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美的蚂蚁

一位爱好艺术、文学、摄影和旅游的海外游子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知青来自城市,受教育的环境明显优于农村青年,参加文化艺术活动的机会也多于农村青年。即使在文革中学校教学秩序被打乱的环境下,他们经常唱歌跳舞学唱样板戏,有的迷上了各种乐器,能歌善舞者很多。下乡后,他们自然成为所在乡村的文艺活动骨干。下乡后不久,公社就组织了知青文艺汇演,知青们大显身手,争奇斗艳,展示出不凡的艺术才能,公社从中选出了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尽管农村人的生活艰苦,可知青组的伙食还是不错的,这不得不感谢生产队对我们的照顾和当时国家的政策。尽管不可能顿顿大白馒头,也不可能保证顿顿有肉,可个个都能吃饱喝足,而且每天基本有一顿炒菜外加咸菜,节日还能改善生活,比村里的社员们不知好了多少。 即使如此,比大家离开的城市生活还是苦了些,尤其是几乎每天“煎饼不离手,地瓜不离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为了营造学大寨运动如火如荼的气氛,公社要求大寨田工地红旗招展,遍插标语口号,山坡上也要设法弄上很大的字幅,以求远远就能看到的效果。从公社宣传队回村后,大队的牛书记把写大字的任务交给了我。我在中学时代就是学校里的宣传骨干,高中时还担任了校团委的宣传委员,负责全校各班级及学校大门前黑板报,壁报的编写和组织工作。来到乡下后,这方面的才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农业学大寨开始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于七十年代末达到高潮。正是在农业学大寨高潮中,我作为知青的一员来到了农村。当时的农村到处充满学大寨的气氛。县要争当大寨县,村要争当大寨村,人要学做大寨人。冬天农闲季节,全公社所有村庄都开展修大寨田运动。下乡的马疃村有许多山岭地,也模仿大寨的样子修梯田,并与临近的村子联合搞什么“百亩方”,&ldquo[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这里所说的小车不是小骄车,而是广泛用于中国农村地区的独轮小推车。这种中国老祖宗发明的运输工具据说已经使用了几千年,有的人甚至说当年诸葛亮发明的“木牛流马”其原型就是这种独轮小车。当然,那时候的轮子是木头的,现代的轮子是橡胶的。 说也奇怪,我们在欧洲和北美见不到这种车子,他们的农用运输车多数是四轮马拉的那种,进而发展成了汽车;[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镢头、锄头是什么?我们这些没有到过农村的人往往分不清楚。镢头和锄头都是农村常用工具。以“修理地球”为终身职业的人们整天离不开这两样东西,初到乡下“扎根”的知青们首先要学会用这两样工具。先说镢头吧;这是一种两寸来宽,一尺来长,半寸来厚,一头薄一头厚的契形锻打而成的铁板,厚端垂直镶一长木柄,用于刨地和翻地。我们在一些历史片中[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刚搬进大官庄新知青点时,前院最东边一间屋还被大队缝纫组占用着。缝纫组是大队副业的一部分,只有三个成员,一位是知青组老贫农代表张大爷的儿媳妇,另两位是还没结婚的年轻姑娘。在当时缝纫机属于奢侈品的年代,她们仨用三台老旧的缝纫机和巧手,为全村男女老少提供一些缝缝补补的服务,也为队里增加一点收入。我的宿舍与缝纫组隔着几个门,出出进进的经常[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几个月后,也就是1976年的1月份,我们组的全体知青终于搬到了上次参观过的知青点-牛沐公社的大官庄大队。这个组的老知青们在1976年11月的那次招工中全数“拔根”而去,已经盖好的新房子空了下来,正好解决了我们那个村子无钱给新来的知青盖住房的难题。这个知青点的房子还真不错,前后两个院子,各有一排房子。女知青住后院,男知青住前院。伙房和水井在后院[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近来,由于加拿大警方应美国司法部的要求扣留了在温哥华转机的华为公司CFO孟晚舟女士,出于对同胞的同情,许多人义愤填膺地在网上喊话,希望中国政府挺起腰杆来,从贸易和经济上制裁加拿大!可是,喊归喊,做归做,如果冷静地分析一下,中国还真的不能鲁莽行事,因为在一件事上实在是挺不起腰杆来。若问是哪件事呢?那就是对加拿大木浆的依赖性上。如果不信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绿军装是当年最流行的服装,下乡知青几乎人人都有那么一套半套的。如果谁有能耐弄来发黄的老式军装,尤其是女知青穿在身上,左看右看,那叫一个“酷”! 我没有黄色的军装,只有绿色的,而且是棉布的。那时候劳动很艰苦,棉布的绿军装不结实,很快就磨破了。于是上衣袖的拐肘处,裤子的漆盖和后屁股等处就补上了补丁,有的地方还不止一层。在哪个提倡[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