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2014-02-23 16:40:04)
张静的论文《两种社会整合的纽带:中国变革的文化与政治之路》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整合。我之所以用“再整合”是基于这样的一个假定: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统一和多民族的人民共和国事实上已经实现了中国在二十世纪的一次强力而有效地整合。这次整合的特点是在反帝民族主义,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理想的基础上把整个民族,从个人到国家都放置到一个命运共[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1-28 14:14:33)
笔者览清代思想史著作种种,已然可以断定,整个清代,在顾,黄,王以后,真正能把学问和思想完美结合的人,非戴震莫属。自戴震以后,乾嘉学术即开始逐步走入过度注重文字,训诂,考据,制度之经学末流,此点连戴之高足段玉裁也已察觉。戴震不仅堪称余英时所誉之“经学考据运动中最具权威性的理论代言人”,还更进一步,经由《孟子字义疏证》超越考证,并[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礼记·大学》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句话的最终涵义是,儒家文化把善作为终极的目标和追求,可能达不到,事实上也没有人真正达到,但至善必须高悬头顶,随时让人反省。所谓二十四孝,看似荒唐,其实是原始儒家道德主义经由新儒家弘扬后的必然结果。二十四孝的实质是以道德绝对主义代替了理性,因而它在前现代的中国不会被怀疑,但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福泽谕吉(1834-1901)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启蒙思想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与中国清末“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似,封闭的农业小国日本与封闭的农业大国中国一起被推到东西方文明相碰撞,而东方处於尴尬的被动境地的时刻。与中国的严复,康有为等人一样,福泽成为向日本民族灌输近代西方思想的先驱者。1866年,福泽的《西洋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从亚特兰大回来,此行十天,初是为听史景迁先生的讲座。原本并不算喜欢他的书,写利玛窦的那本,看不下去;写康熙那本,像读小说;他编的历史图片集,收的图片极其血腥;读到天安门,觉得也无非是从康有为一路写下来到丁玲,但在书后的评论中,倒悟到一点。我们今天来看,写写康有为、沈从文、丁玲,并无甚特别,但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没有人从文[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1-02 09:14:15)
一“江山”情结 中国仍然活在自己的历史循环中,所以“江山”的提法甚至“打江山,坐江山”的想法都带有和历史上历次“江山”易主,朝代更替类比的因素。当政者及其后代仍然沉醉于把国家看成集团私产,把红色文化看成革命贵族文化的心态,就连所谓红歌合唱团也要规定按父辈的级别加入,可谓荒唐透顶。如果说,官二代是闷声发大财的代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大学》 大学为孔氏遗书,孔学入门之书,为孔氏门徒编篡的〈礼记〉之一章。起首一句说,“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强调“德”并表现出完美主义倾向。“亲民”一词,JamesLegge译做“renovatethepeople”,不甚好理解,renovate似乎应为中文中“新民”之意。又讲“物有本末,事有终始”此处,表现出中国文化中最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2-24 19:12:11)
阅读 ()评论 (0)
阅读 ()评论 (0)
阅读 ()评论 (0)
[<<]
[16]
[17]
[18]
[19]
[20]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