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北美的蚂蚁

一位爱好艺术、文学、摄影和旅游的海外游子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8-12-21 18:16:25)

在一个没有月亮也没有白莲花云朵的普普通通的晚上,前来加拿大看望我们的岳母讲起了她老家的故事。 1.勤俭的老姥姥 岳母的老姥爷家是潍县东乡的王家庄,距潍县城六十里路左右。这个庄的多数人姓“王”,她们家在庄里比较富有的大户。其实,成为富户的过程也是异常艰苦的;她的老姥爷(姥姥的爷爷)是家里的老大,还有一个弟弟,他们兄弟二人大约在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18-12-21 18:02:30)

夫人从中国探亲归来,带回了大包小包的东西。她兴高采烈地向我展示那些花花哨哨的服装和礼品,我却注意到一件非常特别的东西:两块绣花蓝布。一副绣花鞋面“这是什么?”我的眼里充满了疑惑。她说:“是姥姥早年绣的一副小脚鞋面,在妈妈的包袱里放了多年。妈妈知道你喜欢研究文物,让我把它带来,你看看有用吗?”我把那块蓝布放在手上仔细观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文革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文革中的许多政治观点,戏曲,文学,美术等作品,早已经成为过眼烟云,风光不再。然而,有一类现象却反其道而行之,这就是曾经红透中国舞台的“样板戏”中的许多唱腔及其音乐作品,不仅没有随着文革的被否定和批判而销声匿迹,而是顽强地存在于人们心目中,并经常不断地出现在海内外广大舞台上,深受不同层次的观众所喜爱。 [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为纪念下乡四十周年,特别写了一首诗登在我们的知青微信群里,全文如下: 尊敬的大官庄知青组的兄弟姐妹们: 1975年的8月18日是个特殊的日子,我们18位兄弟姐妹相应国家的号召,告别了父母和家乡,先后来到了原安丘县牛沐公社马疃大队下乡插队,开始了长达两年多的农村生活。后来,马疃知青组迁到了大官庄,1976年9月1日和1977年8月28日,又陆续增添了更多的兄弟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山下乡运动曾经牵扯到千家万户,其中许多家庭中还不止有一位子女下乡。在整理大官庄历届知青名录时,我们也不难看到这种现象。从1975年这届知青起,前后有53名知青来到马疃村和大官庄下乡,其中男知青28人,女知青25人(详细名单附后)来到了大官庄大队(部分先到过马疃)插队锻炼。在这三批知青中,牵扯到兄弟姐妹关系的就有15人,分别来自9个不同的家庭。他们[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日落西山红霞飞,战士打靶把营回,把营回。。。”,这是我们那个时代的人耳熟能详的一首歌曲,几乎人人都能哼上两句,不过,真正能体会这首歌意境的人却不多,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有当兵或者摸枪打靶的机会。 我在中学最后一年曾参加过一次军训,还在军人的指导下认真地练过一段时间的瞄准,每天趴在冰冷的土地上滚的跟土驴似的,无数次地重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的童年生活在一个物质匮乏的时代,由于家里兄弟姐妹多,父母收入低,生活状态更是低于一般水平。全家人除了吃饭外,很少能有钱去享受丰富的水果。记得小的时候看到别人啃苹果,忍不住馋虫暗暗蠕动,两眼发直,心想:“什么时候才能想吃苹果的有苹果,想吃梨的时候有梨呢?” 1976年初我们知青组搬来到了大官庄,听说村里有一个苹果园,很希望能分到[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每一位在大官庄待过的知青都记得后院的那口手压水井,别看它结构简单,可我们每天打洗脸水,刷牙水,洗衣服的地方都离不开它,干伙房的那就每天不知要跑多少次水井了。由于它的存在,让大家免去了到村里的井里去挑水的麻烦,而且由于水是直接从地下抽上来的,肯定是比那些露天的井水干净的多了。 可是,有多少人注意到它的来历呢? 1976年春天我们75年那[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下面要说一下后一任知青组长的事;讲知青组的故事不提到组长显得不全面。第二,他是我多年的好友,说别人不说自己的朋友显得不公正,于公于私都应该写这一篇。第四任组长大江这一批知青是在1976年的9月1日来到大官庄的(这批知青13人,其中男生6人,女生7人,详细名单附后)。他们的到来不仅给知青组增添了新生力量,更打破了知青组里沉闷已久的空气。首先是组委会[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栽地瓜秧1976年的春天来到了,天气渐渐地暖和了起来,田野里泛出了一片翠绿,汶河边上的森林中不断传出布谷鸟的鸣唱:“布-谷-,布-谷-”,春播春种的季节来到了。大官庄虽然位于汶河边上,可它的许多地却位于南边的坡岭上,水上不去,因此需要种一些比较耐旱的作物,比如地瓜,玉米,还有经济作物烟叶等。播种这几种作物都是很麻烦的事,最麻烦的就是需要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