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院有一块巴掌大的菜地,种些西红柿、黄瓜、豆角之类的蔬菜。每年种菜并不期望有多少收获,种菜只是为了消遣。多少年来种菜技术也没有提高,什么时候该上什么肥,什么菜需要摘心打顶,都稀里糊涂。育苗技术也太差,菜苗都是花圃买来的或朋友送的。虽然话是这么说,可还是希望多结些果实,特别是西红柿,自家种的西红柿,味道比超市买来的好吃多了。今年种了[
阅读全文]

有一位老海归的名字并不是家喻户晓,然而在中国核能发展事业中,他的贡献不小于一些“大腕”。他的名字叫杨承宗。杨承宗,1911年出生于江苏省吴江县,1932年上海大同大学毕业,1947年赴法,在巴黎大学居里实验室研究放射化学,师从约里奥·居里夫人(镭发现者玛丽·居里的女儿)。1951年他通过了居里夫人亲自主持的论文答辩,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同时[
阅读全文]

十年前,儿子给了我一个网站的名字,叫Lumosity,是一个健脑网站,提供很多智力游戏。断断续续地玩儿了一阵子,没有坚持下去,一晃10年过去了。退休后,空闲时间多了,让我又想起Lumosity。
这个网站免费提供约十种智力游戏,但是要花样更多、范围更广的游戏,就得花钱了。翻来覆去作十个同样的游戏,不免会感到没意思。除了每天要上班以外,加上当时还“年轻&rd[
阅读全文]

《红色记忆》是一本不寻常的记述文革的书,作者是英国《卫报》常驻北京记者TaniaBranigan,副标题是“中国文化革命的幽灵”。作者2008年到北京,正值北京准备奥运,到处展显“崛起”的景象。然而她却感觉到,有个阴影笼罩着中国大地。
书的开始,作者来到徐唯辛的工作室。徐唯辛,人大艺术学院教授,油画协会理事,用了5年时间,创作了组图《历史中[
阅读全文]

张存浩,中科院院士、化学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43年考入厦门大学化学系,1947年由重庆中央大学毕业考入天津南开大学化学工程系读研究生,1948年赴美,就读于密西根大学,1950年获化学工程硕士学位,同年回国。
张存浩,1928年出生于天津一个“海归”家庭。父亲张铸和伯父张锐早年都曾留学美国。姑母张锦和姑[
阅读全文]

背疼很痛苦,尤其是对老人。一个朋友背疼了大半辈子,说是插队落下的病根,一直看医生。开始打封闭,管一年半年,再疼再打。后来打封闭越来越不管用了,最近到了影响生活的地步。医生给了他两个选择:一,动手术,在脊椎骨之间加垫片或支撑架。风险是,老人骨质疏松,脊椎骨可能会出现局部断裂,背疼会再犯;二,电疗,在后背皮下埋植一个小脉冲器,用手机控[
阅读全文]

随着疫情的结束,在美国的海外华人迫不及待地回国探亲。由于还没有直飞航班,不得不绕道,中途转机。很多人选择在台湾转机,顺便游玩台湾。于是文学城上开始出现一篇又一篇“台湾游记”之类的文章,自己每篇必读。因为去过许多次,对台湾深有感情,看到文章和照片都非常亲切,都能勾起自己的怀念。
第一次去是1990年,至今有三十多年了。以后每隔几年去[
阅读全文]

上周五去看了一场话剧《喜医生》,讲述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一名医术高超的华人医生,在美国西部一个小镇用中草药医治无数患者,但由于无证行医,被告上法庭,最终指控被驳回的感人故事。
“喜医生”的真名叫伍于念,1883年21岁,随父亲从广东台山移民美国,在俄勒冈州的小镇约翰日(JohnDay)定居。他和同伙一起开了一家杂货店金华昌公司(KamWahChung&Co[
阅读全文]

又一年的六四过去了,像以往一样,在回忆文章中,杜宪的名字又出现了。那天,她在播报新闻联播时穿着一身黑衣服,一脸哀伤。节目结束时杜宪最后那句“请大家记住这黑色的日子”,迄今依然在历史的天空回荡。杜宪第二天就被解除了主播职务。一提到杜宪,人们就会联想到电影明星陈道明,夫妻恩爱40多年,在演艺界传为佳话。但很少有人知道陈道明是老海归的[
阅读全文]

有一天在韩国超市,看见摆放着一捆一捆的凉席,眼睛一亮,思绪立刻回到了那个年代。北京的夏天,又闷又热,在木板床上铺一张凉席,睡觉前用凉水擦一遍,浑身上下也擦一边,手里拿着一把大芭蕉扇,光着膀子躺下,一边扇凉风,一边驱赶蚊子。在天气更热的南京、武汉等地,人们卷个凉席到外边,找个树荫,往地上一铺,今晚就此一眠。如今在美国还出售凉席,也许[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