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这两个字太有魔力了,古往今来谁不向往自由呢?上网查一查,古今中外,文人志士写的关于自由的诗词成百上千,可见“自由”一定是每一个灵魂追求的人生境界。但如何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什么样的人才是最自由的人呢?
上个周末熊二去参加golf比赛,我在等着他的时候跟几个半生不熟的妈妈坐在一起闲聊。女人之间的话题从眼前的比赛聊到孩[
阅读全文]
睡前夜读,看到冯骥才写的一篇杂文《白发》,不自觉的引发了一些感悟。
文章中作者通过青丝白发这一中国文人惯用的话题,抒发自己对时光流逝的独特感受。自古以来人们对光阴荏苒,日月如梭向来都是不自觉的感慨,李太白的“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无奈,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彻悟,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
阅读全文]
情人节这个日子一直让我有压力,因为我不是个浪漫的女人。我觉得浪漫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一种需求,一种对人对事,尤其是一种对爱情的态度,装是装不出来的。我好像天生就缺乏这样的情怀,倒不是说我这个人就没有情趣,身为一个北京丫头,我喜欢调侃,说话无趣的人很难与我为伍。但如果你让我在特殊的日子或者特殊的场合制造一些浪漫的情调,我可真是要翻[
阅读全文]
人到中年,我越来越发现,和我有朋友关系的人还在不断增加,而朋友却越来越少,这到底是为什么?
人是群居动物,属于社会,所以无论你如何孤傲,想人为的摆脱人际关系,除非你自动住进精神病院,否则都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不管你愿意不愿意,你每天都要与人打交道,而人与人的关系里就有一种很迷惑的关系—--朋友关系。
捋着跟我还有联系的朋友圈[
阅读全文]
《三字经》开头四句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句话的意思是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好的,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这里的“善”其实指的是人的初心,人天生都没什么坏心眼儿,本意都是与人为善的,这也可以说是人的基本素质吧。但我个人认为,这里的“善&rd[
阅读全文]

还记得小的时候最发怵的就是提笔写作文,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们就有作文课了。每次看着老师出的作文题目,总是感觉脑袋空空,不知从何下笔。妈妈为了让我能够做到“下笔如有神”,要求我天天写日记,每周写周记。她老人家坚信笔头子是磨练出来的,越不会写越要勤动笔,要天天写,月月写,年年写,慢慢就能体会到笔尖的流动性了,再也不会为写点儿东西而[
阅读全文]
连日来强烈冬季风暴侵袭美国数州,导致数以百万计民众在今年圣诞节面临危险和困境,大雪和严寒笼罩美东部分地区,尤其是纽约州西部的水牛城(Buffalo)出现危机状况,暴风雪让当地陷入困境,紧急救难人员都无法到达重灾区。看到新闻网上连续多天的报道,我从心里能感受到当坏天气来临的时候,人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助。
长这么大我还真没经历过什么极端的恶劣[
阅读全文]
有一个我非常看重的朋友说我写的东西是一锅稀粥,啰里啰唆的根本看不懂我要说什么,想说什么,说明白了什么,反正就不是她的理解力有问题,而是我的文字表达能力有欠缺。好吧,为了我们的友谊长存,我试着改变一下我的写作风格,用最短篇幅谈谈我理解的女人应该如何去爱一个男人。
为什么会探讨这个话题?是因为我的不少女性朋友都对我不会做饭这件事颇有[
阅读全文]
最近看的一部20集电视剧《北京女子图鉴》让我感触颇多。这部剧从2008年到2018年展示了一段女主人公陈可依在北京打拼的生活之旅。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既不跌宕起伏,也不催人泪下。虽然也意在描述北漂女艰辛的生存奋斗之路,但没有刻意矫情的试图赚取观众的认同感,只是用白描的手法平平淡淡的的讲述了一个故事,讲述了一个普通女孩子的生活选择和为此付出的努力。不[
阅读全文]
现在的人特别喜欢用各种“商”做标准来评判一个人的“质量”,就像在菜市场买捆韭菜,要看看颜色,粗细,新鲜程度一样,衡量一个人也可以用智商,情商,恋商,逆商,这种商,那种商的来推算这个人大概是几斤几两的货色。我小的时候没听说过这么多的“商”,唯一知道的智商还是因为当时北师大心理系的学生拿我们一个班的小学生做测试而第一次[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