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郞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勤于学习,善于自省,变教训为经验,从失误趋成功。勇于开拓,敢于进取,继往开来,谱写新章。巴郞身处环境、社会、以及自身的发展变化之中,耳闻目睹,泘光掠影,感同身受,偶有所得,遂予笔录存之,欲与文友们分享,俟以自娛娛人矣。
正文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4《生命之水》

(2025-09-06 23:44:22) 下一个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巴郞《秋游故乡散记》

44《生命之水》

一一一一一一一一

从大寨垭口放眼望去,马儿昂首的那片宽阔高岗,叫做“春口”,看着根基结实,沉稳厚重。春口处于盆地东部,朝向太阳,所以最早汲取春的气息,为罗马盆地带来春光,树木萌芽开花,庄稼绿遍原野。

50年代,国家在农村推行社会主义改造,掀起“农业集体化”高潮,通过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几个步骤,将分散掌握在农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来,使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转变为大集体、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的“一大二公”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土地和生产资料公有的大集体,人多势众,众人拾柴火焰高,可以抗击旱涝虫病等自然灾害,可以规划长远的农业基础建设项目,这是单家独户难以想象,力所不逮的。

马头乡自转变成为马头公社后,第一个大手笔,就是集中人力物力,开山劈岭,筑坝引水,修建了春口水库。

春口水库处于群山环抱之中,依山就势,曲折迂回。库区沿途,扑入眼帘的大都是苍松翠柏,进入耳畔的都是鸟鸣莺啼。没有尘土,远离喧嚣,让人褪去多少浮燥、多少烦恼 ...

而水库闸口,处于两峰夹峙拱护,面西朝向罗马盆地,古木参天,百草丰茂,溢满生机和活力。站在闸口处,远能眺望利川谋道苏马荡,近能将山下的马头梯田尽收眼底,凉风习习,神清气爽,平添一番心旷神怡。

从大寨垭口折而下行,就是罗马盆地了。盆地位于马腹处,上部称作“马头”,而盆地下部,则称作“罗田”。马头罗田相交处,东边有几条溪流,西边有一条深达上百米的大沟百丈沟,构成了骏马的腿足。马头和罗田,原本是虽说相邻但各自有所区别的乡社,直到90年代,万县归属于大重庆市并改名万州后,两乡方才合併,成了付县级别的“罗田镇”,可与原先的直管区镇龙驹镇同级并立了。

青石路是茶马古道的继续,长长的步道,时陡时缓,一路蜿蜒,顺势而下,直抵几里外闹热的马头场边。这么长的梯道,修得规整有度,行走舒适,不得不说是乡村建设中的一次大手笔。

罗马盆地,呈现阶梯状,盘旋逶迤向下,有数十平方公里之宽广。这里属粘土层,土质肥沃,保水性强,故先人不惜劳作,依形就势,将土地修成一层层的梯田,并代代相传,增益改良。梯田大小不一,弯环迂转,走在青石路上,两旁皆是梯田,满眼都是田园风光,口鼻中充满了泥土的清香。这规模、这气势、这风景,一点都不逊于闻名于世的元阳梯田和阿者科哈尼族梯田。

一一一一

梯田的景色四季不同。

“一年之始在于春”。春风拂柳,桐子花开,大地微微暖气吹,吹散了冬水田的冰凌,吹开了一年农作的起始。伴着蛙鸣阵阵,农人们在田中耕耘锄耙,秧苗在水中茁壮成长,吸吮着田野吐露的芬芳。层层梯田,稻翻绿浪;错落农舍,炊烟袅袅。一路走来,陶醉其中,尽情感受着沿途田园风光,享受山野中那份闲散自在。

经过夏天的赤日炎炎,稻秧开枝散叶,含苞吐穗,灌浆结实,饱满成熟。到了金秋,稻田里金黄色稻穗,簇拥在一起,沉甸甸地低下头,在风中摇曵,发出的稻香,弥漫于空气中,令人陶醉。收获季节的乡村,一派繁忙气象,一年辛勤劳作的成果,收进家里,仓满库溢,农人们满脸洋溢的欢欣,处处飘飞的歌声笑声,悠扬悅目盈耳,驱散了劳动的苦累,使生活充满快乐。

秋季庄稼收获之后,要将农田灌上水过冬,俗称为冬水田。如此做的目的,是让田地修养一段时间,让阳光、空气、水、和土地中的有机腐殖物充分反应,回复元气,为明年的耕耘储备底蕴。

灌上水的冬水田,在阳光下闪耀,在风雨中荡漾。走在青石路上,周围都是层层叠叠曲曲弯弯的冬水田,心中油然记起小时读过的一首古诗: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

