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去香港工作,步履匆匆,航班到达的第二天一早就进公司上班,上班第一天的午饭后,老板的助理莎妮陪我去铜锣湾,为了购买家具家电,我们逛了好几个店,在IKEA买了衣柜、床架和床头柜;在百老汇买了冰箱、洗衣机等,在Pricerite买到了最需要的硬度很强的床垫后,我的心情一下子轻松起来,毕竟能睡好觉,才能养精蓄锐投入工作。多亏了莎妮对铜锣湾和这些店的熟门[
阅读全文]

南京,六朝古都、十朝都会;巍巍金陵、滔滔大江。这个城市,一直让我惦记着要重游一次。去年八月回故乡上海期间,上网下单上海虹桥至南京南站的高铁票,在点击付款完成的那一刻,有一种久违的欣喜,坐上高铁上望向窗外时更是有点小激动,三十多年前的回忆也随之扑面而来。那一年从女中毕业步入大学生活,一切都是那么的新鲜美好,第一次与那么多其他专业的男[
阅读全文]
庄士敦道与湾仔道交汇处的那个路口呈Y型,是个热闹的地方,过马路时等待红灯的时间特别长,加上离交叉点不远处还有小路垂直,每次等红灯,沿路站满了人,转绿灯后络绎不绝的路人亦或游客们在停留的双层巴士前穿行而过、人来人往地走在有轨道的马路上,那一幕是典型的一道城市风景。第一次有印象是因为跟着香港同事海伦外出吃午饭,午休时间本来就不长,那天又[
阅读全文]
若要我说起在港工作生活期间印象最深的一件事,那肯定是经历台风。
记得那次午饭时,香港同事海伦说:「这个周末要来台风了。」我们几个当时第一次听过,谁都没在意。
隔天饭桌上,海伦又提起台风,说道:「这次台风会很厉害,大家都要注意,肯定不能外出了,所以要多准备点吃的东西。」
那个阶段的我把心思都用在了工作上,每天都沉浸在细看合同条款、[
阅读全文]
刚去香港工作时,因为家具电器未送到,所以第一周是在西营盘的一个酒店度过。每天早上从酒店走去西营盘地铁站,是一条斜度很大又时而需要走几格楼梯的下坡路,一路上行人多店也多,面包店、水果店、还有一家快餐店叫「大家乐」。七月的天气本来就热,下班回去又是长长的上坡路,于是好几次就顺路走进「大家乐」解决晚饭。记得那个晚上店里人不多,靠墙一边的[
阅读全文]

这张照片里,面向阳光、排排坐着的五个孩子,他们都是我的表哥表姐们。照片拍摄的时间是六十年前,地点是在上海一条叫峨眉月路的小马路上,那是条安静又平坦的水泥路,不能通车,路的一边全是篱笆围墙,所以那条路也叫“枪篱笆”路。
大表姐是当时年龄最大的孩子,由于出生时就有先天性心脏病,不幸十岁时夭折。坐在旁边的大表哥后来成了表兄弟姐妹中[
阅读全文]

我有一个小娘舅,是母亲的亲弟弟。「娘舅」是上海本地人的称呼,母亲的哥哥和弟弟被叫成大娘舅和小娘舅。
小娘舅生于一九四一年,在五个兄弟姐妹中排行最小,从小顽皮,却也节制,就读上海和平中学初中毕业后再读中专,那时候的高级中专学历远比现在的大学本科稀少,所以就业和工作分配都是比较好的。
单位虽好,却是外地,小娘舅毕业后被分配去了南京工作[
阅读全文]

自古竹子就是入诗入画的,苏轼的一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赞颂了风雅高节的同时,也把竹生来清独、萧萧疏影的英姿,展现在我们的眼前。自古在民间,人们也是熟谙竹性的,所以竹编制品的使用源远流长。
我家就有两只竹编的漆篮,存放在祖传的老箱子里,去年的一天当我第一次打开箱盖时,第一眼见到它们就十分喜欢。
因为放在箱子里的缘故,这两只篮[
阅读全文]
香港是个高楼林立的城市,像我这样常年在办公楼里工作的人,一到午饭时间总是习惯走出高楼,与同事们一起找各种吃饭的地方。有闲的时候,吃是一种乐趣;而事多忙碌的时候,午间一个小时吃什么便成了一种负担。我的老板C先生,一位年轻有为的金融专业人士,职场上精通业务、多谋善断富有领导力,而在午饭这件事上,每次只要他在,我们都是去有“四宝饭”[
阅读全文]
第一次去香港旅游是在2004年,那之后香港便成了我常去的城市,玩迪士尼,去科技馆、天文馆,走星光大道,漫步在维多利亚港的两岸,享受美景与美好的时光。那些年,亚太地区的会议或培训,也经常放在香港举办,所以加上工作的因素,去港的次数就更多了。
到了2018年,我顺势而为去了香港工作,办公室在湾仔的高楼大厦里,HR的负责人海伦是位地道的香港人,典型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