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l.hebei.com.cn/xwzx/jspd/milshhm/sjjs/201004/W020100414376208310323.jpg><br><br> 德国萨克森州的德累斯顿一座文化古城,也是当年德国三大铁路枢纽之一,虽然也有一部分的军工企业,但总的来说其军事价值不大。所以当时德累斯顿的防空力量十分薄弱,因为德国人不认为德累斯顿会成为盟军重点空袭的城市。1945年1月,随着盟军在东西两线的节节胜利,欧洲的制空权已完全掌握在盟军手中,为了打击德军的交通运输和军工生产,同时更重要的是打击德国人民的信心,盟军开始着手制定大规模空袭德国的“雷击”行动的几种方案,英国首相邱吉尔亲自把在预定的苏军占领区内的德累斯顿定为目标。<br><br> 1945年2月13日晨,英国空军轰炸机部队司令哈里斯下令,夜袭德累斯顿,实施“雷击”行动。机群分两批出动,间隔时间为3小时。<br><br> 13日下午18时,第一批245架飞机从英格兰中部的安德兰特机场起飞了。作为先导的“蚊”式高速轰炸机飞在最前面,随后是大批“兰开斯特”式重型轰炸机。<br><br> 22时,英国机群飞临德累斯顿上空。此时,这座城市仍沉浸在一片安详之中。没有防空警报,没有探照灯光,剧院和影院照常营业,夜空中回荡着优美的舞曲。 <br> <br><img src=http://mil.hebei.com.cn/xwzx/jspd/milshhm/sjjs/201004/W020100414376208663857.jpg><br><br> 英国的目标指示飞机投下了目标指示弹。接着,令人恐怖的防空警报响了起来。22时10分,英国轰炸机投下了第一颗炸弹。飞在前面的轰炸机用爆破弹把古老的建筑物炸上了天,后面的轰炸机则投下燃烧弹,使地面成为一片火海。3小时之后,14日凌晨1时23分,第2批539架英国轰炸机又飞抵德累斯顿上空狂轰滥炸,投下了大量重磅炸弹和燃烧弹。火浪滚滚,汇成一片火海。<br><br> 高温造成一股强烈的冲天气流,由于火海的中心吸取新鲜空气,因而形成一股可怕的“火焰风暴”。德累斯顿简直成了一座翻腾的地狱。大地像地震一样地颤动着,火焰发出像大炮一样的轰鸣声,风在呼啸着,尘埃和烟雾在德累斯顿周围狂暴地旋转着;人们在尘埃和烟雾中艰难地呼喊着,妇女儿童在呻吟着。这些幸存者,焦头烂额,衣衫槛褛,无家可归,到处徘徊。 <br><br> 第二次空袭后刚刚8小时,14日10时,白天的空袭接踵而至。第三批飞机是美国空军由野马式战斗机护航的1350架“空中堡垒”式和“解放”式轰炸机。成千上万颗炸弹投到了德累斯顿的铁路调车场和市区北部。护航的野马式战斗机因为找不到较量的对手,便用它的6挺机枪对准沿易北河两岸逃命的德累斯顿幸存者扫射。<br><br> 德累斯顿被英美空军的3749吨炸弹和燃烧弹夷为平地。市区变成一片废墟,大火连续烧了几昼夜,130万居民被炸死13.5万人,约35470座建筑物遭到破坏,茨温格尔宫(Zwinger)、圣母教堂(Frauenkirche)、塞姆佩尔美术馆(Semperoper)、日本宫(Japanisches Palais)、歌剧院等古代建筑连同这座名城一起被毁灭了。上百万居民无家可归。他们同外地逃难者形成一支难民大军。 <br><br><br><img src=http://mil.hebei.com.cn/xwzx/jspd/milshhm/sjjs/201004/W020100414376208845548.jpg><br><br> 虽然这场灾难已成为历史,但有关德累斯顿的争执却时平时落,始终没有停息。英国学者底彼德·阿宾格对那次大空袭作了较为客观的估计。一共死亡135000人,35470座建筑物被炸毁,其遭破坏程度仅次于受原子弹袭击的广岛。<br><br> 战后,有关德累斯顿轰炸引起的激烈的争论。一些人认为“雷击”行动是不顾人道主义原则的“恐怖主义行动”,把哈里斯称为“屠夫”。哈里斯也承认,这是杀戮人民,他只是强调“雷击”方案不是由他制定的。<br><br><img src=http://mil.hebei.com.cn/xwzx/jspd/milshhm/sjjs/201004/W020100414376209049606.jpg><br> 不知从何时期,每年的2月13日20点15分,德国东部每一个乡村教堂的小钟楼上,都不约而同地会响起沉闷而忧郁的钟声。<br>)
来源:搜狐网
邱吉尔在其回忆录中写道:“如果我们走得太远的话是否也会成为禽兽?”