此时的身临其境,感受却是比古诗更为贴切,意境更为深远。古人站在小小的半亩方塘面前,心生感慨,进而赋诗以记之。而我们却置身于一望无垠的上万亩水田之中,田中之水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活过来,与我们一起飘移游动。徜徉在这样的山乡田野,领略着那份静谧与清新,不禁地品尝出生活中的从容和悠然来。

一一一一

产粮区,特别是水稻产区,是心须要有一定先决条件的。最首要的是地域土质环境,要求比较苛刻,并不是所有土壤均能种植水稻,最佳选择是黄泥土壤。黄泥土质通透性良好,又具有韧性,容易保留水份,不使土质干涸,便于稻秧生长。除土质外,还必须要有水,大量的丰富的充沛的水,以灌溉稻田,满足稻秧生长需要。水源充足,这自然只有南方得天独厚,北方素来干旱少雨。故黄河以北多是旱地,以产小麦为主,而南方才多水田,盛产稻米,尤以江淮、江汉、川湘粤琼出名。

因此,要生产水稻,土水是关键,并驾齐驱,缺一不可。水稻产区,通常要进行农田基本建设,改良土壤,而且要兴修水利,保证稻田灌溉。所以,冬水田的水如此清澈如镜,是因为那密如蛛网的灌溉渠道,通过它,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万亩良田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那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之一,自然是马头上的春口水库了。它在集体化的进程中建成,收集充沛的雨雾雪霜,汇聚山上溪流泉水,农闲储水,农忙放水,为山下众多农田提供用水。

由于马头的地形如盆,中间有一条纵形大沟隔断东西两面,所以,水往低处流动,位于东面的春口水库的水,通过灌溉渠道,只能为葵花、柏林、新民、新华、三溪、花园等大队(村组)浇灌,然后水呢,继续下流,进入罗田公社的村队。

由此,被大沟隔断的西面的村队,只能眼巴巴地看见春口水库的清水哗哗下流,看见东面村队的田中水光荡漾秧苗茁壮,却毫无办法将这些宝贵的水流引入自家的田中。自家的田,却只能希冀老天爷恩赐,盼望风调雨顺,保障良好收成。愿望虽好,却常常事与愿违,在夏季需水时,稻田因缺水而干裂,极大地影响着稻秧的成长和最终的收成。在干旱严重时,甚至要组织村民男女老少全体出动,大老远地,从山下的溪沟中,挑水抗旱。虽千辛万苦,日以继夜地,但挑来的水,杯水车薪,于事无补,连田中裂缝都填润不了,更不用说保产增收了。

为了改变这种靠天吃饭的状况,70年代初,乘着全国掀起的“农业学大寨”运动的东风,公社领导学习“大寨精神”,立志改天换地。经过勘察设计,决定在靠近小寨的马臀部的枫香坪,筑坝开渠,修建水库。马头公社的决定,得到区县上级的认可和支持,列入县里农田基建重点项目,给予资金、物质、设备的倾斜。公社动员全社各村队,不论是否受益,都须出工出力,组建基建连队,常年施工。农闲冬春时节,更是集中尽可能多的人手,肩挑背扛,实行水库大会战,聚沙成塔集腋成裘,加快工程进度。

经过5年的艰苦奋斗,难以数计的人工,枫香水库终于顺利建成,这是众志成城人定胜天的范例。它的规模要比春口水库大上两倍,灌溉面积也要大上许多,涵盖葵花一部分、枫香、新马、六合、用坪、新胜、以及山那边的龙马、柳阳等村队,并往下流入罗田公社的部分村队,为其供水。从此而后,几十年来,马头的13个村队,受益于春口和枫香两个水库,所有的农田,都能够自流灌溉,粮食产量也从原来的“跨黄河”(600斤)顺利渡“过长江“(800斤以上)。每当收获季节,山民们都不禁望水思源,焚香顶礼,感戴人民政府为民着想,造福一方,惠及儿孙,永誌不忘。

巴郎当年当知青的时候,也曾响应“农业学大寨”的号召,在枫香坪一住大半年,风吹雨打,饮霜露宿,参与修建水库。那时没有机械,全凭人工。挑土抬石,修渠筑坝,繁重的体力劳动,尝尽了痛苦艰辛。而今,站在水库坝顶上,徜徉于幽静深远的湖岸,波尽处,风起微澜,无意间心中竟豁然通泰起来。此刻,用过多的语言来粉饰,无疑是一种矫情。于是,我缄默,只把目之所及的湖光山色,留影存照,与朋友分享。

诗云:

手把青秧揷野田,低头望见水中天。

六根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这片丛山峻岭之中,淳朴山民们一年年、一代代,周而复始,循环往复,踏着先民们的生活之路,耕耘着先民们开拓出的富饶田土,灌溉着先民们导引入的生命之水,水土既济,传承永远。

========================

巴郞 记于 20240118

 

 

枫霜水库

 

马头梯田

[ 打印 ]
评论
目前还没有任何评论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