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次阿以战争结束。
这场短时间的战争中,以色列阵亡800人,伤4500人,阿拉伯国家阵亡2万人,伤4万人,被俘6500人。以色列占领了埃及控制的加沙地带和西奈半岛、约旦控制的约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内城、属于叙利亚的戈兰高地,总计4.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数十万阿拉伯平民逃离家园,沦为难民,使巴勒斯坦难民总数达到了140万之巨。
但是,没有一个阿拉伯国家愿意[
阅读全文]

以色列作为新生代国家走上世界舞台。
如果你不理会难民营的存在,无人区的存在,耶路撒冷照旧,还是一个落后闭塞的城市。只是暗地里唱着不一样的戏码。“其激烈程度不亚于柏林的后巷”。
约旦人是坚定的美国盟友,以色列感念斯大林是第一个承认他们新国家的元首;约旦人把他们的东正教会送给反共产主义的教会,以色列人将他们的俄国财产送给苏联。
[
阅读全文]
国务院前总理李克强日前在上海心脏病突发逝世。时年68岁。才68岁,刚刚卸下重担,离开险象环生的政坛,本可以开启另一段人生的时刻撒手人寰,确实早了些。何况在任上颇得百姓称赞,于是更多了几分扼腕叹息。网上炸开了锅。各种揣测议论不参与。只是李克强是在游泳时突发状况的,引起回忆与联想。我也是喜欢游泳的。虽然没有出成绩的天赋,但是江河湖海游泳池都[
阅读全文]

英国人离开耶路撒冷了,街道冷冷清清。在犹太人的默默注视下,250辆卡车和坦克沿着乔治五世大街轰轰隆隆开出了他们位于俄国大院的贝文格勒要塞。
本-古里安在特拉维夫博物馆里宣告建国。第一次使用了“以色列”这个国名。但是他没有参加庆典。他必须为以色列的生存而战了。他曾经多次表示同意两国分治,可现在不得不面对阿拉伯正规军的入侵。
在耶路撒[
阅读全文]

阿拉伯人反抗不断。英国人开始反思他们托管的原则。派了前内阁部长皮尔伯爵考察。1937年,皮尔提出一个两国分治的解决方案:把巴勒斯坦划分为两部分,70%的阿拉伯区域划给约旦,20%划给犹太区,耶路撒冷仍然归英国管辖。
犹太复国主义者接受了这个方案。魏茨曼并未对20%的面积感到失望。他说,“大卫王的王国更小”。
多么有利于阿拉伯人的方案啊!退一步[
阅读全文]

一战结束了,站错了队的奥斯曼帝国风雨飘摇,首先失去了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是个特别善于妥协投降的城市,这一次也不例外。统治耶路撒冷的“三帕夏”之一的杰玛勒想让耶路撒冷玉石俱焚,炸毁所有的基督教堂,驱赶所有的犹太人。他的靠山德国人不同意这么干,下令保护犹太人。
在凡尔登战败的法尔肯海因元帅再一次败走,离开耶路撒冷。英国人用飞机把[
阅读全文]

《耶路撒冷三千年》的第八部分是以拿破仑开头,最先进入第九部分《犹太复国主义》的是德国人,一个名叫西奥多·赫茨尔的文艺评论家、记者,一个彻底被欧化了的犹太人。跟东欧农村的犹太人天壤之别,没有一丝一毫相似之处。他不说意第绪语,不守安息日。但是1881年俄国沙皇对犹太人的大屠杀震惊了他,接着,他在巴黎目睹“德雷福斯事件”,一个无辜的犹[
阅读全文]

八十年代初,在大学图书馆,除了一本介绍摩萨德的小册子,我还借到过一本书,介绍以色列建国的艰苦岁月,介绍他们的合作组织“基布兹”(kibbutz,?????),很社会主义,很“人民公社”呢!据说至今还有5%的以色列人居住在这个充满平等主义理想的小社会里。
后来读《圣经》,读“摩西五经”,读“历史书”。了解到历史上的犹太人,[
阅读全文]

这次哈马斯越过边界血洗以色列社区,全球哗然。哈马斯的行动突然但残暴不惊讶,惊讶的是从无败绩的以色列情报机关怎么失手了?
八十年代我在大学图书馆就借到过一本介绍神奇摩萨德的书,100多页的小册子,印象极为深刻。从此对这个专事暗杀与反恐的组织毫无立场地佩服得五体投地。后来又看了电影《慕尼黑》更加深了给我的震撼。
可是想抓谁就抓谁想灭谁就灭[
阅读全文]

这一轮巴以冲突剧烈而血腥!
想起了一件往事。
单位有个小车司机F,复员军人,个头不高敦敦实实,话不多见人就笑,工作勤勤恳恳,与大家关系都很好。
当年每周只有一天休息。F就在难得的周日带着小媳妇逛秋林,那时顾客跟售货员跟你想买的商品是隔着一道近不可及的“木墙玻璃壁”的,人人都前倾着身体努力用肉眼扫描自己心仪的东西。周日的人更是乌[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