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文
今人讲到民国大师,惯把陈寅恪和钱锺书并提。其实就治学来说,二者一是史学家,一是文学理论家和作家,其视角和路径是很不相同,甚至冲突的。 记得钱锺书曾经批评陈寅恪以诗证史的方法,例如陈在《元白诗笺证稿》证明杨玉环非以处子入宫,以《琵琶行》看唐代妇女与陌生男子的交往等。这些考证在钱锺书看来是过于琐碎,trivial,也牵强的。 最近又翻起《宋诗选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毋庸质疑,国民性问题的确是鲁迅一生中关注得最多和最深的一个问题。近来有学者从“后殖民”批评理论出发,提出鲁迅的国民性思想是受殖民主义话语影响的结果。其实这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说法。[1]了解国民性思想的起源,当首先回到欧洲政治思想的语境中。在欧洲思想史发展过程中,对于特定民族有某种特性的观念最初可能可以上溯到16世纪耶稣会传教士对东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浪子燕青真正是《水浒》中最有意思,最聪明伶俐的角色,虽然他迟至第六十回才出场。和绝大多数好汉相比,浪子燕青的出身最为卑贱--他自小父母双亡,在卢俊义家中养大,确切地说,不过是卢俊义的一名家奴和扈从。但这个家奴却天份极高,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样样来得,又精通各地方言,射箭本领高强,又是相扑高手。第六十回关于他的第一段文字介绍,金圣叹就连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9-19 22:12:48)
因读《红楼梦》而引起的“钗”“黛”之争,原是一个聚讼百年的公案,近年来,也颇有不少对薛宝钗的重新认识,觉得这样性格的人其实更适合现代社会生存,其正统的言行和价值观在当时的背景下,实在也是合情合理云云。一些论者甚至认为薛宝钗是个几近完美的形象。这其间也包含了对过去的《红楼梦》研究太意识形态化,过度强调“反封建”主题,[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9-18 11:05:41)
三年前,在首都机场候机,遇到一位在美国定居多年的中年北京人。一个探亲的河北大妈唐突地问他:“将来还回来吗?”中年人面无表情,若有所思,幽幽地说:“入籍了,回不去了…” 今年遇到一位同行,提到自己在美国的经历,讲到当年入了籍时,他颇有种被迫改嫁般的无奈:“其实本来不想…但是…” 终于轮到我了。14年前,26岁时来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我九十年代初读大学的时候,比较年轻的老师普遍是不太安心的,不是想去国家部委工作,就是跳槽去外企,导致当时大家潜意识里都觉得做大学教师是件很无趣的事,甚至…显得你有点无能的感觉。那时也有一些让我至今十分尊敬的,具有学者风范的老教授,但也有让我们想起来就发笑的管“思想政治工作”的副系主任,辅导员… 二十年过去,和国内的大学几乎[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
我有两本中文《毛主席语录》,都是第二版,而非更为珍贵得多的1964年5月1日的初版。一本是在上海路边买到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1965年8月1日出版,上海新华印刷厂印刷。这一版本应有林彪的题词和《再版前言》,但已经被书的主人撕毁。书的扉页上有个小印章: 毛主席著作闪金光 展览会 1968上海 此外还有前任收藏者的私章。 在三十三个专题中,引起[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北大历史系教授郝斌的《流水何曾洗是非:北大“牛棚”一角》今年(2014)年一月由台湾大块文化公司出版,立即在网上引来不少关注和评论。托人从香港订购来(港币价比台币原价高了不少),再寄到美国家中,手不释卷地读完,感触真是良多。关于北大“牛棚”的反人类暴行和受虐者的心境,季羡林的《牛棚杂忆》(1998)写得也十分细致,但《流水何曾洗是非[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9-01 18:13:53)
鄙意以为,《国家,新领导者与打虎运动》一文基本达到贵刊采用和发表的水准。原因如下,1过往对三反运动的研究侧重于财经系统,此亦为该运动之主旨,但《国家,新领导者与打虎运动》将重点放在《湖北日报》这一党报,即宣传系统,不仅富有新意,且极有助于学界和读者了解三反运动涉及的深度和广度;2,相对江苏,上海等地区,地处内陆的湖北武汉建国初期的政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学生军训,最近好像成了话题。这让我回想起大约十三年前刚到美国不久,在大学里认识一个正在读博士的中国同学,和我同龄但比我在国内的本科低一级,我91,他92。记得有一次不知怎么讲到了军训,他是复旦的,说自己是在南昌受军训。记得他对军训的感觉极坏,觉得很受侮辱,似乎这也是他一毕业就出国读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我当时什么都没说,因为军训这整个事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11]
[12]
[13]
[14]
[1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