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民以食为天”,这句话我们50、60后一代体会最深。我出生在三年自然灾害之时,老妈常回忆,那会吃饱不易吃好更难。待我们半大不大的时候,赶上供给制,一切凭票证且限量,顿顿有肉简直是天方夜谭。后赶上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吃饱肚子不再是问题。上大学那会儿,满街都是“生猛海鲜”,一派生机勃勃。但这些餐饮的出现,并没有真正惠及百姓,更多是为大吃大喝的官员服务,而且越走越“高大上”。有权有势的人,不是吃出“三高”就是吃不了兜着腐败进监狱….
这些年回国,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吃”的变化。早年也享受过老爸提供的“腐败”福利,没少吃吃喝喝。近些年,尤其疫情前后,发现国内餐饮越来越平民化。一方面是政府管控,另一方面经济下行,再加上年轻人的消费刚需。老习反腐不屈不挠,现在公职人员不敢随便赴宴,餐饮行业失去这块“大客户”,只能慢慢降低身段,向民间靠拢。经济不好,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有的还不如做住家保姆挣得多,哪有大吃大喝的本钱?在岗的年轻人“996”工作模式,哪有时间下厨?只能靠快餐式的预制菜撑着,这也是外卖和快递小哥生意火爆的原因。
这两年回国,餐饮平民化的趋势更明显。原来北京街边的小吃摊被“清理低端人口”运动一扫而空,如今社区餐饮和政府主导的食堂遍地开花,三十块钱就能吃上一顿美美的便饭。国内大商厦被网购冲击,卖衣服的实体店基本成了摆设,迟早会撤掉。现在火爆的是教培、影视、健身以及各种娱乐活动,还有撸猫撸狗的店铺。伴随这些的是来自全国各地的美食,它们基本占据一个楼面,北京通常安排在顶层,上海则在地下。共同特点是:各大菜系齐聚,火锅、面食、米线应有尽有,主打面向百姓,价位不高。

今年回国,孩子和女友随行。到了北京,我们也陪他们游览名胜:长城、颐和园、故宫、前门、北海、南锣鼓巷……多年没去这些地方,发现变化不小:整洁、绿化,赏心悦目。除了之中画地为牢收门票,管理也算规范,到处可见保安,秩序井然。印象中,过去旅游景点吃饭很头疼,不是店少就是被宰,有时还要为一个座位劳费口角搞的不快,。现在大不一样了。比如这次去嘉峪关长城,山下各种餐饮应有尽有,既有方便便宜的“大食堂”,也有美式快餐。我在国内多日,馋 burger,就顺道来了一份。
说到快餐,早年肯德基和麦当劳进入中国时如火如荼。我还记得前门开第一家 KFC 时排长队的壮观,简直是“一鸡难求” :)后来分店遍地开花,价位比中餐馆低,在当时餐饮并不面向大众的情况下,它们的出现大大冲击了国内饮食行业。近几年回国发现,这些西式快餐越来越萎缩,关张的关张,要不就被挤到角落。看来中国人的胃还是更爱中餐,再加上便民餐的普及,把它们挤得一塌糊涂。
我们这代人经历了中国餐饮的变迁:从小时候吃饱都难,到后来能吃好,再到现在讲究方便、实惠、健康。以前进餐馆是奢侈,现在是寻常之举,餐饮也从官场回归百姓家。如今,不管是社区食堂、街边小店,还是商场里的各种餐厅,选择多、价格亲民,真是让人感慨时代变化之快。
“供给制“有特定的意思,“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对部分工作人员实行的免费供给生活必需品的一种分配制度。”只对干部实行(见维基百科)。我们半大不大时一切凭票证的年代,一般称为配给制时代,一直延续到90年代初才完全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