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叫遮天蔽日?今日的天空(第四张照片)给了最好的回答。这熊熊山火从星期二开始烧起,已经两天两夜。浓烟被风吹起,弥漫了眼睛所能看见的四分之三的天空,让人见之不禁想起电影里硝烟弥漫的战场,传说中的世界末日。
昨晚下班回来,就见黑雾漫天,空气中似乎尘埃很多。一到家,赶紧把所有的窗户关上。晚上九点不到,想去小学的操场拉一下杠,透透气。[
阅读全文]
前一阵在女儿留的几箱书里找书看,找到《安娜卡列尼娜》的同时,看到伏尔泰的《老实人》,书又薄又小,本来想先读这本薄本的,翻了翻,觉得不吸引人,就随手搁一边的,浑然不知这是伏尔泰的经典之作。
伏尔泰是十八世纪法国的哲学家、作家,据说这本小说是伏尔泰用了三天时间写成的小说,一经出版(1761-1765),就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光英语就有三个不同版本[
阅读全文]
周六晚入睡后,睡梦中似乎听到门铃的响声,迷迷糊糊中,又见一束亮光穿过薄薄的内层窗帘,从楼下街面照进窗来,在黑暗中一闪一闪,特别可怕。我从沉睡中惊醒,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大气不敢出,猫着腰,踮着脚下了楼。LD已经在门边上,对着门上的眼孔往外看。我压低了声音问,怎么回事?他急急地问,“车钥匙?好像有人要拖我们的车”。然后,抓了车钥[
阅读全文]
死亡对于我们这档年纪的人来说好像还很遥远,却又可以很近。一个飞来横祸,一个意外的健康状况发现都可能把人向死亡逼近。从古至今,人们贪生怕死,谈“死”色变,因为生老病死,无人能逃脱。古代皇帝为了长生不老,命令御医寻找炼制长生不老药。因着人对死亡的恐惧,继而有了基督再次降临、信徒复活的说法,有美好天堂极乐世界的描绘,有灵魂永久之说,有[
阅读全文]
Yourbrowserisnotabletoembedthismediaheresoclickthislinktoplaythefileinanexternalapplication
前阵子又录了一首K歌《青藏高原》。一个夏日炎炎的日子里,百无聊赖的我把它贴上了微信的朋友圈。表姐听了,留言道,“歌收藏了,想你,就来听你唱歌”。一个周末晚,表姐表哥在我父母家聚集聊天,表姐发来视频,我的《青藏高原》在父母的客厅里回荡。
想起了自己的孩提时代,小学快[
阅读全文]
《荆棘鸟》读完已经一两个星期了,想着自己欠的英文读书笔记,在强迫自己写的同时,脑海里钻出一个人--老太太MaryCarson,那日,茵茵在我文章后面留言提到她后,这个人物一直在我脑海挥之不去。
小说中的Mary只是一个配角,并非主线,但是她死前修改的遗嘱,留下的13million英镑的遗产,就像丢下一颗重磅炸弹,激起千层浪,让故事起伏跌宕。小说也是围绕着这[
阅读全文]

骄阳似火,大地像被一把火烧过,热浪滚滚,凶猛肆意。树叶耷拉着,那已经被烤焦了的顶尖部分卷起、发黑。南加州破纪录的四十多高温把人像囚犯一样禁锢在牢笼里、空调下,慵懒得不想动弹。想想我们其实是被加州的天气宠坏了,这样的天气在江南的夏天还不是很常见的?想起2010年回国游北京,那样的夏天,真像生活在蒸笼了,在洗桑拿浴,每分每秒地想逃离。所以还[
阅读全文]
《荆棘鸟》读完了,前后只花了两个星期。读的过程中自己唏嘘不已,沉浸在小说里与人物同悲欢共哭泣。而当我结束了这本560页的小说时,掩卷而思,却有了不同的理解。
这是澳大利亚作家ColleenMcCullough的成名作品。小说描述了一个大家庭Clearys从新西兰搬迁到澳大利亚西北农场前后的生活和命运,故事从1916年写到1969年,横跨半个世纪,三代人的命运,情节跌宕起伏,爱[
阅读全文]
最近在读TheThornBirds《荆棘鸟》。这是澳大利亚作家ColleenMcCullough的作品,写得非常感人至深,语言极其精湛,笔墨细腻触动人心,让我读得唏嘘不已。小说才读了三分之一,却忍不住上来问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让你选择,13million英镑versus一位心爱的姑娘,你会选择什么?
在澳大利亚西北部偏僻的乡村有个农场主叫Mary,丈夫去世了,独自经营着偌大的家业,非常富有。Mary已经风[
阅读全文]
年轻时读的书太少,即便读过名著也是简写版的。最近读了生平第一本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从女儿留下的几箱书里找出来的一本最厚的小说。女儿上高中时学校要求读的小说,为此她还写了一篇模仿托尔斯泰写作风格的“安娜故事”片段。当我捡起这本贴满了标签的小说,读到每一个有标签处就会想起她,一个当年只有十五六岁的女孩,她读懂了多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