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月亮和银狐狸

游走江湖,记录我思我想
博文
(2024-06-22 21:51:32)

北京猿人大概生活在七十到二十万年前。他们的头颅顶部还残留着矢状隆起,他们眉骨突出,没有下巴。脑容量有一千毫升,很接近现代人的一千两百毫升的脑容量了。北京猿人身高一米五上下,可以灵活地直立行走,群居在山洞里。他们懂得制造和利用石器。虽然还没有强有力的证据说明北京猿人会使用火,但是要在冰川时期的北方生存下来,没有火是极其困难的事情。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6-19 23:30:44)

六我们从哪里来瑞典人安特生在1914年受当时北洋政府的聘用来中国做地质勘探的工作。当年,安特生四十岁。在这之前,他已经有过两次南极探险的经历,是一位知名的地质专家。安特生很快在北京效外找到了铁矿,也就有了以后的首都钢铁厂。1917年,安特生到河南考察时,听当地人提到用于中医药的龙骨,便敏睿地意识到龙骨是动物骨化石。安特生想着为瑞典的博物馆收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6-04 21:51:42)

我们的归宿又会在哪里,又会是怎样?宇宙是如此的空阔。太阳在余生的六十多亿年里不会碰撞上别的星体。它最终成为一颗白矮星。地球绕太阳的运行也足够的稳定。它会一直绕行着,月球慢慢地远离,日子慢慢地变长,直到太阳演化成巨大的红巨星,吞没了地球。地球在以如此方式终结之前,整体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地球内部的能量来自原始吸积时积攒的初始热能和放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6-03 22:29:02)

透过三十多亿年地球生命史,我们不妨回顾一下这个问题,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演化中的物质系统。但是,生物千姿百态,近乎无限可能的多样性不免让人迷失。我们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物质系统的形态只是生命的表观。生命在本质上是能量的一种现象。光和电子是与生命现象的能量的载体。光合作用将能量从光转移到电子。通过电子共享和电子转移,能量促成了生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6-01 18:03:57)

白垩纪生物重要的演化进程中还包括被子植物的出现。一亿三千多万年前的化石里就有了类似花的结构。我们无法确定被子植物的祖先是种子蕨,铁树,或者其它的裸子植物。花的形成很大可能来自控制叶子生长的基因的变异。被子植物的花粉不仅仅所以利用风吹和水流来传播,花瓣的颜色和花的化学气体可以吸引鸟类和昆虫来帮助传粉。交叉授粉又能实现基因重组,进而加[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30 22:37:15)

我的家乡在南中国古陆核上,富有稀土资源。到了三叠纪的中期,南中国古陆核向北漂移,在秦岭处与北中国古陆核合并,形成中国大陆的基本地域结构,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历史。也大概在这个时候,盘古超大陆开始分裂。火山活动和洋流运动让地球陆地重新回到温暖和潮湿的环境。这种气候持续有两百多万年。蕨类植物又滋生起来。兽形纲中的大型动物已经消亡。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29 22:43:36)

盘古超大陆在石炭纪期间整合集聚。到了三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冈瓦纳大陆撞击北方的劳伦西亚大陆,造成阿巴拉契亚山脉隆起。山脉纵贯北美洲,曾经高达一万多米,超过现在的喜马拉雅山,然后在亿万年的风化侵蚀作用下退缩。少年时的杰斐逊住在山脚下,憧憬山那边的世界。在他的总统任期中,美国从拿破仑手上购买了山那边两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广阔的路易斯安那地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28 21:22:13)

地球生物用了几乎整个志留纪的两千多万年来修复创伤。同时,生物演化的脚步也没有停止下来。直壳鹦鹉螺留下的生物链顶层空却由另一种节肢动物占据。板足鲎可以长到两米多,有一对复眼和一对单眼。鱼类仍然显得弱小。但是有的鱼已经发展出下颚,极大地提高捕食能力。在陆地上,地钱演化成更高等的苔藓植物,并且出现了维管植物。分化岀来的茎干有纤维管状细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24-05-27 23:22:05)

接在寒武纪后面的奥陶纪历经四千多万年。奥陶纪中期地壳运动频繁,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大约是寒武纪的两倍,温度较高,促进生物发展和衍生出众多的物种。三叶虫多达两万多个物种。最大的三叶虫有七十厘米。而海里有一种鹦鹉螺,视力仍然欠佳,但是它的尖筒状的螺壳长达六米,可能是当时地球上最大的生物。 奥陶纪标志着植物的诞生,生物对陆地的征服。事实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24-05-06 23:44:02)

我相信生活在两百多年前的佩利绝对想象不到人类科学和技术发展到今天的程度。就拿光学仪器来说,现代人类可以实现远远超过眼睛的更远的距离,更细微的细节,更广大的光强范围,以及更宽广的电磁波频谱的观察。最像人眼的光学器件应该是数码相机。它们利用同样的光学成像原理,有着极其相似的光学系统结构。而相机的电荷耦合元件组成的感光底板比眼睛的视网膜[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1]
[2]
[3]
[4]
[5]
[>>]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