指挥德累斯顿轰炸得英国皇家空军轰炸机司令部副司令桑德比中将:“谁都无法否认空袭德累斯顿是一场真正的悲剧......真正无情的是战争。一旦全面战争开始,那么它就不可能有任何真正的人道主义。”
一位参与轰炸的英国空军飞行员回忆:“当时的场景让我[
阅读全文]
来源:中国新闻网时间:2010-04-1509:28:00
为期两天的首届核安全峰会13日在华盛顿闭幕。加拿大、智利、乌克兰与墨西哥等国决定放弃高浓缩铀;多国表明态度将强化核安全;俄罗斯也同意最后一处武器用钸的生产设施……美国总统奥巴马说,这次核峰会获实质进展成绩斐然?。
对于美国以及美国总统奥巴马对核安全问题的积极和踊跃态度,中国现代国际关系[
阅读全文]
来源:国际先驱导报
包道格(DouglasPaal),美国哈佛大学博士,现任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副主席。2002-2006年,担任布什政府的“美国在台协会(AIT)”台北办事处处长。
沈大伟(DavidShambaugh),美国密歇根大学政治科学博士,现任美国乔治·华盛顿大学艾略特国际关系学院中国政策项目主任。目前在社科院担任访问学者。
【作者】《国际先驱导报》记[
阅读全文]
![](http://mil.hebei.com.cn/xwzx/jspd/jspdrdxw/201004/W020100415353291042375.jpg><br> <br> 4月13日,47国驻华武官参观了空军航空兵某师新换装的歼十战机飞行表演,并登上驾驶舱与飞行员零距离接触。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 宋吉河 摄 <br><br> 据环球网报道 中国歼-10战斗机4月13日在天津杨村空军基地进行了飞行表演。在观礼台就座的有很多是外国驻华武官,其中有些来自非洲和中东国家,他们都可能是歼-10战机的潜在客户。 <br><br> 据路透社4月14日报道,歼-10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战斗机,截至目前,尚没有其他国家的空军配备这款战机,但中国希望歼-10的机动性能和价格能与美国和其他国家生产的战机媲美,让它参与竞争出口市场,特别是那些与中国关系良好的国家市场。 <br><br> 路透社称,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一直致力于精简军队、提升军事现代化水平,旨在将其打造成一支现代化的战斗力量。这其中就包括为自己的空军研发战斗机,并力争将其推向国际市场。 <br><br> 巴基斯坦驻华空军武官布哈利(Salman Ahsan Bokhari)说:“是的,我们可以选择购买这种飞机,我们正对其进行研究。”巴基斯坦被认为是有可能大批量购买歼-10战机的国家之一。“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亲眼看过它飞行……这是个很好的机会,可以让全世界的空军都知道中国军队有一种很有价值也很重要的战斗机。” <br><br> 很多军事分析师将中国空军视为观察中国未来军事行动表现的切入点。但对于中国的盟友,尤其是那些发展中国家盟友而言,最重要的不在于中国空军的表现,而在于中国武器装备本身的质量,以及向中国采购军备背后的外交战略。 <br><br> 赞比亚驻华武官姆温道夫约(Derek Mwendaofyo)说:“我们前来观看这次歼-10战机的飞行表演,我认为它令人印象深刻,但我们还是得把它和其他同类型战机进行比较。”赞比亚与中国一直关系良好,双方在矿业领域合作颇多。 <br><br> 一位歼-10飞行员估计,这款飞机的造价约为1.9亿元人民币(合2,784万美元)。与美国F-16战斗机低至约1,500万美元的售价相比,歼-10 的价格似乎并不便宜。 <br><br> 尼日利亚驻华武官冈波(K Gambo)表示,尼日利亚有可能考虑购买歼-10。“经过讨价还价,价格可以降下来,”他说。<br> <br><br><br>)
来源:新华网
4月13日,47国驻华武官参观了空军航空兵某师新换装的歼十战机飞行表演,并登上驾驶舱与飞行员零距离接触。图片来源:中国新闻网宋吉河摄
据环球网报道中国歼-10战斗机4月13日在天津杨村空军基地进行了飞行表演。在观礼台就座的有很多是外国驻华武官,其中有些来自非洲和中东国家,他们都可能是歼-10战机的潜在客户。
据路透社4[
阅读全文]
