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国内的娱乐节目林林丛丛,说实话很难有几个"亮点"能将挑剔的观众长期锁定,唯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独树一帜。因它将一个众家庭关切的相亲升华到一个社会的大平台,在那里通过男女嘉宾们对爱情婚姻的"非此即彼"的诠释和解读,折射出当下人们的生活理念及事业和人生的追求。当然最吸引眼球的是在小小的舞台上能见识各路的奇葩。
台上24[
阅读全文]
‘吊丝'分析家们的悲哀:由于我们政治的特殊性,大众永远不知道下一步将要发生什么,这就不得不迫使大伙学会了察言观色,从执政者的言谈举止和字里行间揣摩分析政治动向。政府也深刻了解大家的癖好,不时地利用各种渠道和舆论散发‘迷离’的导向,让‘吊丝'分析家们象被牵着的木偶迷迷糊糊地给绕进去,可悲的是'正能量'和'负能量'为此还常常互相开骂[
阅读全文]
网上和微信上一组组美轮美奂的画面,越看越离谱,过饱和的色彩宛如油画,刻意的摆姿矫揉造作。原本“瞬间”的摄影艺术经"大师们"后期"精心"的PS,面目全非,以致心里的满足感扼杀了浑然天成的自然美。[
阅读全文]
小平千方’没有错‘:这几天网上炸开了锅,被钦点的‘小平千芳’一下成了众矢之的,这可能大大出乎习主席所料,你看,正能量还未点然,成倍的网民就要口水成河地要灭他们。其实‘小平千芳'出发点与大众并不不相左,希望中国光彩耀人,只是他们站在了'道德'至高点的另一面,所言所述未免空洞且流于'口号',说白了就是包装的有点过了,被网民一下就[
阅读全文]
国际上"矮化"中国,实恐吾之崛起,他们为什么不去“戏弄”非洲老哥哪?国人对"矮化"敢于面对和共鸣,与民族气节爱国主义无关,认同乃认知,然从认知到迁善改过必经一个整合的过程。所以不要脆弱到来不来就说“阴谋论”或被“矮化",好像一个泱泱大国总是很委屈。
[
阅读全文]
如果只简单选几条道德格言以重树公众的价值观,在这个嬗变多选择的时代很难被人采纳和践行。信仰是重建道德及价值观的关键,如基督教信仰促进西方文明,从而建立了个人发展的价值观,再有汉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启儒教信仰的大门,因而孔子的学说和价值观影响至今。[
阅读全文]
应该说“姓崔"的在北美还是蛮成功的,因为除我之外大家都叫他“哥",唉,真不想用肉麻俩字。其实既然功成名就了,就应洁身自好,玩自己得心应手的,一桶金一桶金的捞嘛。象本山大叔,玩“残”的就玩“残”的,有钱挣大家乐。可你这家伙,难守本分,一不留神介入了社会政治问题,膨胀啊,双脚踩上狗屎,半世英明扫地。有时想,是不是我们[
阅读全文]
近日一在北美姓崔的老哥,因香港“占中”言行被众乡亲们猛喷,让网民们着实的秀了一把吐槽之技。以往看过几集他拿“海外华人”开涮的段子,之后都忘记了什么叫“笑”了,难道他真有一帮笑点低的粉丝。这次他点炮涉及"政治",没玩好惹众怒,大伙的口水酸甜苦辣涩,可见“姓崔”的还是满让人关注的,其中虽有所谓的“文革”式[
阅读全文]
当我们期待被世界认可时,渴望得诺贝尔奖之心昭然若市,因那时需要榜样的力量激励万众。可当和平奖和文学奖被我们名至所归时,大家反而不以为然,且质疑声不绝于耳。看来国强民燥,不是什么赐予都能让人赏心悦目的。
[
阅读全文]
常说审美是来自直觉,如音乐,绘画....,但如果告知你所欣赏的是来自于你所厌恶人之手,美感可能即刻烟消云散,为什么?审美不但是感官之事,更重要的内心至真至善的呼应。若非此,君乃是人格分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