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到老拼到老

在字句里看过去现在和未来
个人资料
chunfengfeng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博文
(2014-03-16 20:14:35)
宋朝词人贺铸写的《青玉案》一词中,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用三种景物比喻愁思多,极为著称,因此,贺铸得了一个典雅的绰号:“贺梅子”。词人张炎写的《解连环》一词中,有“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人们都称张炎为“张孤雁”。另外,张炎写有《南浦》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3-16 19:42:35)

七步诗据《世说新语》载,三国时,曹植的哥哥曹丕嫉恨他,想剪除他。一次叫曹植七步成诗,否则杀头,结果曹植七步之内吟出一首讽刺骨肉相残的《七步诗》: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最后,曹植终免一死。这首诗古今称誉,这故事既动人又残忍。
五步诗唐朝开元年间,零陵人史青,一次向唐玄宗上表自称:“臣五步之内即[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4-03-16 19:34:03)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官本位”社会,在这种氛围里,人的学问、能力、待遇与荣誉,都以官位相衡量。由于官员影响的无所不包、无所不至,因此,中国社会的一切进步与衰败、光明与黑暗、美好与丑恶、廉洁与腐败,都与官员脱不了干系,在这种情况下,当然无人敢于艳羡文人,蔑视官员。但在国外当选就是官员,落选就是百姓已经成为常态的地方,另当别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3-16 19:24:58)

古代读书人欲求上进,写些能显示才华和识见的诗文自我推销一番,说是寻求知音见赏,实则希望对方接见或择机引荐等,谓之“干谒、干请”。如果只想入仕求官,则谓之“干禄”。这种投诗问路,如果不是死乞白赖,通常当属风雅做法,不管怎么说,总比送“黄白米(黄金白银)”去打通关节腐败干部强。底层读书人大都十分清苦,寒窗攻读,有时连下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4-03-16 19:15:32)

安徽桐城有一闻名遐迩的旅游景点——六尺巷,这是一条长百米、宽二米的小巷,巷子的一旁是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旧宅,另一旁乃其邻居吴氏旧宅。张英在京做官时吴氏越界建房,张英堂弟驰书京都报告张英,望他凭借官威压一压吴氏的气焰。张英接到家书后回诗一首:“一纸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rd[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古代文人多有题诗的习惯,但凡游览胜景、缅怀古迹,均要题诗以志之,表达感怀伤情之思,抒发凭古吊今之情。但是,诗人们的才思与情绪并非总能一意畅快地得到抒解。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又是什么原因致使“能诗者不敢措手”呢?
武昌黄鹤与虹桥芍药
唐代诗人崔颢曾游武昌,登黄鹤楼,但见胜景无边,一时百感交集,愁情郁结,感慨万端,于是题诗而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明代陆楫《蒹葭堂杂钞》记一趣事:吴中名士陆楠,上京考试落第,乘船还乡,经过扬州钞关(收取关税之处),被要求纳税。钞关之设,本为向运货的商船收税,货主根据载货多少、路途远近缴税,后来逐渐演变为不问所载何物,只按船的大小收税,关吏借此横征暴敛,雁过拔毛,百姓苦不堪言。落第举子陆楠就遇到了这种索要过路费的事。他急中生智,献上一首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脍炙人口、妇孺皆知的诗作出自唐朝诗人李绅的《悯农二首》。短短20个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农民劳作的艰辛,感叹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由于《悯农二首》揭露社会不公平、同情农民疾苦,李绅因此获得了“悯农诗人”的称号。如果只是熟读《悯农二首》,而不了解李绅的整个人生,你一定会认为李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西晋·潘岳【悼亡诗之一】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彷佛,翰墨有馀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怳如或存,周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拆。春风缘隙来,晨霤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听床,是人类窥探他人隐秘这个共同爱好的表现形式之一。一般亲友邻里之间的听床,古往今来,不知道发生过多少次,早已了无新意,不值得一说。但是,发生在宋朝的这一次听床,却是如此地与众不同,以至于我不忍心独享,而要转述给朋友们听。
宋朝这一次听床,与众不同之处有三:其一,听床之人既不是顽皮孩子,也不是三俗青年,而是当时便已赫赫有名的词人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71]
[72]
[73]
[74]
[7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