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nov2016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正文

忆少年时,湘西老家端午节的群众活动——赛龙舟和抢鸭子

(2024-06-08 00:56:24) 下一个

1947年夏天,生在北平、长在北平的我11岁了,随母亲第一次离开北平,来到南京。看望在南京工作的父亲和姐夫,与先期离平去南京的姐姐和弟弟会合。在南京,父亲带我去看望了在军队服务的十叔(堂叔,是三公的长子)。

一个多月后,母亲又带领怀孕待产的姐姐、我和9岁的弟弟,告别在国立编译馆工作的父亲和在教育部工作的姐夫,离开南京,继续往南,此行是要回父亲的湘西老家。回乡后,有祖屋,妈妈可以照顾姐姐生小孩,我和弟弟要读书,自然是因为在南京没有自己的家,不具备这些条件。先后坐轮船、火车、汽车、轿子,途经武汉、长沙、常德、沅陵和吉首等地。

在常德,去看望了当时在湖南省政府任职的十一叔(三公的小儿子),还见到当时在他家暂住的三姑(三公唯一的女儿,丈夫是军人)。从常德坐汽车再出发时,三姑和我们同行一起回老家。

湘西吉首(那时候的名字是所里镇),是母亲的故乡,也是她出生的地方此时外公、外婆都已去世十几年,母亲差人找来她(没出息败家的)唯一的弟弟,在车站见了面,给了他一些钱。由吉首再出发,坐的是烧木炭的破汽车,行驶在破路上,哼哧,哼哧,开不了多少时间,就要歇一歇,。。。。最后一段山路,还坐了轿子。

经过这一路漫长、颠沛、艰难的旅途,最后终于回到父亲的故乡——湘西保靖,酉水河南岸的一座山区小县城。

 

图 1   湘西主要水系和现代公路图

湘西属于武陵山区,气候温润,雨水丰沛,处处是青山绿水,郁郁葱葱,保靖县城里到处都是用大块的青石板铺路和台阶,平整洁净。酉水河来自西边重庆地区,流过湘西好几个县域,在沅陵汇入沅水。在没有公路的千百年间,大山区里的各族黎民百姓完全凭靠酉水河上往来的船只,与外界进行货物交流,人员往来。船运向东可通往沅陵、常德等地,山区主要出产桐油,还有各类药材,猪鬃等。当地商家多数就是收购这些土特产品,运往常德,长沙等地出售,买回布匹、食盐、煤油等生活必需品,在当地售卖。因此酉水河被称为湘西的母亲河。山区交通不便,因此闭塞、贫穷、落后,众所周知,湘西多土匪。

保靖县城,在酉水河南岸,县城里有船运码头。酉水河北岸是一座大山——天堂坡。正对这边码头的地方,对面大山的崖壁上,刻有著名的摩崖石刻“天开文運”四个大字。处河床较宽,水流较缓。
 
码头东边,河床最宽(大约有150米)、水流最稳的地方,叫做龙马咀,在那里设有渡口,有商会支持的免费摆渡船,方便酉水河两岸民众往返,主要是方便山民农民来县城赶集,卖山货等。
 
 
 
图2   摩崖石刻 天開文運 
 
 
湘西本地居民有很多苗族和土家族人。我们家不是湘西土著,我的曾祖父是汉族人,原籍江西某县。大约160年前,曾国藩攻打太平军的时期,十几岁的他和他母亲从江西逃难来到湘西保靖。一开始他在商店做店员,头三年没有工资,通过努力学习,勤恳劳动,学做生意。从白手起家,到慢慢有了自己的一个商铺,站住了脚跟,融入当地社会。后来,先后娶了两位妻子,繁衍后代,开枝散叶。第2代,他有5个儿子,我爷爷是长子,还有女儿,男多女少。遗憾的是5个儿子都游手好闲不务正业。第3代,也是男多女少,我父亲是长房长孙(不知为啥,排行老五,他的堂弟们依次为老六、老七。。。。老十三)。曾祖父设家塾教育9个孙子第4代,曾祖父至少看到第一个重孙辈孩子——我姐姐的出生。姐姐比最小的十三叔大两三岁。她在老家出生时,曾祖父还在世。
 
当地各民族,汉族、苗族、土家族,服饰、传统、习俗各有特征,也有一些相同习俗和共同活动。
 
过端午节,除了门上挂艾草,喝雄黄酒或给孩子头脸点雄黄,家家包粽子、吃粽子以外,县辖各乡各族民众参加县城里酉水河畔举办的赛龙舟活动,还有一群男人在河里追抢鸭子的活动,非常热闹欢乐,给我这个来自北平的少年留下深刻印象。
 
端午节那天一大早,十里八乡的男男女女、大人小孩盛装打扮,陆续来到保靖县城码头附近酉水河两岸观看龙舟比赛。各乡自己i准备龙舟,龙舟的形式相同,前有翘起的龙头,后有龙尾,油漆装扮一新。龙舟赛就在酉水在以县城码头附近举办这一段河流较宽、水流较稳。按规定,比赛时,龙舟将逆水而行,驶向终点。每条船上都有手执红旗的指挥,还有锣鼓手。开始比赛的信号一发出,酉水河中各乡的龙舟齐发,逆水前行。每艘船都在头领的统一指挥下,咚咚锵锵敲起锣鼓,十几个青年小伙以统一节奏、整齐划一的动作奋力划船,一艘艘龙船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穿梭向前,岸上观赛观众大声喝彩,加油鼓劲,欢笑声不断,场景十分热闹欢快。
 
赛龙舟之后,还有抢鸭子活动,在我们小孩看来更加欢乐。一群可能也是由各乡选出的的男青年,在河里游泳。有人往河里扔出十几只腿上绑着银牌的鸭子,比赛规则就是谁抢到鸭子,谁就拥有了鸭子和银牌。河里几十人追赶,两岸更多人群情激动,欢呼喊叫,鸭子吓得乱喊乱叫,乱蹿乱跳,时而潜入水下,时而飞出水面。。。。。最终有些人抢到了鸭子和银牌,满心欢喜,大家看了热闹,也兴高采烈,个个乘兴而归。
 
听说,那个年代,在那个山区小县城,这类活动,还有一些日常公益救助措施,所需的经费和物资,大都由县城里的商会筹集提供。
 

 

 

 

[ 打印 ]
阅读 ()评论 (5)
评论
化外人 回复 悄悄话 问候老先生安康!我来自永顺,离开故土已经四十六年了。故乡现在还有“抢鸭子”。
nov201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voiceofme' 的评论 :
100年前,沈从文在保靖县住过一段时间,并在湘西王陈渠珍的军队里做过文书,当时陈渠珍驻在保靖,做了不少利民的事情。不久沈从文离开保靖去了北京,也得到陈渠珍的资助。
谢谢。端午节快乐!
nov2016 回复 悄悄话 回复 '花似鹿葱' 的评论 :
谢谢你的好意,一样一样,大家都安康。端午节快乐!
voiceofme 回复 悄悄话 谢谢文章详细的描写,感觉在读沈从文。
花似鹿葱 回复 悄悄话 1947年已经11岁了,问候老先生安康!
登录后才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