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悉檀
作者:逍遥禅
四悉檀者:世界悉檀,为人悉檀,对治悉檀,第一义悉檀。
世界悉檀:是对种种差别法的界定与分别,使适宜听闻不同层次佛法的众生,给他们说相应喜乐听的法;
为人悉檀:主要是生信,对机说法,培养对佛法的信心;进一步引导他们以佛法为标准,作为行为的轨范,走上修行的路;
对治悉檀:是以对治为主,修行的过程,是对[
阅读全文]
何为灵觉?
作者:逍遥禅
认识这个灵觉时,先降伏自心妄想(破除我执和法执),解脱心识十八界(包括意根、法尘、意识),就明白自己的心灵(灵觉)了,这个灵觉有见闻嗅尝觉知六种功用,但又无形无色无声无味,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说“心空”。
这个灵觉可以通达一切心性,通达佛心光明智慧就名为真心,通达佛性就名为本心本性,通达一切众生心性[
阅读全文]
什么是有为法?什么是无为法?作者:逍遥禅《楞严经》上说:汝但不循,动、静、合、离、恬、变、通、塞、生、灭、明、暗,如是十二诸有为相。“汝但不依循声尘之“动、静”相,触尘之“合、离”相,味尘之“恬、变”相,嗅尘之“通、塞”相,法尘之“生、灭”相,色尘之“明、暗”相,“如是十二诸有为相”。自心着[
阅读全文]
虚云老和尚《鼓山佛学院学生请题牧牛颂十一首》
一、拨草寻牛
欲将白棒碎虚空,借比牧牛吼六通。
逐涧沿山寻觅去,不知行迹遍西东。
二、蓦然见迹
寻遍山边与水边,东西南北亦徒然。
谁知只在此山内,仿佛低头自在眠。
三、逐步见牛
野性疏慵恣懒眠,溪边林下露尖尖。
徽痕一线知寻觅,寻到无寻头角全。
四、得牛貫鼻
蓦直当前把鼻[
阅读全文]
《那溜走了的佛性》作者:逍遥禅
色相来了,是因为我们眼睛见到了;声音来了,是因为我们耳朵听到了;香味来了,是因为我们鼻子闻到了;酸甜苦辣来了,是因为我们舌头尝到了;胀麻酸痛来了,是因为我们身体觉受到了;善恶想法来了,是因为我们意识知觉到了。亲爱的你,告诉我,为什么我们的佛性溜走了却没人觉知?人人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又在哪里呢?他是如[
阅读全文]
见与见性作者:逍遥禅达摩血脉论上说:“见即见性”。其实佛菩萨共有的六性一体的佛性,在凡夫无明妄想中就变成六种分别功用:见闻嗅尝觉知。也就是说,佛性本身“在凡不减,在圣不增”,但因为凡夫无明妄想或者说五蕴十八界的束缚障碍变成了凡夫地的六种功用。凡夫与圣人的差距是:凡夫是无明妄想心性,圣人是光明智慧的心性。
因此,释迦牟尼[
阅读全文]
无明不觉出三细,境界为缘长六粗作者:逍遥禅无明不觉生三细,出自马鸣菩萨的《起信论》,原文如下:‘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逍遥:无明不觉生三细:一是无[
阅读全文]
如何鉴定自己是否明心见性?
作者:逍遥禅
我骂人时,佛性从我舌根溜走了,不算本事;我指责别人时,佛性从我指责别人的分别心溜走了,更不算本事;我六根才动就被云遮,起心动念无不是罪,无不是业,真的不是什么本事,只是一个攀缘妄想执着分别的妄想执着汉。。。。。。。我骂人时,能够返照到不二佛性了,是真本事;我打人时,觉用同时,照顾到不二[
阅读全文]
如何远离尘垢?
作者:逍遥禅
《楞严经》:
若弃生灭,守于真常,常光现前,根尘识心,应时销落。
想相为尘,识情为垢。二俱远离,则汝法眼,应时清明,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实际上尘垢污染就自心是着相后产生的七情六欲,不同的根性是用不同的修行方法的!
1、人天善法根性:是用戒法。戒恶行善,大公无私,破除自私自利的妄想执着,降伏自[
阅读全文]
《六即佛》解
作者:逍遥禅
【六即】又名六即佛,天台智者大师,立六即佛义,以示由凡夫修行,乃至佛果的位次,即
一、理即佛,一切众生,虽轮回六道,日处尘劳烦恼中,与觉体相背,然而佛性功德,仍然具足,故名理即佛。
二、名字即佛,或从知识处,或由经典中,得闻即心本具不生不灭的佛性,于名字中,通达了解,知一切法,皆为佛法,一切众生,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