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挥一挥手

居美国华盛顿, 就职政府部门, 花甲年岁, 天天等下班, 月月等薪水, 年年等退休.
个人资料
华府采菊人 (热门博主)
  • 博客访问:
归档
博文


上回帖图不进,如今再试一次,若又是不得行,换种方法跟进[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1-11-21 15:19:09)


那日,从外白渡桥走其,一座一座地看,一座一座地照相,试试看吧[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很同意这里的观点,这些年来“上海”有时成了贬义词了,比如有人声称“对一个上海人的最佳评价是:你不像个上海人”,荒谬。一群上海人在一起说上海话,一定会被人白眼,而一群老广在一起用更高的嗓门説广东话,说吧,没人管你,更不会有人误以为你在説他坏话,为什么?一处有一处的方言,谁也不比别人高当然也不比别人低,不过我们“上海人”也得承认一件事[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当年上海的租界殖民当局,一不小心建个跑马场歪打正着地给我们留下块大绿地,就是现在的人民公园,几经变迁,如今这个公园又被赋予了新的元素:苦心的父母为子女征婚。
小孩子不懂事,“不知好歹”地戏称“那是卖儿卖女”。
当然,父母的考虑并非没有毛病,过于现实地着眼钱财也是事实,可世道如此呀?固然“钱不是万能当没钱绝对是万万不能”已经成了仅[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2011-10-30 09:52:52)
上海的生存居住方式多种多样,有钱人花园小洋房,高级中产阶级高级弄堂,小市民住在石库门,更下里巴人的只能住棚户区的“草棚棚”,共军进城后,发现工人阶级居然很多尚无居所,于是开始建造“工人新村”,直至改革开放,从曹杨一村日晖一村等两万户开始,几百万上海市民住进了称为“工人新村”但住入者不一定是工人的“工房”,奇怪的[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成长于工人新村的我,对这种居住有超过二百万上海人的生活方式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眼下工人新村被有意无意遗忘的“小资”心态愤愤不平,对石库门人家的老大瞧不起工人新村不以为然,而对出自工人新村的某些人的妄自菲薄则一肚子非常的不爽。而我所曾经生活的地方,不远也有着和曹杨一村年龄相仿的“日晖一村”,其中1号,到50号是江南造船厂的宿舍,[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从黄浦公园至新开河的黄浦江观光平台,曾是外滩老防汛墙,上海人把它称为“情人墙”。在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这里曾记录了整整一代上海人的爱情故事。  新外滩的防汛墙将原本呆板的水泥“情人墙”被复古、镂空的亲水栏杆取代。高1.2米,向内倾斜的亲水栏杆,组成了一个个的“阳台”,每个“阳台”内正好可容2-4人。让整个浦东的风光和黄浦江的波澜一览[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上传了两篇有关知青的东西,好像讨论蛮热烈。大多还是各说各的。
好像真的还没见到农民咋说知青,也没见多少家长的实话实说,官样文章不算,那是自说自话。
从知青方面有两种:“青春无悔”,“肠子都悔青了”;
无伦知青,家长,农民,甚至政府方面,其实大家心知肚明的是两个字:无奈。
不过,我把这”坏事变成了好事“,还是多少得到了些东西,得[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岂好辩哉:一个乡下人对“知青”的记忆
王彬彬
  所谓“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是把三千万城市青年变成农民的运动,是让三千万城市青年与农民“相结合”的运动。站在城市这一面,人们可以说,这场运动的实质是三千万城市人被迫“下放”到农村——实际上,人们也一直是这样概括这场运动[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有人说,最近这100年,有三批人的青春特别跌荡,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人是其中的一批。
  再进一步说:“一无所有的青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剥夺未来的青春。”
  碰到了“文化大革命”的这批50年代生人,包括了广大知青。
  一位郑州老知青对河南商报记者说,实实在在地分析,放眼全国,郑州知青是幸运的一批,因为他们上山下乡的地方,主[阅读全文]
阅读 ()评论 (0)
[<<]
[281]
[282]
[283]
[284]
[285]
[>>]
[首页]
[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