和所有帝王一样,功成名就的赵匡胤也贪恋酒色,尤其他那位心胸狭窄、霸气十足的亲弟弟——赵光义,在对待被征服者方面、在处理漂亮女俘问题上,表现得极为下流无耻。赵氏昆仲分别霸占了两位著名的知识女性,两位女子,都是高级战俘,都是有夫之妇。一位,是后蜀皇帝孟昶的宠妃——花蕊夫人;另一位,是南唐后主李煜的皇后——周薇,也就是“小周后”。[
阅读全文]
来源:搜狐网
野狐岭大战,名为大战,是因为这一战的价值决定了历史,不是因为在这里举行了一场30万人对7、8万的大冲杀,它其实是一连串的战斗组成的一个战役。就好像官渡之战这个战役先后最起码有白马、延津、官渡、乌巢四个战场,但因曹操坚持与袁绍主力在官渡一线对峙奠定胜负基础而得名一样。野狐岭大战得名的来由也是如此。
由于野狐岭大[
阅读全文]
![](http://travel.hebei.com.cn/hbhsly/lyzx/lywx/201001/W020100118413647635656.jpg> <br><br> 草帽星系(The Sombrero Galaxy)又称阔边帽星系、墨西哥帽星系。是位于室女座,距离地球2,800万光年的Sa-Sb型之旋渦星系,光度 8.7等。梅西尔编号M104,NGC 4594。因星系中央隆起明亮的核与核附近像草帽的帽檐般向四周辐射散开的宇宙灰尘,使其看起来好似一顶墨西哥草帽而得名。<br><br><br><br><br> 黑眼星系<br><br><img src=http://travel.hebei.com.cn/hbhsly/lyzx/lywx/201001/W020100118413649370669.jpg><img src=http://travel.hebei.com.cn/hbhsly/lyzx/lywx/201001/W020100118413649720429.jpg><br><br><br><br> 黑眼星系,也叫魔眼星系。这个恒星系统明亮的中心前面有吸光的尘带,因而得名。它还有一个不太正式的名字梅西尔64,在10亿年前与另外一个星系相撞后呈现出乌云压顶的景象。这个星系在天文爱好者中间非常有名,因为用小型望远镜就能看到它。<br> <br>双胞胎星系<br><img src=http://travel.hebei.com.cn/hbhsly/lyzx/lywx/201001/W020100118413650454150.jpg> <img src=http://travel.hebei.com.cn/hbhsly/lyzx/lywx/201001/W020100118413650106013.jpg><br> <br><br><br> 双胞胎星系(2MASX J00482185-2507365 occulting pair)由两个重叠的螺旋星系构成,位于玉夫座星系(NGC 253)附近。它们的光芒照亮了周围尘埃带,像是一盏灯,照亮了其星系半径6倍的区域,天文学家借助它的帮助,观察到一些自身发光不足的星系。<br><br> <br><br><br> 涡状星系<br><img src=http://travel.hebei.com.cn/hbhsly/lyzx/lywx/201001/W020100118413651415029.jpg> <br><br> 涡状星系Whirlpool Galaxy 位在猎犬座的螺旋星系,梅西叶编号为 M51,亦称为 NGC5194,距离我们约三千三百万光年。<br><br><br><br>大螺旋星系<br><img src=http://travel.hebei.com.cn/hbhsly/lyzx/lywx/201001/W020100118413651574059.jpg><br><br> 大螺旋星系NGC 123是鲸鱼座的一个星系。星等不详,赤经为27分36.2秒,赤纬为-1°35\)
草帽星系
草帽星系(TheSombreroGalaxy)又称阔边帽星系、墨西哥帽星系。是位于室女座,距离地球2,800万光年的Sa-Sb型之旋渦星系,光度8.7等。梅西尔编号M104,NGC4594。因星系中央隆起明亮的核与核附近像草帽的帽檐般向四周辐射散开的宇宙灰尘,使其看起来好似一顶墨西哥草帽而得名。
黑眼星系
黑眼星系,也叫魔眼星系。这个恒星系统明亮的中心前[
阅读全文]
