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故乡学校不了情
我从记事时起,就十分钟情于家乡的小学校。
据上辈人说,故乡的小学校是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在当时就小有名气。有史可查,当时力挺建校的开明士绅顶着巨大的社会压力,勇敢地伐掉名刹慈云寺中一棵千年白果树,建成的教学楼使用至今。因当时乡亲们大多食不饱腹,故发展到解放初期也只有一至四年级的初小规模。
[
阅读全文]
24.初呛教改狂涛水
在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教育管理部门从不组织统一考试,故学校、教师、学生都免除了按“统考成绩”排名次的尴尬;没有升学率的压力,社会、教师、学生皆大欢喜;课可备可不备,课时计划可有可无,免去了教师奋笔疾书的职业之苦;高等学府停办,继而升学靠推荐的社会现实,使学生可以走出课堂,到田间地头去学农,到[
阅读全文]
23.就地取材喜练琴
我们虽然是山村小学校,却有一架我国东北民族乐器厂生产的“东方红”牌四组脚踏风琴。这架风琴外观陈旧,油漆斑驳,但其本身价值却不同凡响:一是山村小学校很少能配置风琴,故显得十分稀有;二是牌子响。东方红象征中华民族日益强盛,叫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扬眉吐气;三是来历不凡。这架风琴原是我省歌舞团指挥吴歌(家乡南山[
阅读全文]
22.初上讲坛练硬笔
我初进教师队伍,正逢教育系统轰轰烈烈落实毛泽东“学制要缩短,教育要革命,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学校的现象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的指示,传统的教育方式天翻地覆:“小学下放到生产大队办”的“侯王”建议,使握锄头的茧手掌起了文化教育的大印;“贫下中农管理学校”,斗大的字不识一升的老贫农坐镇学堂,左[
阅读全文]
21.命运垂青铸灵魂
1968年的中秋节,一个偶然的机遇,我有幸挤尽了被誉为太阳下最神圣的职业——人民教师的行列,并且在三尺讲坛上默默耕耘了25个春秋。不敢夸口自己在富国兴邦的教育领域里桃李满园,但用生命的三分之一培养下一代我始终不悔。
那时的教育实行双轨制管理,其主导由公立、民办两类教师组成。公立教师一般由师范学校毕业分配,按[
阅读全文]

20.筑路五指为电视
巩义市南部有一座山叫五指岭,是中岳嵩山的主峰之一,海拔1215.9米,峰顶立五根石柱,状如五指,故名。五指岭东接荥阳,西连偃师,南临登封、密县,北毗巩义,它拔地而起,俯视方圆五县市十数万平方公里,是名副其实的五县所至之地。河南电视台在上世纪60年代后期就根据其优越的地理位置选其为电视转播台,对外称“102工地”。为完[
阅读全文]

19.少年村中事难忘
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低标准”结束到1966年的“文革”开始,是我国政治形势相对稳定的一段时间,没有了政治运动那轰轰烈烈的浮燥气氛,生活中便多了值得记忆的情趣。
冬春是农村的农闲季节,当时的政府就审时度势办起了有时白天也开课的农民夜校。我记得当时的教室设在现在石头家宅院的窑洞里,聘黄瓜峪的刘杰仁教[
阅读全文]
18.单车学友总是情
自行车是我们今天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有行家预言,它有马上进入历史博物馆的可能。但在上世纪的60年代,它却是工薪阶层身份的象征,与农民保持一定的距离,也因此对我们农民子弟很有吸引力。
当时,温县人到黄河南岸的巩县办事,必先骑自行车(他们称单车)到黄河渡口,弃车乘船方能到达。我们生产队的庵子离渡口不远,故一些人总[
阅读全文]

17.尝肉联欢辩血统
(附音乐简谱)
青蛙捕食害虫,对农作物有益,是农民乃至整个人类的朋友。在60年代,许多人都不具备这些常识,我曾亲口尝过“朋友”的肉。
当时,我们的滩地与温县的一个生产队搭界,农忙时他们经常借用我队的伙房,有时还借宿在我们的庵子旁。
有一次,他们带去一个从西安某大宾馆退休的高职称老厨师。这位老者干净[
阅读全文]

16.吃油穿衣时代痕
在我国计划经济的几十年中,非农业的城镇户口可以凭“口粮供应簿”按月到粮食供应部门购买粮、油、或其他副食品,虽然数量不多,颇受限制,但旱涝保收,很有一种优越感。被户口管理限制在黄土地上占我国总人口四分之三的农民则被严格杜绝在计划供应之外,向旱涝抗争,从土中刨食,仍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历史中延续。
单说[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