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嘉的花店

我们一起去寻找美!

微信ID: appledehuadian
博文
(2016-09-12 08:29:00)
相信每一个人都曾记得小时候在冰箱里找到几天前吃剩的一半的杯装冰激凌的喜悦,听到一首曾经百听不厌却又有很长一段时间不听的歌时舒适的心情,相信很多人都享受过。是的,我们常常不经意地放下一些东西,又偶然地将它们捡起来,收获一份喜悦。但这样的喜悦往往来自偶然,我们何不有意为之,让自己多享受这样的心情呢?当品味喜爱的美食时,不要胡吃海塞,而[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9-06 08:11:05)

在我四十岁生日那年,弟弟送了我一块木头作为生日礼物,是个自然生长的香樟树瘤。我很喜欢,摆在书桌前的地上,走来走去总能看到它。这个木头疙瘩造型很可人,是个椭圆盆子的形状,远看像是褐黄色的石头挖凿成的一个槽,边缘翻卷曲折。因为是老树英子,密度很高,弟弟告诉我可以盛上水养鱼或养荷花。可我想着毕竟是木头,而且是香樟,泡水怕毁了,破坏了它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9-04 10:54:28)

之前没有注意过凌霄花,第一次听这个名字是一位爱花的朋友跟我介绍她的儿子,她先生姓凌孩子起名就叫凌霄,特地告诉我就是凌霄花的那两个字,他的儿子很清秀,个子高高的,我当时就想有着这样名字的花,那一定是凌空而开的吧。我家对面的邻居,院子是整个小区打理得最好的,地上窗台上,甚至墙上都种满各种各样的花草,错落有致,就像个公园似的四季都有花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9-03 07:31:00)

如今中国的孩子大批量地走上了留学之路已经不是稀奇事,应运而生的各种国际学校,和很多了解国外中学大学生活的夏令营,都在做孩子出国的前期准备。因为出国人数的增多,大小留学生在国外的很多负面新闻,也引起国内学生家长的关注和人们的热议。我周围也有很多同龄人会在一起讨论送孩子出国读书的利弊。在我看来,孩子本身是有差异的个体,只要引导的好,国[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2016-09-02 08:21:36)
中秋节除了看花灯、赏月,做月饼、送月饼、吃月饼成了这个节日的一个主旋律。我国月饼品种繁多,光是按产地分就有:京式月饼、广式月饼、苏式月饼、滇式月饼、潮式月饼、徽式月饼、衢式月饼、秦式月饼、晋式月饼。按口味更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月饼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就是一个节日的应景点心,象征着团圆幸福。中秋时节迎来送往,月饼是送礼的主角,有时候[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9-01 07:24:48)
“喜洋洋”是一家汽车维修铺的店名,也是老板小阳大名的谐音,这个名字起得很好,跟他本人很搭,长得圆圆的脸,总是笑眯眯的,一副喜气洋洋的样子。跟小阳认识很偶然,是在汽车配件店里,那时候的小阳还只是一个修车的学徒工。我们的车子有个老毛病,水温很容易高,这是这个牌子车子的一个软肋,造成的原因是电子扇的保险丝容易烧掉导致风扇不转。去4S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8-30 09:25:25)
这是一则来自冬日,却足够暖心的新闻:自2003年起,杭州图书馆对所有读者免费开放,包括乞丐及附近的农民工。杭州市图书馆馆长表示“我无权拒绝他们入内读书,但您有权选择离开。”图书馆里有什么,仅仅是各式各样的书籍吗?不止是这样的,图书馆中陈列的,有知识,有信息,还有阅读带给人的快乐,这些都应该是每一个人都应享有的权利。而这样一件理所应[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6-08-29 13:02:47)

(视频转自明非)打小从看电影《蝴蝶泉边》起,大理就一直是我想要去的地方,没想到多年之后,人到中年才真正成行,竟是因为人,想去看看这对夫妇,看看他们造的房子!我和四十英尺客栈结缘是在前年,【一席】演讲听到王丹讲述的[当梦想成为地址],一是我们年龄相仿,二是我曾经也有一个同样的梦想:“找个有山有水的地方修一栋好玩的房子,开一间民宿.....&r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8-28 13:24:10)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纸质的信件被一通电话,或者一个个电子邮件、短信代替,精美的贺卡也被编辑成文的祝贺短语,或者电子贺卡代替,悲催地被各种转发,甚至有人忘记了修改原发人的署名。我有多久没有写信了?有多久没有给朋友寄贺卡了?记忆里,用纸张记录手写的温度,慎重地装进信封,贴上邮票投进邮筒里也已经是二十年前的事情了。2014年末,歇了半年的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6-08-27 08:03:54)
小姨有一次讲起我小时候的事情,很心疼地说当年送我去妈妈那里,我指一座山说,翻过这座山就到我们家了。因为在她眼里那里只是个暂时的住地怎么称得上是家呢?小时候觉得住的地方就是家,要不干嘛叫“搬家”不叫“搬房子”呢?就这样,在我这样的概念之下,我有过好多个“家”。三岁时,妈妈在农村教书,爸爸在边远的矿务局。我大部分时间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