的。美术馆里有一批权威性专业人士组成的艺术委员会和收藏委员会。这些专家具有极高的眼力和鉴赏水平,为国家严格把关,从大量的作品中遴选最优秀的作品为国家收藏。至于说个人收藏,就有点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了。

“说到收藏,首要的一条就是必须具备一定的鉴定知识。如果一张画放在你面前,连真伪都分辨不出,又谈何收藏?书画鉴定是一门综合性的学问,是集历史、美学、文学、美术、绘画、金石、篆刻于一身的博学。中国画讲究诗书画合一,讲究意境和神韵。每个画家在作画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鲜明的艺术风格,而且一个时期有一个时期的风格特点。画家的这种表现形式和艺术风格,既是画家对社会人生的探索检阅、对自然世界的领会感悟,又是画家本人思想感情的流露释放、审美情趣的综合反映。所以看一个画家一生的作品,就可以看出画家一生的心路历程。此外,鉴定还包括题款题识、印章、收藏印章、纸、墨、装潢等诸种因素,可以说每一项都是一个深奥的课题。

“鉴定收藏书画是对人类艺术的保护和继承,是弘扬光大民族文化的高尚选择,是文人雅士的一大乐事。不仅可以学到许多丰富的知识,而且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当然,书画也是一种商品。书画本身不仅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而且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许多有识之士把收藏书画作为理想的艺术投资,因为一幅高雅脱俗的书画很可能以其震古烁今的艺术光辉成为奇货可居的稀世珍品。

令我感到意外的是与收藏字画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于沁,她的业余爱好却不是收藏字画,而是喜欢收藏石头、陶器和民间工艺美术。于沁饶有兴趣地给我展示了她收藏的马家窑的陶罐、东汉时期的拓片、民国年间的升斗,清代的四屏八仙过海樟木雕刻。这四条屏无论从雕刻技巧、结构布局,还是从人物造型、情节内容看,都是一件具有较高艺术价值和文物价值的木雕艺术品。最令人拍案叫绝的是博古架上那套用山东临朐的五彩石组成的一组春、夏、秋、冬四景山水石,还有一块象形甲骨文字石,上面有一个女字,一个子字,合起来是个好字,可以读成女子好,好女子,子女好,好子女,这真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无穷魅力。她的这些“宠物”、“宝贝”,有好友送的,有在各地的古玩市场、旧货市场“捞”的,也有在旅游途中捡的,还有一些则是在国外的跳蚤市场上觅到的。

于沁是个有心人,她认为玩这些东西要有品位,要会欣赏。比如说“玩石”,这是赏石的一种叫法,古人称之为“石玩”、“石供”。而我们现在玩石的人则送给它许多更好的美称,诸如“奇石”、“怪石”、“美石”、“彩石”、“异石”、“雅石”等等。其实石头本身要比这些美称更加诱人,更加令人陶醉。石头与山林树木、江湖河海同为宇宙一体,摄天光之云影,采日月之精华。在天人合一、物我两忘中,你将体会到石头不仅仅是石头,它有生命,它有灵性。它具有山之精神,水之灵魂;具有诗的情趣,画的意境,禅的顿悟------

于沁喜欢玩石,更喜欢画石。在她的作品中,我看到了她用传统笔墨表现的古典雅石,也有以点线面所构成的抽象石头。在她的印章中,还有一方“不可居无石”的石印,对石头的痴迷由此可见一斑。

海至阔处天作岸,山到高处人为峰。于沁在书画的海洋里游弋了三十年,她看到的、研究的、接触的都是名家名作。但是她常常苦于自己没有更多的时间作画。她认为一个从事研究、鉴定、收藏字画的人,自己也应该能作画,唯有懂得运笔、用墨、线条、色彩,才能体会到画家的追求。于沁从小喜欢作画,七十年代投师应野平先生主攻山水花鸟,在三十年的工作中结识了中国画坛的许多大师名家,与他们一起切磋技艺。长期的耳濡目染,使她广集博采,兼收并蓄,形成了清新秀逸的风格。

于沁自己说她的画作属于业余水平,我看不然。

于沁给我展示了她的一系列作品:写意山水,梅兰竹菊,墨荷花鸟、青松古藤。在这些作品中可以看出,她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集诸家绘画表现手法,综合取舍,以自己的气质、才情和对水墨画的独到领悟,展示了自己独有的风格。她笔下的花鸟鱼虫自成天趣,雅俗共赏。她的花鸟画以花见性,以石见情,有着多彩的生活情趣和丰富的人性情感。于沁告诉我,她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由此她不仅追求水墨中的韵趣,宣纸与水墨间的极致,而且力求题款、署印的统一和谐。

这些年来于沁创作了不少优秀作品,她的许多作品参加了国内外的大展,其代表作《一窗晴翠》、《无媚独有骨》、《暗香》、《古干寒香》、《清风》、《三清图》、《冷风》等,深受观众喜爱,得到行家的高度评价,并被国内外收藏家所收藏。

创作需要激情,而激情来源于生活。一个热爱生活的人,才能保持旺盛的创作激情。在和于沁的交谈中,我看到了她蕴藏已久的创作激情和对生活的热烈追求。于沁告诉我她有两个心愿:一是在她60岁的时候举办一次个人画展,出一本个人画册和一本石头画册。她说:我一生梦想成为一个画家,上帝却按排我与他擦肩而过,为画家们作了三十年嫁妆。我虽然一直努力用业余时间作画,但并不满足我的要求。这两年我将努力拿出自己满意的作品请大家评头品足,也算了却我的一个心愿。二是在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到国内外走走。到法国、意大利、俄罗斯,看看罗浮宫、佛罗伦萨博物馆、特列基亚科夫斯基绘画艺术博物馆、艾尔米塔什博物馆。那里是欧洲文艺复兴的发源地,给世界各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还想去非洲、去印度、去埃及、去希腊,探究一下向往已久的尼罗河文化、古印度文化和古希腊文化。你一定觉得我很奢侈吧,有时候我喜欢做梦,喜欢幻想,它能给我带来快乐和满足。

我看到于沁说这番话的时候,闪亮的眸子里放射出只有鉴藏家和画家才具有的那种渴求和热望。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在追求人生的辉煌。从于沁给我讲述的故事中,我看到她是一个平凡的人,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一个感情丰富的人,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一个拥有辉煌的人,而且这一辉煌将伴随着她前行的脚步,继续向前延伸。

不知不觉已是华灯初上时分,我起身与她握手告别。当我迎着拂面的春风融入夜色,回眸那亮着灯光的沁心斋时,我突然醒悟到为什么于沁爱喝清水,那是因为清水无色无嗅,晶莹透明。

真水无香,这是于沁人生的写照,也是给我的启示。

2005年4月28日初稿于北京

2005年5月8日成稿于洛杉矶

[ 打印 ]
阅读 ()评论 (2)
评论
阁老 回复 悄悄话 日内接到于沁女士电话,她将在近期内率团访问美国,进行文化艺术交流。
05/12/06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