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巴郞《秋游故乡散记》44《生命之水》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从大寨垭口放眼望去,马儿昂首的那片宽阔高岗,叫做“春口”,看着根基结实,沉稳厚重。春口处于盆地东部,朝向太阳,所以最早汲取春的气息,为罗马盆地带来春光,树木萌芽开花,庄稼绿遍原野。50年代,国家在农村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农业集体化”高潮,通过互助组、合作社[
阅读全文]
《巴郞笔谈》128言之有物一一一一文友言:入群以来,能感受到群友们的热情、善意,也能感觉到大家的勤奋、执着;更能感知各位生活的美好,包括过去、现在,也会是将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和谐华人社区做出微薄贡献。大家都知道时间对我们来说太宝贵了,如果要通读、回复群里所有的文章,需要多少时间?因此,务请各位多些责任,发文首先要自己满意,那些草稿[
阅读全文]
《巴郞笔谈》129与人为善一一一一巴郎个见:近来群中人气满满,群友争相发言,激情澎湃。对同一事物或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态度,赞同或驳斥别人的论述,是好事,应提倡,道理越辩越明。也给其它群友一个机会,对照辩论,审视自已的内心。辩论,是为了分清正歧,忠告文友吸取经验或教训,少走不必要的弯路。但是,由于用以表达的文字、语气、声调、字里行间,[
阅读全文]
《湖光山色》巴郞巴郎当年当知青的时候,也曾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在枫香坪一住大半年,风吹雨打,饮霜露宿,参与修建水库。那时没有机械,全凭人工。挑土抬石,修渠筑坝,繁重的体力劳动,尝尽了痛苦艰辛。而今,站在水库坝顶上,徜徉于幽静深远的湖岸,波尽处,风起微澜,无意间心中竟豁然通泰起来。此刻,用过多的语言来粉饰,无疑是一种矫情。[
阅读全文]
《改天换地》巴郞为了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状况,70年代初,乘着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东风,公社领导学习“大寨精神”,立志改天换地。经过勘察设计,决定在靠近小寨的马臀部的枫香坪,筑坝开渠,修建水库。马头公社的决定,得到区县上级的认可和支持,列入县里农田基建重点项目,给予资金、物质、设备的倾斜。公社动员全社各村队,不论是[
阅读全文]
《杯水车薪》巴郞由于马头的地形如盆,中间有一条纵形大沟隔断东西两面,所以,水往低处流动,位于东面的春口水库的水,通过灌溉渠道,只能为葵花、柏林、新民、新华、三溪、花园等大队(村组)浇灌,然后水呢,继续下流,进入罗田公社的村队。由此,被大沟隔断的西面的村队,只能眼巴巴地看见春口水库的清水哗哗下流,看见东面村队的田中水光荡漾秧苗茁壮,[
阅读全文]
《源头活水》巴郞产粮区,特别是水稻产区,是心须要有一定先决条件的。最首要的是地域土质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并不是所有土壤均能种植水稻,最佳选择是黄泥土壤。黄泥土质通透性良好,又具有韧性,容易保留水份,不使土质干涸,便于稻秧生长。除土质外,还必须要有水,大量的丰富的充沛的水,以灌溉稻田,满足稻秧生长需要。水源充足,这自然只有南方得天独[
阅读全文]
《天光云影》巴郞灌上水的冬水田,在阳光下闪耀,在风雨中荡漾。走在青石路上,周围都是层层叠叠曲曲弯弯的冬水田,心中油然记起小时读过的一首古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此时的身临其境,感受却是比古诗更为贴切,意境更为深远。古人站在小小的半亩方塘面前,心生感慨,进而赋诗以记之。而我们却置身[
阅读全文]
《春种秋收》巴郞梯田的景色四季不同。“一年之始在于春”。春风拂柳,桐子花开,大地微微暖气吹,吹散了冬水田的冰凌,吹开了一年农作的起始。伴着蛙鸣阵阵,农人们在田中耕耘锄耙,秧苗在水中茁壮成长,吸吮着田野吐露的芬芳。层层梯田,稻翻绿浪;错落农舍,炊烟袅袅。一路走来,陶醉其中,尽情感受着沿途田园风光,享受山野中那份闲散自在。经过夏天[
阅读全文]
《罗马盆地》巴郞从大寨垭口折而下行,就是罗马盆地了。盆地位于马腹处,上部称作“马头”,而盆地下部,则称作“罗田”。马头罗田相交处,东边有几条溪流,西边有一条深达上百米的大沟百丈沟,构成了骏马的腿足。马头和罗田,原本是虽说相邻但各自有所区别的乡社,直到90年代,万县归属于大重庆市并改名万州后,两乡方才合併,成了付县级别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