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2008-02-25 14:18:48)

“一虎一席谈”,谈的别扭凤凰台有一档节目,由胡一虎主持的“一虎一席谈”;其实就是一个辩论谈话节目。一开始的时候,我还是挺感兴趣的,因为以前很少看到这么真枪实弹真拚的辩论,除此之外,还有他们选择的话题。比如他们谈中医是否是伪科学,他们谈报考艺术院校的研究生是否应必须考英语。这些话题有些是我非常了解的,有些是我一直关注的,所以每星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2-22 23:48:47)

女儿找工作
女儿大学毕业了。说实话其实早早地我心里就已经在着急了,因为据我了解,很多大学生离毕业哪怕还有半年就已经开始找工作了。可是咱女儿偏偏不着急。开完毕业典礼,帮她把她的瓶瓶罐罐从宿舍搬回家,她一趟就出门远游去了。临走前问她有何打算,她心不在焉的说,回来再说吧。好在她并不跟我们要钱,她自己早有准备,但我要是自报奋勇地赞助,[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08-02-18 12:36:23)

无法丧失的记忆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的梦便开始没完没了地与那个我在那儿长大的北京西城区端王府大院纠缠不清。那皇家气派的朱红色大门,那张牙舞爪却并不吓人的东西两个大石狮子,那蜿蜒迂回的走廊,那庭院里四棵偌大的海棠树,还有道路两旁的假山和亭子,还有我们那一群带着童音的男孩女孩的笑声;大人们拿着脸盆丁丁当当吓唬麻雀,麻雀清壁后接踵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8-02-11 13:11:09)

头脑,女人
终于找到了她的名字——戴锦华,这个被吹得神乎其神的人物。北大中文系教授,电影权威评论家,女性主义作家……,在网上搜寻了一下她写的东西,发现她的文字非常的晦涩,眼脑心并用还得有耐心才能读下去。可让我高兴的是在网上能找到她写得不多的文学评论中一篇是评论王晓波,另一个就是陈染,而恰恰这两个正是我最欣赏的中国作家,从而让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2008-02-07 01:21:10)

一月二十九日英国独立报以整版的篇幅,以这样的标题“TutortoaTyrant”外加上上面的这张照片,登出了章含之去世的消信。遗憾的是独立报的编辑选错了照片:坐在毛身边的翻译并不是章含之,而是唐闻生。没想到英国报纸也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真想写封信嘲笑他们一下。文章的副标题是这样写的:ZhangHanzhiplayedaquietbutimportantroleinthehistoryofmodernChina.Abandonedasachild,sherosetobecomeapol[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2-05 12:50:21)

文化的困惑?
什么是文化?这是一个一直让我困惑的问题。尤其是到国外生活以后,这个问题就似乎更为凸现的整日摆在眼前。打开报纸,走进网络,坐在电视机前,文化似乎无所不在。人们乐此不疲的谈着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英国文化,民间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酒文化,服装文化性文化,铺天盖地的塞满人的空间。走到大街上,走进商店,坐在公共汽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08-02-03 00:57:20)

黑色一月
一月份总算是过完了。我们所有还活着的人,所有还完整的家庭都可以吁一口气了。为什么?也许你会问。因为据英国有关研究人士报道一月份是全年离婚率最高,自杀率最高的月份。甚至还声称一月二十一日是“BlueMonday”,认为在这一天,自杀率会飙升。且不说它是否偏颇,据我的观察,这说法还真的有几分道理。医学界早已确认,在当前一般的和平时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2008-02-01 09:24:28)


博朗特故居
博朗特家门前的教堂,她的父亲就是这里的牧师
博朗特家乡的小镇--Haworth
博朗特一家就埋葬于此
有感勃朗特故居
借着复活节放假的机会我们终于下定决心去看看夏绿蒂·勃朗特的老家,这也可以算是了结一个阴差阳错一直未料的心愿了。临去的前一天晚上老公在网上搜寻有关信息并且寻找前往的路线。虽然我们可以图省事走高速公路,但我们却[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08-01-30 13:37:40)


在英国开车今天早上虽然天气阴沉沉的,但我心情不错,好像被阳光照着,暖洋洋的。吃完早餐,收拾停当,便像往常一样开车上班。一路上畅通无阻,我是说,连红灯都没碰上,直冲向那片我最喜欢经过的草地和林荫道。可是当我拐进一条僻静的慢行道时,惊奇的发现平时几乎没有车的路上竟然排起了长队。感到奇怪之余,我伸长了脖子向前方望去,原来最前面是一辆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一个时代的集体记忆----红色高棉提到波尔布特,乔森潘和红色高棉,现在的人都会觉得既遥远又陌生,可对我们这一代的人来说,哪怕是最健忘的人听到这些名词也会想起那些动荡的岁月,会记得西哈努克讨好的笑容,会记得收音机大喇叭里播音员热情洋溢的激情澎湃的支持红色高棉的声音。后来我们国家大概是自顾不暇,也正面临着巨大的变革,在加上那两年我自己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31]
[32]
[33]
[34]
[3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