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陪外宾去外地1963年春天,我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部正式调到时事政治部,由过去坐在办公室当编辑,改为到外边采访。那时外事工作比较烦琐。比如国宾来访,飞机场有5000群众欢迎,车队进入市区,从东单开始一直到钓鱼台国宾馆有几十万群众的夹道欢迎。车队到天安门广场,外宾还要坐在敞篷车上绕过纪念碑广场一周,倾听10万群众的欢呼。工作量最大的是各国[
阅读全文]
茶道与日本文化中国自古有吃茶的习惯。日本的茶道也很厉害,居然成了中国政治领导人物的座上客,所以我才有机会多次采访日本茶道。那还要从中国宋朝时期说起,日本的僧侣荣西在中国学禅宗临济宗,他把中国的茶籽带回了日本。荣西还写了《吃茶养生记》。从此,吃茶在日本普遍流行开来。后来,日本把吃茶与禅宗结合起来,以宗教的精神生活为要素逐渐发展下来。[
阅读全文]
谭震林的遗体在哪儿火化?记者要学会眼观六路,耳听八方。1983年10月初,党和国家领导人到北京医院向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谭震林同志遗体告别。我写的新闻稿,经过治丧委员会和中组部部长乔石等审定。我去找电话发稿时,正好有一个人占用电话。我站在一旁等候,只听见这个人问:“东郊的路线好了吗?”听声音这个人像是个交通警察,[
阅读全文]
李鹏修改新闻稿中国同苏联的关系从20世纪60年代初期开始恶化。1985年,中苏关系有一定程度的改善。经贸关系有较大发展。双方签订了1986年至1990年交换货物和付款协定,为两国经贸关系长期稳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首先是人大常委会与苏联最高苏维埃于1985年恢复了中断多年的联系。双方派代表团进行了互访。其他领域的交往也有所增加。这些进展有助于增进两国人民之间的[
阅读全文]
只言片语看邓颖超的境界从三次外事活动中看邓颖超同志的品德和思想境界。这些内容没有出现在我的公开报道中。1979年7月3日,邓颖超副委员长会见日本奈良市市长健天忠三郎以后。他把中日友协副会长孙平化留下。邓大姐说:老孙!我给你说个事,今年四月,我访问日本时,他们送的礼品,我都向人大常委会汇报了。原田外相送给我的东西。我已经通过共青团转赠给东城[
阅读全文]
贾宝玉的扮演者还没出生清代作家曹雪芹以毕生精力撰写的小说《红楼梦》,是一部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发展史的顶峰。1982年2月23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表了电视工作者要把《红楼梦》拍成电视剧的消息。1983年8月28日,一批作家、画家、影视界人士聚集在北京饭店,讨论把中国名著《红楼梦》拍成电视连续剧。当时,电视剧在我[
阅读全文]
小船上飘来个大总理1986年3月22日,新西兰总理朗伊一行11人,从香港乘坐金山湖号汽艇,经过3个多小时,到达广州的洲头咀码头,开始对中国进行访问。一个国家的总理坐个小船进行国事访问,而且仅带11个陪同人员。这在我的外事采访生涯中实属罕见。42岁的朗伊待人随和、平易近人。1985年4月,我随胡耀邦访问新西兰时在飞机场还与他合影留念。这次我又遇到一件事,他在[
阅读全文]
第二天,也就是7月19日,外贸部长李强会见了韦伊。1978年4月23日,李强到布鲁塞尔参加签订合同。会见中,李强表示要大量进口粮食、棉花和日用品方面的东西,买点电视机、录音机。他说:这两年的努力很有成效,食用油不用进口了,我们可以解决,而且大量生产轻工业产品。重工业品减少了一些。这样可以减少一些投资。不光是欧洲,日本、西德也有这个问题,向美国进[
阅读全文]
杨尚昆:对外国人不隐瞒错误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初,杨尚昆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和国家主席期间,我采访过他。在我的眼里,他是一个值得尊敬的老一代革命家,更是一位和蔼可亲的长者。1981年7月18日,天气很热。杨尚昆会见欧洲女议长韦伊,称赞韦伊是欧洲卓有声望的政治家,是中国人民所熟悉的朋友。1976年,韦伊来中国访问时,曾与杨尚昆见过面。这次一见到[
阅读全文]
杨尚昆反对套话1983年5月4日,彭冲副委员长作为代表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了关于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资格的审查报告的说明。新华社在摘发稿件时写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人民解放军的领导机关对这项工作抓得都很紧,遵照党的十二大精神,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上述决议、方案,同有关部门、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进行了认真[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