![](http://www.qjqw.com/muyuan/photo/7723.jpg><br><br>“万一我遭遇不测,我决定将我北京和上海淮海路1843号家中的所有藏书移交给恩斯特·邓作纪念,以回报他对我的所有善意。”这是右图中宋庆龄给邓广殷的遗嘱内容,写于1975年,也就是宋庆龄遭遇“地震”之前。后来,邓广殷将这批书捐赠给了国家,如今,在上海的宋庆龄故居中,留存着遗嘱中所说的珍本藏书4900多册,其中很多书出版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她从不忘记别人给过她的帮助,真诚地向每一位帮助过她、为她做过任何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当被问及当年收到遗嘱的心情时邓广殷说。<br> <br><img src=http://bbs.hebei.com.cn/attachments/1003281202a61db1c0c5420d24.jpg><br>宋庆龄用英文写给邓广殷的遗嘱<br> <br><img src=http://bbs.hebei.com.cn/attachments/1003281202246c2efcc4e2b100.jpg><br><br><img src=http://bbs.hebei.com.cn/attachments/1003281202c7519a1cc0fa78e9.jpg><br><br>宋庆龄与亲友们的合影<br><br><br>在上海宋庆龄故居陈列馆,宋庆龄给邓广殷的遗嘱,被刻成了牌匾,静静地陈列着。大多数参观者往往不会注意,当然更不知晓这份曾密存于瑞士银行保险箱中的遗嘱的来龙去脉。<br><br>在遗嘱中,宋庆龄将自己北京和上海两处住宅中的全部藏书作为回报,赠送给邓广殷。而在宋庆龄的全部私人财产中,这是最珍贵、最有价值的部分。宋庆龄一生喜欢读书,因此,很多朋友赠书给她,她也喜欢收藏书。宋庆龄故居的这些书跟随宋庆龄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其中有很多中外书籍今天已经绝版了。仅在宋庆龄上海故居,共有藏书4900多册,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理论、文学、教育、宗教、科技等12大类。除中文外,还有英、法、日、德、俄、希腊、朝鲜、拉丁等17种文字。其中很多书出版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年代最早的是1811年出版的文学书籍——英文版的《弗罗丽达的故事》。<br>邓广殷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宋庆龄要把珍贵的藏书全部馈赠给他?<br>20多年间,关于宋庆龄给邓广殷的遗嘱,我曾听过多种版本。《世纪》杂志2008年第2期刊登过《执行宋庆龄的遗嘱秘闻》一文,也提及此事,但没详述原委。<br><br>邓广殷获赠宋庆龄全部藏书绝非偶然<br><br>笔者在中国福利会工作,熟知邓家父子;又因工作关系,与邓广殷经常来往。交往中,我感觉邓先生为人低调,对宋庆龄感情很深。他曾让我注意宋庆龄独特的笔迹、书写习惯和书法风格。他说,宋庆龄习惯并喜欢使用一种笔,但国内没有,长期以来一直由他提供。但是他闭口不谈遗嘱之事。<br><br>第一次听邓广殷本人讲述宋庆龄给他的遗嘱,是2007年12月在海南文昌的维嘉国际大酒店。为了表彰邓广殷热心慈善,捐资助学,我请电视台记者对他做个专访。在介绍他时,我特别指出,宋庆龄与他关系很不一般,把全部藏书作为遗产送给了他。接着我的话题,他笑着告诉我,这里面有个故事,并简单陈述了一遍。可惜,当时我忙于其他事务,没有就细节追问,他也没有详谈。<br>2009年12月,我在翻阅邓广殷新近捐出的宋庆龄写给他的信时,发现其中一封提到了遗嘱,引起了我的兴趣。于是,我特意请邓先生详细讲述了相关的故事。<br>邓广殷出身世家,是香港邓崇光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全国政协第六、七、八、九届委员,上海宋庆龄基金会理事,第十四届宋庆龄樟树奖获得者,也是中国福利会的前身——保卫中国同盟的领导人邓文钊之子。<br><br>邓家与廖家是亲戚。邓广殷的母亲何捷书是何香凝的侄女。其父邓文钊早年读书时曾与在香港避难的廖梦醒、廖承志姐弟共同生活过一段时间。对于年龄相仿、阅历丰富且具传奇色彩的廖梦醒与廖承志姐弟十分钦佩。特别对表兄廖承志,佩服得五体投地,言听计从。据邓广殷讲,父亲一直教育他要以廖承志为做人的榜样。连读书,都要进廖承志的母校。