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鸣

自己的经历和自己的纪实性作品,也有社会评论。
个人资料
潘文鸣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3-12-09 06:44:19)
八九家书八九年学潮期间,大儿子正在湖北某高校读书,学的是计算机专业。在六四前后,他给父母和弟弟写了不少信(其中一些信是抄录他自己写的日记)。在这些书信和日记里,记录了他参加学潮的过程,以及六四镇压以后,学校又是如何开展清查运动等。这些书信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一些大学生的思想和心态,同时也可以看出六四镇压,给参加学潮的青年大学生的思[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4)
谎言和真相——陈宏涛谈关于北大召开座谈会的假新闻和真实情况了解袁木其人,读者可以在网上搜素。当时他作为国务院的新闻发言人,在学潮期间是中共用来和学生周旋的一个名人,世人称他为“老油条”,又有人说他是中共的戈贝尔。在下面的谈话记录中,有两点值得注意:一、六四镇压后,经过半年的时间,中共当局以为机枪坦克的威力,加上半年的清查[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刘正社谈他的弟弟在日本刘正社在谈话里涉及到中国大陆国民性格问题。当年鲁迅弃医从文,就是深感中国的国民性问题严重。在中共统治下的中国广大民众,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强制灌输和洗脑,目前的国民性格处于何种状态?近日在《大中报》上有一篇长文,做了一些描述和分析。这里刘正社的分析我觉得更通俗易懂,仅供参考。在《一个速记学校校长的感慨》一文里(见《[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一个女演员的追求与幻灭七十年代,我因公出差到吴玲所在的县城,住在地区招待所里。(吴玲情况见《理想和信念的破灭》第10节)一天晚饭后,我到吴玲家去办什么事情,在我与吴玲闲谈时,一个年轻姑娘走进来,只见这个姑娘非常年轻,大概刚刚二十岁出头,剪短发,脖子上围一条红围巾,苗条的身材,一双大眼睛,长得非常漂亮。心想,在这个穷乡僻壤,还有这么出色[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项怀明的心灰意冷六四以后,项怀明的苦恼和前面介绍的小鲁夫妻的苦恼几乎是一样——都是住房问题,领导特权,社会不公等等。他们都是五十年代出生,在高校里应该算骨干教师,但在如此这般的高校里,这些年轻教师的积极性如何能调动起来吗?他们在苦闷和无奈中,只有采取混下去的态度。项怀明是商学院学报编辑室主任,现年三十五岁。推算起来,他小学尚未[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吴承林说:“现在需要新的阿Q精神”六四镇压之后,知识分子的心理状态和精神面貌呈现出种种不同的特点。吴承林的人生策略选择和当时的社会现状有关,也和他的性格及认识有关。他的头脑应该说还是非常清醒,但在专制体制下,他主张选择新的阿Q精神来混日子,可以说也是一种无奈。这和90年代以后在中国大陆知识文化界出现的犬儒主义应该说是一脉相承。星期[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关于评职称的议论(三则)专业技术职称不仅和一个专业技术人员的工资及住房挂钩,而且也关系到他的社会地位、荣誉、尊严等等,因此,在大陆的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对于职称评定,人们是非常重视的。但实际情况如何?笔者在上两节中已经提到医院和学校中职称评定出现的怪现象,下面是在高校中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议论。一昨天上午,因工作上的事需要向姜副院长请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25 06:33:02)
蒋光华谈师大的情况蒋光华教授说:“在高校里,许多不适合教学的人调进来,是为了找一个捧铁饭碗的安身立命之处;许多领导干部子女,通过各种关系进入高校,并且占据党政部门一些指手划脚的位子,美其名曰“为了加强党的领导”。在这里,有本事的,不一定吃香;没本事,混日子的,工资一分不会少。尽管每年选先进,评职称,搞考核,花样不少,实际上[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24 14:46:58)
林妻谈她所在医院的现状林玉培之妻所在医院,不是一个大医院,但在这个医院中所存在的一些怪现象,全国大大小小的医院里几乎都有,这同各类学校存在的问题有不少类似之处,是体制和制度所造成的。林玉培的妻子在城边一个医院里工作。谈起她们医院里党的组织时,她说,在我们医院里,都是那些业务搞不上去的人,才钻头觅缝地想入党。为什么呢?反正业务饭吃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3-11-22 07:52:23)
“扫黄打非”殃及出版社所谓“扫黄打非”,其本意是指扫除一些色情的影像作品和打击没收一些非法印刷品。六四以后提出的“扫黄打非”,实际上主要目的是清查港澳和台湾流入大陆的一些录像带、光盘和印刷品。这些录像带和光盘都是北京六四大屠杀的现场拍摄,是中共的暴行记录,中共当局自然害怕这些东西在大陆广为流传。其次是那些港台登载六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1]
[22]
[23]
[24]
[2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