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大瞬间

《科大瞬间》与您分享中国科大校友和教师校园内外真实、亲切的回忆以及多视觉、多维度的人生感悟。
个人资料
博文

用先进医疗普渡众生 何江哈佛毕业典礼致辞--“毒蜘蛛咬出的使命感”(中英文版) 何江2009年毕业于科大生命学院,获得科大本科生最高荣誉—郭沫若奖学金。后去哈佛大学生物系攻读博士,在导师庄小威(中国科大87少校友,美国科学院院士)实验室进行生物光学和超高分辨显微成像在病毒学和神经学的研究和应用。2016年5月26日,作为哈佛研究生优秀毕业生代表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土鳖”的创新摇篮 —走访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11年前,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郭光灿教授还不是院士,他带着几个研究生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创新群体,差点就被“毙掉”。 “你们的方向很好,工作基础也很好,但是队伍太差。”基金委几番犹豫后才批准了他们的申请。 但近年来,实验室多年积累的成果开始显现出来,201[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杜江峰:量子计算的引领者 1969年出生的杜江峰是“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他一直致力于使用磁共振方法进行量子计算的实验研究工作,是我国最早从事量子计算实验研究的科研工作者之一。“其实我从有记忆的童年开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曹则贤:物理学──美并快乐着
主持人:今天我们请来一位职场专家,为大家介绍基础科学专业的专业背景和就业背景。来到我们演播室的嘉宾是曹则贤先生。在前面的节目时间当中,我们关注的学校里就有您的母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请问您是哪一年从科大毕业的?
曹则贤:我是82级入的学,1987年从科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曹则贤:“误打误撞”的科普人 张文静(《中国科学报》记者) 曹则贤,1966年3月出生,1987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1997年获德国Kaiserslautern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199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现任中科院物理[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我以科大732同学为荣 阮耀钟(5802) 图1科大732同学聚会合影 一个月前,2013年11月9日,我应邀参加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系73级同学(简称732)进科大40周年聚会。 73级是科大招收的第二届工农兵学员,我那时是物理系的教员。 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转瞬三十年驰骋海内外 胡森(781) 总体来说,恢复高考后的前两届,即全国各校的77、78级,都聚集了众多才华横溢而又意志坚定的学子,科大自然也不例外。78级数学系新生入学报到的时候,科大的四牌楼刚盖好,楼外都是泥土。78级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科大瞬间】特刊 《我们心中的科大》--建校60周年庆 中科大少年班30年: 光荣与梦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大)少年班到今年创办整整三十载。大批中科大少年班的毕业生逐渐散布在IT、金融、制造、媒体等领域担任重要职位。如果没有少年班,他们的职业之路又会怎样呢? 1978年10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
科大“高产”院士的奇迹 寿天德(5912) 科大的确是培养院士的摇篮。从1958年建校以来,平均每1000个毕业生就产生一位中国科学院或工程院的院士,这个比例在我国的现有大学里是空前的。特别引人注目的是,生物物理系在文革前和文革中的5届不到300名毕业生(包括两届工农兵学员)中,却产生了6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不到50个毕业生就产生一位院士!这是一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为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能出人才 熊卫民(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可粗略分为前二十七年和后四十余年相应,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的历史也可以粗略地分成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58年建校至1976年“文革”结束,包括1970年后学校从北京迁到合肥办学。第二阶段从1977年至今,学校立足合肥在安徽创业。在两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
[6]
[7]
[8]
[9]
[1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