<br><br>1938年,廖承志在香港建立了八路军办事处,经常约友人到邓文钊家聚会,酝酿组建一个机构,向抗日根据地延安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和医疗援助。此时的邓文钊已从剑桥大学毕业,担任华比银行经理。他以一腔爱国热情,积极帮助廖承志在香港开展工作。廖承志就将邓文钊作为可靠的同志推荐给宋庆龄,并在宋庆龄领导下一起创办保卫中国同盟(即今天的中国福利会)。宋庆龄任中央委员会主席,邓文钊任中央委员兼司库,从此成为宋庆龄至亲的朋友。为了支持宋庆龄的事业,他倾其所有,还提供自家客厅与游泳棚作为宋庆龄接待重要宾客的场所。为保盟解决车辆和交通运输等问题,还腾出自家2个大仓库给保盟使用,专门堆放准备向抗日根据地转运的救援物资。海外大宗捐款和救援物资全部由他亲自接收并转往抗日后方和延安。他利用富商的身份,出面为中国共产党主办了《华商报》。新中国成立后,邓文钊担任了广东省财政厅副厅长、副省长,全国人大第一、二届代表。“文革”中遭受迫害,于1971年1月去世。<br>邓家与宋庆龄的友谊还表现在生活方面。新中国建立后直至改革开放前的很长时间里,物资供应始终匮乏,特别是生活用品和药品。邓家父子通过香港渠道,源源不断地向宋庆龄提供她所需要的物品。宋庆龄曾多次表示无法报答感激之情,称邓家父子依然担当着“司库”的职责。<br>宋庆龄生前将邓广殷视为干儿子,从1971年起给邓广殷写信,自1971年至1980年的十年时间,共给邓广殷写了189封信,在信中亲切地称他为“BB”。<br>邓广殷将宋庆龄遗嘱密存瑞士银行<br> 1975年2月,邓广殷收到宋庆龄于1975年2月18日从北京寄来的一封短信。全信的内容是这样的:<br> 亲爱的广殷:<br> 我匆匆写这几行字是要告诉你,我们接到通知,现在到这个月底有一次6级左右的地震,中心在北京。你可以想像(象)的(得)出,每个人都很紧张。一些上海的朋友催我回上海的家,但是那样会给这里的人民中间引起更大的恐慌,所以我还是留在这里,不管会发生什么。<br> 我已经写好了遗嘱,但是我想单独写一张由你保管。<br> 我从勤勤(邓广殷的女儿邓勤——作者按)那里听说她已经通过了考试,现在很开心,打算期中考试期间去游览苏黎世。<br> 祝你和家人身体健康,希望你的哮喘已经治愈。<br> 问候你及你的家人。<br> 诚挚的伯婆<br> 从信中可知,宋庆龄面临地震来袭,为了不引起人民的更大恐慌,决定留在北京,并做了最坏的打算,妥善安排后事。宋庆龄说已经写好了遗嘱,但是想单独写一张由邓广殷保管。信中附了一份专门为邓广殷而写的遗嘱,用的是英文。但其中两处特别使用了括弧,里面注上中文。这两处是:(遗嘱)和(邓广殷同志)。遗嘱内容如下:<br> “我的遗嘱 1975-2-18。万一我遭遇不测,我决定将我北京和上海淮海路1843号家中的所有藏书移交给恩斯特·邓作纪念,以回报他对我的所有善意。宋庆龄北京。”<br> 邓广殷收到宋庆龄寄给他的遗嘱后,认为事关重大,决定秘不示人,妥善保管。那时,他的女儿邓勤在瑞士洛桑旅游管理学院学习,他正准备前往探望。于是他立即携带遗嘱来到瑞士,将其存入银行的保险箱中。<br><br>邓广殷把宋庆龄全部藏书捐赠国家<br> 据当年中共中央在宋庆龄逝世后批准成立的“执行宋庆龄同志遗嘱的”八人临时小组唯一健在的成员李家炽先生回忆,1981年6月由邓颖超起草的《执行宋庆龄同志遗嘱的办法(草案)》第五条写明:邓广殷已有声明,所赠书籍不接收,交公处理。<br> 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br> 1981年5月,邓广殷突然接到新华社香港分社的紧急通知和机票,让他即刻赶往北京。到了北京,他才知道宋庆龄病危。邓广殷是香港唯一受邀赶往北京伺候在侧的人。于是他每天去探视,直到5月29日宋庆龄去世。他参加了守灵、悼念等等活动。当年宋庆龄让他勿将遗嘱之事告诉他人,因此,直到追悼活动结束,他只字不提遗嘱。国外来的亲戚、朋友都走了,他也打算回香港。此时廖承志让他不要走,再多住些日子。他每天到廖承志家喝喝茶,聊聊天。直到邓先生母亲急了,问为什么不让邓广殷回来?写信向北京要人。于是,有一天,廖承志把邓广殷叫到家里,关上门,问他,有无宋庆龄的遗嘱?<br> 显然,廖承志并未看到宋庆龄单独写给邓广殷的遗嘱。只是看到宋庆龄留下的备份文件,即她处置自己遗产的一份意见。邓广殷答,有的。但他未带在身上,也不准备出示遗嘱。<br> 廖承志问邓广殷打算怎么办?<br> 由于邓广殷事先并无思想准备,便顺口回答:“要不捐给国家?”<br> 廖承志马上说:“好,你把这个意思写下来。写个捐赠报告。”