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2012-06-24 14:56:54)
近日讨论上山下乡的好像蛮多,各说各的悔不悔的,用句文革语言“好得很”和“好个屁”,也和当年江苏安徽的成了“好派”和“屁派”了,说笑说笑。突然想到一件事,到底对上山下乡的态度?谁的看法是最为“标杆”的?没事闲来,分析一下,当年的大头儿们的看法。老毛是说过就算,事后不认账也不奇怪,反正还有语录“情况是在不断的变化”么?老周是老毛说啥我[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2)
南方天较暖,关键是人们比较看重洗澡,所以想尽办法也得洗一洗,我在江西待过,夏天弄盆水无论是冷是热,洗个澡不是大事,冬天则经常性地擦擦就算了,洗澡就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了,不过,即便在上海,那时候又真的有多少人洗澡洗得那么勤的呢?工厂除外,但上海不像外地很多工厂的厂区和生活区是连在一起的,所以上海的冬天洗澡是要到澡堂--上海又叫做“浑堂[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5)
(2012-06-16 14:59:04)

网上扯来扯去,农不农民的,没劲。
其实这个很多人还蛮喜欢“做农民的事”,种种菜啊种种花什么的,是件好白相的事体,反正我们做农民的事是不拿钱的,和不需要将户口转为农村籍,买粮食也只需要到超市给钱就成。
上趟也是网上,学到如何繁殖玫瑰,试巴试巴了一下,果真成功了一半,现在的大花盆里的玫瑰叶儿开始生长,根就一定在做其地下工作了,阿弥陀[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2012-06-12 15:50:06)
别信那些瞎编的回忆录和电视剧,“走资派”的孩子不是“狗崽子”也不是“黑五类”,一有机会(他们的机会还特别多)就当兵上调被上大学了;“臭老九”中高级知识分子子女,但凡想得到法子的也走了,毕竟他们的亲朋好友中有板眼的不少;资本家中的“大者”,其子女或靠”统战“或靠“海外关系”也容易落实政策;最后剩下的靠“大返城”拼命回家的,回来还是难[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6)
(2012-06-09 13:16:09)
原先说过些户口即城镇与农村户口的差异等等,突然想起来,那时的一家“两制”,一般都是男的在城镇里工作,老婆则在老家农村,当然所有孩子都是农村户口,因为当年的户口制度规定了孩子户口随妈,极少数极少数老婆在城里吃商品粮而男的在老家,对这种一方城镇一方农村的家庭,当时有种形象化的说词叫“一头沉”。说到这种“男城女乡”的起源,倒不能把责任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现在文革在网上炒得很热,可在老姜看来,网上发表的不少关于文革的文章,无论是批判文革的,还是赞美文革的,犯有大而不当毛病的不少。这些文章着眼的主要是文革中出现的大事件,各种大的政治活动,一波一波的政治动荡,一个接一个的政治花招,却对文革中国的社会结构鲜有涉及,更缺乏社会学层面的实证分析。政治事件、式样和花招是什么?是一场政治运[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14)
「世界周刊」1467期的「留住上海話,從娃娃抓起」,說得太好了,我祖籍不是上海,但成長於上海,上海話是我的第一語言,平時雖自豪地聲稱能說數種方言,但毫無任何其他口音的還是上海話。一種方言的形成,往往需要很長的時間,也會受鄰近地區方言的影響,上海話的特別之處,除受江浙兩省影響尤其是蘇州寧波兩地之外,還由於歷史原因受英語影響之大,可能僅次於[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32)
(2012-06-01 15:06:53)
在我的有些博客中,曾稍稍提到过上海50年代的住房分配,有事没事回忆回忆,也写点东西,用具体例子来说明一下我所见到的分房规矩.
上海市区边缘某工人新村内,某部属研究所建了X栋楼,每幢楼有三个门洞,暂定一二三个号,按照上海住房的惯例,在一个号内再细分成”室”,一间房(或一个套间)为一室. 具体是一号一楼左边1室是一个套间外大间16平方米内小间9平方一个厨房[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2)
(2012-05-27 05:25:48)
说的是1975年河南省发大水的时候,我正好在河南省周口地区西华县的黄泛区农场葡萄酒厂当知青.虽说西华并非重灾区,但总还是见到了不少听到了不少灾情,加是我大学毕业后又被分配到了堤坝崩溃了的石漫滩水库旁的舞阳钢铁公司,知道的事就更具体些了. 那天清早,我受命前去郑州办事,走到公路边等车就觉得今儿个的雨咋的就这么大,很顺利地见了一位车队的师傅,搭了顺”[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8)
此人1935年出生在太行山区,是地地道道头顶高粱花子的农民。中共建政后,他先是在太原钢厂当工人,因为机灵,学东西快,后来作为骨干“支援”到齐齐哈尔的北满钢厂(后该名齐齐哈尔钢厂),我来美国前工作过的某钢铁公司,相当一批人就是从齐钢的,我所在的室主任老X,也是老西儿,和王白旦一起从太钢调齐钢的,那些太钢齐钢的老人,从来都是称王白旦为“王八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91]
[292]
[293]
[294]
[29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