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秋,王光英先生訪港,查先生設宴招待,想不到32年後兩位竟然幾乎同日離開這個世界。
左起:王光英太太,筆者,查太太。
查先生常用這樣手寫的方式,傳達他的指示。
第四章領命訪問國舅王光英
查生設宴招待北京貴客
一九八六年秋天的一天,查先生宴請王光英夫婦,印象中好像是在中環的上海總會,也請我一起參加,在座的還[
阅读全文]
第三章查生赴京與鄧小平晤面
人大會堂受召見
就在我進入明報的前四年----一九八一年,正是中國大陸實行改革開放決策之初,經過了十年浩劫,正是所謂撥亂反正,走向正常社會之時,不僅全國人民,整個世界都在注視着這慢慢蘇醒過來的巨龍。查先生也不例外,自從他離開家鄉,定居香港以後的幾十年來,他的眼睛始終沒有離開過那片土地。
那一年,查先生[
阅读全文]
1986年,在香港作協成立大會上與查先生。
第二章受命檢查報紙
作明報的QC
一九八六年四月,也就是我進入明報的第二年,查先生找我談話,説叫我做替他“看報紙”的工作,所謂“看報紙”就是檢查和比較明報與其他各報的差距。
那時查先生正出任香港基本法草委會,更兼任政制小組港方組長,忙於基本法咨詢委員會的工作,每個星期要出席[
阅读全文]
第一章第一次見到查先生
英皇道上的明報大廈
如今,在有中國人的地方說起“金庸”或者“查良鏞”,幾乎無人不知,很多人談起來甚至有一種近乎崇拜的心態。每當此時,我僅僅以一種回憶的心情談起查先生,並提到我曾在明報供職,而且還曾為查先生作檢查報紙的工作時,周圍的人都會露出驚訝的表情。
其實,對於當年在明報工作的每一[
阅读全文]
驚聞原明報董事長,著名武俠小說家金庸(查良鏞)先生仙逝,享年94歲,哀痛之餘,本人願意將2005年出版“我的老闆金庸”一書,逐章登載在“石貝的天空”博客上,希望與有興趣的朋友分享。
從左至右:金庸,石貝,羅孚
序羅孚
《我的老闆金庸》,「老闆」是《明報》的老闆,金庸是查良鏞。查良鏞是本名,金庸是筆名。這個人以筆而得大名,[
阅读全文]
經過一年多的整理,【孫天勤自白】終于由香港開放出版社出版了,副題則是“沖天一飛爲自由”,并在七月香港書展上首次露面。
孫天勤(1936~2017),中共空軍第一代飛行員、試飛員。1983年駕殲7戰鬥機經韓國投奔台灣。震撼國際和中共高層。是冷戰時代反映在兩岸關係上別具風采的一頁。孫天勤生前念念不忘的是,要將他為什麼冒生命危險沖天一飛脫離共產黨的[
阅读全文]
從1985年底到1987年,有些讀者可能還記得,明報副刊上林燕妮的專欄缺稿時,就會出現一個叫【梁司蘭隨筆】的補白專欄,這是當年的總編輯潘粵生的安排,他希望林小姐缺稿時,能有另一個專欄,在同樣位置以另一個女性的角度寫女人,於是他就找到剛入明報不久的我,問我可否勝任,我稍加考慮後便應承下來,衹當對自己的寫作是個鍛煉,況且寫女人,我有太多可寫的了。[
阅读全文]
將時間隧道向後推20年,1997年6月,本人正在香港,手握6月23日飛往溫哥華的機票,當時,所住的美孚新村寒舍已經賣掉,托運往溫哥華的傢俱、書籍及雜物也開始起運,心裡非常清楚的是:餘下的那許多天,每一天都是緬懷,緬懷在香港17年裡的每一天。
無論如何,香港都在我這一生當中有著非凡的意義,從1980年剛抵港時的那份惶惑不安,到經風雨見世面,逐漸成長成熟[
阅读全文]
我們三重奏小組SoftRiverTrio(小/大提琴和鋼琴),至今已有大約五年的時間了,幾乎每個月我們都會為老人院或老人日間護理中心,義務表演歐洲古典音樂,雖然每次都受到老人們的歡迎,但有時來自中港台的觀眾,卻因文化背景不同,反應並不熱烈,而我們因中國元素樂譜的缺乏,唯有抱憾。
恰巧小/大提琴的舊同事王小峰,那年夏天來此旅遊,得知後,回京便寫了多首專[
阅读全文]
音樂無國界,音樂亦無人界。自2002年我給大提琴手雷子開始伴奏之後,我們無間斷地每個禮拜練習一次,既可增進友誼,又可共同陶醉於樂,更對身心大有裨益,逢年過節或朋友聚會,我們也會娛人娛己一番,一舉數得,何樂不為也。
幾年後,小提琴手秋子加入,不僅壯大了我們的隊伍,節目內容也大大豐富,除大提琴和鋼琴重奏,又加了小提琴和鋼琴的重奏,更加上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