<br> 邓广殷表示自己不会写,也不懂格式,要求廖承志帮忙代写。<br> 于是,廖承志十分麻利地拿起笔纸,当场拟就一份草稿,很快,也很短。廖承志要求邓广殷依葫芦画瓢,马上照抄一遍,并签署名字。<br><br>随后,廖承志立即收起邓广殷签过名字的捐赠报告,告诉邓广殷可以返回香港了。<br> 我问邓先生,是否将草稿或捐赠报告留下一份?<br> 他说都没有。当时这一切是在很短时间内发生的,自己稀里糊涂,没想很多,只记得草稿、捐赠报告等等都被廖承志收走了,什么也没有留下。本能告诉他,宋庆龄家里这么多藏书,分别放在北京和上海,他根本带不走,也无法搬回香港家里,捐给国家是最妥善的办法。他至今都不认为自己捐出宋庆龄赠给他的藏书,有多么的了不起,也从未向国家和有关部门提出过任何要求,甚至至今没有看到宋庆龄送给他的全部书籍。为此举办的捐赠仪式也是事后由时任中国福利会名誉主席康克清主动提出,并且坚持安排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她认为,如果不这样做,对邓广殷太不公平。<br> 当我问及邓先生当年收到宋庆龄给他的遗嘱时心情如何?他满怀深情地表示,宋庆龄是一位令人尊敬的伟人!1975年,在接到宋庆龄那封关于遗嘱的信时,他十分紧张,也十分感动!他被深深地震撼!不是为得到宋庆龄赠予的藏书,而是为宋庆龄在危难将至的紧急时刻,不慌、不乱,表现出的勇敢,以及始终与人民和老百姓同生死、共患难的精神。邓广殷认为,在紧要关口方显现人的品质。当大地震即将来临时,宋庆龄选择了与人民同在。她明知危险,却临危不惧,泰然安排后事,显示了她一切以人民利益、国家利益为重的胸怀,体现出她沉着坚定的意志。这一点令邓广殷十分钦佩,难以忘怀。他说,关键时刻,宋庆龄表现出的是她一生具有的伟大人物的高贵品德。<br> 至于宋庆龄给他的那份遗嘱,邓广殷认为体现了宋庆龄对他的情谊和她的一贯为人,即从不忘记别人给过她的帮助,真诚地向每一位帮助过她、为她做过任何事情哪怕是很小的事的人表示由衷的感谢。<br>(作者沈海平为上海宋庆龄基金会副秘书长) <br>)
来源:史海钩沉
“万一我遭遇不测,我决定将我北京和上海淮海路1843号家中的所有藏书移交给恩斯特·邓作纪念,以回报他对我的所有善意。”这是右图中宋庆龄给邓广殷的遗嘱内容,写于1975年,也就是宋庆龄遭遇“地震”之前。后来,邓广殷将这批书捐赠给了国家,如今,在上海的宋庆龄故居中,留存着遗嘱中所说的珍本藏书4900多册,其中很多书出版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
阅读全文]
![](http://bbs.hebei.com.cn/attachments/10030809133081613cb8fda034.jpg><br><br>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br><br><br>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完全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br> 40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长安街上蜂拥的人群,追逐着散发原子弹爆炸成功号外的大卡车,全市人民奔走相告,一遍又一遍地听着广播,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全国各地大街小巷,人山人海,沉浸在欢腾的海洋中。巨龙腾飞,扬眉吐气,更是震惊了整个国际社会,庆贺和鼓舞之声,不断传来,惊慌和贬毁之语,也间有所闻,世界在一片喧哗声中。?<br>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爆炸成功,经历了艰辛、困难、风险的历史进程,是来之不易的历史性成果,这当中除了要突破核子理论、爆炸物理、电子测试、自动控制、精密工艺、总体设计以及核材料提取等各个领域中无数大大小小的技术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正处于经济甚为困难时期,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求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我们要向世人说的有许多许多,现在只能将其中部分重要内容作一回顾。?