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鸣

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纪实性作品,也有社会评论。
个人资料
潘文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我和刘同奇虽然大学五年同在一个小组,朝夕相处,甚至在学校我们还按领导要求,组成过所谓“一帮一,一对红”,彼此还“交过心”。然而,因为两个人的家庭出身不同——他家是资本家,我是农家子弟;两个人的性格差异也很大——他是沉默寡言,稳重成熟;我是头脑简单,天真幼稚。不过,当时从自我感觉来说,他觉得自己非常聪明,对班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一个“聪明人”的文革经历(1) ——记我的一个同班同大学学 潘文鸣 文革期间,官方有个说法,叫“文化大革命是一场触及人们灵魂的大革命”。回想起来,这话不无道理。过来人都知道,文革开始以后,从国家主席刘少奇到各级掌权官僚,到普通百姓,日子都变得不再平静。 具体来说,以刘邓为首的全国千千万万当权派一夜之间变成“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3、省文化局机关的变化回到省文化局机关,只见楼道里也挂满了大字报,上面都是揭发局机关领导人的内容。去年来这里报道,大楼里静悄悄一片肃静,人们走路都放慢脚步,说话轻言细语,楼里楼外都让人感到省级机关有一种无形的威严和神圣。当时我还想过,一个农家子弟能到这里上班工作,可能都有一种“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感觉,而现在的省文化局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贵阳的天翻地覆回到省城贵阳以后,突然发现往日沉闷的贵阳出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在市内一些高层建筑上,挂着非常醒目的黑字白底大横幅,上面写着“炮轰黑省委,打倒贾启云!”,当时贾启云是贵州的省委书记,大权在握的封疆大吏;还有“炮轰黑市委,打倒伍家谟!”伍家谟是贵阳的市委书记,也是贵阳人人敬畏的高官。第一眼看到这样的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困惑中走进文革大潮潘文鸣现在看来,文化大革命的爆发,除毛泽东身边的林彪、康生、江青、陈伯达等少数亲信以外,上至国家主席刘少奇,下到一般干部,都是没有精神准备的。而且,最初人们对批判《海瑞罢官》和“三家村”都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事后人们才知道,这场大革命是先从造舆论开始,然后借助红卫兵运动,把全国正常运转的国家机器,一夜之间搞瘫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个法盲司法部长的荒诞表演潘文鸣1大概是在十多年前,国内《南方周末》上有一篇短文,说的是中国司法部女部长吴爱英如何“开黄腔”,大讲外行话。那是在一次座谈会上,吴部长在发言中,提出要教育和引导广大律师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从吴部长的语言用词来看,她讲的是典型的中共官场的陈词滥调,没有一点鲜活的气息;从语气上来看,则类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6、一个意外情况发生正在我对歌剧创作心中充满疑惑,提不起兴趣时,突然在县文化馆接到贵阳家中的电话,妻子说她感到身体不适,去医院看病,经检查,发现她患了肝炎,要求我在乡下买点白糖和鸡蛋带回去。因为医生说,她是产后营养跟不上,导致肝炎发生。于是,我向创作小组说明情况,请假回贵阳,小组同志都没意见。由于白糖和鸡蛋在贵阳都是凭票供应,我便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4亲访张羽花听了杨世富的介绍以后,我们四个人决定亲自下到张羽花所在的生产队,找张羽花面谈一次。因为在毛时代搞文艺创作,要求文艺工作者必须下到基层,去和劳动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去体验劳动人民的生活,去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否则就无法反映工农兵的思想感情。由于我们四个是省里派来的文艺工作者,创作歌剧是一项政治任务,所以县领导就派了一辆吉普[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次没有结果的集体创作潘文鸣1领受任务1974年,文革已经进入后期。我当时从省艺术专科学校,没有费什么周折,就调到贵州省群众艺术馆《群众文艺》编辑部,任戏剧编辑。一天,刘馆长把我喊到馆领导办公室,说局里要你参加一个创作小组,深入生活,了解情况,和你一同去的,还有省歌舞团的导演周毅,搞音乐创作的张宗孝,另外还有省文化局创作室的一个姓吴的,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8-04-06 07:34:59)
老朱桃色梦幻的破灭潘文鸣(此文因涉及个人隐私,故文中人物一律使用化名。)去年秋,在公园凉亭中几个华裔老人闲聊,有人讲到媒体上报道刘晓波之死,有位高校退休教师说,太可惜了!他是一个难得的人才。另一个中学退休教师说,明报上讲,他本来有机会出国,但他坚持在国内搞民主运动。没想到,胡锦涛当政期间,判刑会判那么重……这时,一位高大帅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