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北平,一直到11周岁后,离开北平回湘西,那里是父母亲的老家。记事前的一些事情多是听母亲讲述,父亲不爱讲话,更少和子女交谈,好在母亲喜欢讲话。
父亲是一众堂兄弟中年龄最长的。上世纪二十年代末期,姐姐在湘西老家出生,也是“长(chang)”字辈的第一个孩子。之后,父亲只身一人去北平读书,母亲则带着姐姐,和祖父祖母一起住[
阅读全文]
直到上世纪二十年代中期,曾祖父生意基本平顺,儿子们没出息,就那样了,孙儿一辈在成长。长孙中学毕业,刚成年,娶了所里(也叫乾城,现吉首,是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张姓读书人家的女儿,也知书识礼。
谁也不曾料到,在某年突遭大祸,应了那句话,“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
母亲说,曾祖父晚年遭遇了一生中最大劫难。大[
阅读全文]
从二十世纪第一个十年后期,即清光绪末二年起,曾祖父的孙儿们相继出生了。
湘西余氏曾祖母生的儿子“庆”字辈老大(我爷爷)结婚后,生养的孩子中,只有一个儿子长大成人了。他是“泽”字辈中最大的孩子,成了曾祖父的长孙,他就是我的父亲。父亲在家族大排行却是老五,不知原因,我好像没想过,也没问过。
江西籍娃娃亲曾祖母的4个[
阅读全文]
这些事也是从家母那里听来的。
在湘西老家,我们把曾祖父叫做“老太”,祖父、祖母叫“公(公)、婆(婆)”,叔叔、婶母叫“老,婶娘”。为免混淆,下面主要还是按大家习惯的称呼来写。
曾祖父的两位妻子
如前所说,这是大约150年前,一个随母亲从江西为避难而出逃,不知怎么来到湘西山区小县城的小青年的故事,他就是我的曾祖[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43/86/89/80b2e83a0637cSmp71TB.jpg)
湘西山区小县城,虽然山清水秀、环境优美,但是偏僻闭塞,人口不多,过去只有水路与外界相通,交通非常不便。这样的地方,若无土地,怎样挣钱维生?有什么生意可做呢?
有各种技能的手艺人,如木匠、篾匠、银匠、弹棉花匠,印染匠。。。。可凭自身手艺提供服务,赚点辛苦钱,买些日用必需品。
很多年间,小县城所谓做生意的人,无非像上篇所说,向农[
阅读全文]
![](/upload/album/01/61/4d/c6958bb66793CDqUubtx.jpg)
我是在北京(当时叫北平)生、北京长的,小时候对家乡的一点印象,全来自母亲的讲述。
1947年暑假,11岁的我,和母亲、姐弟一起回到湘西老家的小县城(一年后,父亲也回来了),住了三、四年。并在那里的学校继续上学,直到初中一年级,对家乡有了些直接了解和亲身体验。喜欢那个依山傍水的小县城,还有随处可见的葱郁山麓,清澈流水,平整洁净的石板路。
[
阅读全文]
我所知道的家族早期渊源以及我自己记事以前家里的事情,大都是听母亲讲述的。父亲在家比较少言,和子女交谈不多。
我家姓G,湖南西部山区一个小县城是我的家乡。我们家族起源于150年前从江西逃难到湘西的一对母子。
有近期的资料表明,湖南是G姓第一大省,全国13%的G姓人士住在湖南,其中有些是汉族,也有很多是土家族、苗族,等等。
但是,母亲告[
阅读全文]
往事悠悠,
岁月绵绵。
黄昏忆往,
叙事抒怀。
[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