<br>?<br> 一、毛泽东对研制原子弹的决策,有着历史发展的过程<br> 1945年8月,美国人在日本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br> 1946年8月6日,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br>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他是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从法国回国的中国科学家传话给毛泽东:请转告毛泽东,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br> 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志愿军在甚为劣势装备的条件下,英勇无比,取得节节胜利,美国的当权者为了挽回战局,多次企图对中国使用原子弹。1950年11月30日,合众社报导,杜鲁门总统说:“他已考虑同朝鲜战场有联系的原子弹问题”。美联社也随即报导:“杜鲁门总统正在积极考虑使用原子弹来对付中国共产党人,如果有必要这样做的话”。1952年,艾森豪威尔当选总统,12月份去南朝鲜“访问”,1953年初,他下达命令,将携带核弹头的导弹秘密运到日本的冲绳岛,为向中国发射核导弹而做准备。甚至到1955年,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解放了一江山岛和大陈岛时,美国国会正式通过授权,总统可以对中国使用核武器,根据这一授权,美国军方研究制定了用原子弹攻击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多种方案。?<br> 毛泽东面对美国当权者不断对中国进行的核威胁,完全意识到:为什么美国当权者动辄就要向我国进行核威胁?为什么美国敢于这样做:就是因为我们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及其运载工具,中国没有核遏制力量,没有同样的打击报复手段,没有抗衡的力量。?<br> 毛泽东面对国际形势变化的现实,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逐步在战术上重视起来。?<br> 1954年秋,我国最初发现有铀矿。1955年1月15日,毛泽东在中南海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听取李四光、刘杰、钱三强的汇报。汇报人把铀矿石标本和探测放射性的盖革计数器拿到会上,当场演示发出嘎嘎的响声,毛泽东十分高兴地说:“我们国家,现在已经知道有铀矿,进一步勘探一定会找出更多的铀矿来。解放以来,我们也训练了一些人,科学研究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过去几年其他事情很多,还来不及抓这件事,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下去,一定可以搞起来。”他还强调说:“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这是一次对中国核工业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会议,他作出了中国要发展核工业的战略决策,标志着核工业建设的开始。?<br> 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br> 1958年,毛泽东论断:“原子弹就是这么大的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说你不算数,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br> 中国的核工业全面上马了。原子弹正式开始展开研制了。?<br> 二、赫鲁晓夫翻脸不认帐,撕毁援华协议,企图扼杀我国核工业。历史却是如此讽刺性巧合,中国原子弹爆炸成功之日,正是赫鲁晓夫被赶下台之时。