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大清掌门人换人,载沣上位当了摄政王,成为大清实际掌舵人。让我们来盘点一下时局,看看摄政王所面临的局面。
清朝这艘船经过了200多年的航行,咋一看外表光鲜,实际上已经千苍百孔。持续几年的新政改革并不能达成初衷,反而加深了危机。
新政的初衷是好的,希望富国强兵,增加财政,挽救清朝的统治危机。而改革的措施,如修建铁路,推动各项现代化[
阅读全文]
清政府编练新军的目的是抵御外侮。1904年,中国大地上爆发了一场大战,而清军成了这场大战的旁观者,还要宣布中立,当观众。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日本和沙俄两个强盗打起来了,原因是为了争夺中国东北和朝鲜的势力范围。这场战争,史称日俄战争。
当时日本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沙俄是君主专制的国家。(直到一年后的1906年,沙俄才进行宪政改革)朝野上下[
阅读全文]
编练新军
甲午中日战争陆战的失败,证明曾被清朝所倚重的湘军/准军等团练武装早已不堪大用。清政府痛定思痛,决定全面采用德国编制,编练新式陆军。到1905年底,新军略有小成。
清末新军从建制,装备,管理,训练等全盘西化。
建制上采用现代模式
装备也是尽量与西方看齐。拥有马步枪、机关枪山炮等等。
除了建制和装备外,在组织形式,指挥训练,[
阅读全文]
1901年,清政府进行改革。改革范围广泛,由表及里,循序渐进。
新政主要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主要进行司法教育经济军事方面的改革。重点有设商务部,鼓励工商;发展铁路,整顿财政;废除科举考试,建立新式学校;鼓励留学;精简军队,编练新军;等等。
在以上的改革措施中,尤其以废除科举和编练新军这两项对日后的清朝政局影响巨大。
科举考试[
阅读全文]
关键时刻,李鸿章出场了。老李此时正担任两广总督,是主管广东广西的最高长官。刚看到朝庭发来的宣战旨意后,顿时傻眼了,忙问幕僚:"元芳,此事你怎么看?"幕僚说:"大人,此事必有蹊跷。"
李鸿章何等老奸巨猾,当即回复朝庭说:"此乱命也,粤不奉诏。"就是说这个宣战诏书是"伪诏",因此我两广总督不把你当回事。南方的督抚们获悉李总督的电文后,[
阅读全文]
义和团出现在京师附近的山东。十九世纪末以来,西方获得了在中国传教的权利后,传教士们纷纷来华传教。传教士中鱼目混珠,很多是真心传教的,但有些所谓的传教士在地方上欺男霸女。中国的信徒也是龙蛇混杂,很多人真心接受信仰,可也有不少人只是想找个洋人做靠山而已。由于风俗习惯、认知上的差异,普通民众与教会信徒不可避免地爆发冲突。这种冲突被称为"[
阅读全文]
康有为和梁启超等维新派,通过著书立说,办报纸,组织社会团体等方式,广泛宣传维新变法等改良思想。在知识分子当中,有很高的威望。
当时朝廷内部暮气沉沉。把持朝政的大多数是尸位素餐的守旧派官员。他们碌碌无为,只想着保住自己的位置,拒绝任何改革的建议。
维新派决定采用先地方后中央的方式,来扩大他们的影响力。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举办讲座,[
阅读全文]
十九世纪末,经历了明治维新的日本,迅速走上了对外扩张的道路。扩张的首要目标,指向了一海之隔的朝鲜王朝。
作为朝鲜的宗主国,清政府有保护朝鲜的义务。因此,日本把清政府作为假想敌,竭力扩军备战。
1882年的中法战争期间,日本想趁中国不备,在朝鲜发动政变,扶植亲日派上台。幸而,这一阴谋被精明的袁世凯,(时任驻朝清军将领)所击败。
经此一[
阅读全文]
从1864年到1894年的三十年间,除了在局部地区爆发了规模不大的战争外,大清王朝享受了长时间的和平。有些历史学家称之为"同光中兴"。
但是在太平的表象下,却隐藏着危机的种子。其中最主要的,是地方实力派的壮大,朝庭的权力受到削弱。
一方面,由于朝廷实力下降,加之内忧外患,不敢大力削藩;另一方面,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依然深受儒家忠君思想[
阅读全文]
介绍完主角后,洋务运动的大戏就开场了。
洋务运动第一阶段的目的是自强。军事工业和重工业开始建立,如汉阳兵工厂,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等。兵工厂的建立使中国军队的武器装备从冷兵器升级为热兵器。但由于战术训练方法指挥等跟不上,战斗力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提高,强军的效果打了折扣。
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的目的是求富,即兴办民用工业。一批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