<br> 1956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苏联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br> 1956年10月3日,中苏两国领导人举行最高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向赫鲁晓夫提出:“我们对原子弹、核武器感兴趣,今天想同你们商量,希望你们在这方面对我们有所帮助,使我们有所建树,总之,我们也想搞这项工业。”?<br> 赫鲁晓夫每次都是以搞原子弹要花费很多钱,有苏联的核保护伞就行了,核武器贮存时间长了,还要变质淘汰,重新投资生产,中国不必再搞为借口,搪塞过去,没有同意。?<br> 1956年,国际形势发生了急剧性变化,先后发生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这两个国家倒戈,不再听从赫鲁晓夫的指挥棒,此时,赫鲁晓夫迫切需要中国对他的支持,在其向中国援助尖端技术的问题上,改变了原来的态度,有了松动,出现转机。?<br> 中苏两国经过多次谈判,于1957年10月,中国和苏联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定,此项协议主要内容是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其具体内容为:?<br> 苏联同意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技术资料;苏联同意向中国提供包括原子弹、导弹在内的部分尖端武器的制造技术;苏联派有关专家来华帮助开展研制工作。?<br> 但是,好景不长,苏联援助中国研制原子弹的协议,只执行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出现了大问题。中苏两党出现政治分歧,并进而扩大到国家关系的恶化,赫鲁晓夫为了讨好美国,在1959年访美前夕,向中共中央发来一封信,改变了原来协议的承诺,他在信中说苏联正与美国、英国进行禁止试验核武器协议的谈判,为了避免谈判受到影响,不利于达成协议,苏联政府决定两年内不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赫鲁晓夫从美国戴维营回来后,宣扬所谓戴维营精神,于1960年7月16日,苏联完全撕毁了协议,苏联政府正式照会中国政府,决定撤走全部在华专家。尽管中国政府一再挽留,此时的赫鲁晓夫态度坚决,头脑发胀,一意孤行,于1960年8月23日,将在我国核工业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走回国,并且把重要的图纸资料全部带走。特别严重的是,苏联原来援助中国建设的核工厂,有的建设了一半,有的还未完全建成,苏联停止向中国提供原来订购的配套设备。?<br> 毛泽东在此严峻形势的压力下,审时度势,发出:只有一条路,自己动手,自力更生搞出原子弹的口号。他又指出:要下决心搞尖端技术,赫鲁晓夫不给我们尖端技术,极好,如果给了,这个帐是很难还的。?<br> 核工业战线的广大职工顶住压力,奋发图强,先后排出了数千个技术难题,奋力攻关,逐项攻克,尤其是有的技术难题在相当陌生的情况下,认识再认识,攻关再攻关,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成果。?<br> 自强不息,不断攻克难关,1963年3月,完成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11月29日,铀工厂生产出第一批合格产品;12月24日,同步聚焦爆轰产生中子试验成功;1964年1月14日,我国生产出第一批合格的浓缩铀,铀—235;1964年4月加工出第一套原子弹上用的核部件;1964年6月6日,在研制基地,爆炸试验了一颗准原子弹(除未装核材料以外,其他均是未来原子弹爆炸时用的实物),取得理想的效果。为下一步正式原子弹爆炸成功打下了成功的基础。?<br>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取得了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成功的辉煌成果。此时,扼杀中国核工业的赫鲁晓夫被他的同伴赶下了台。<br><br><br> 下载 (415.5 KB)<br><br>2010-3-8 09:13<br><br>资料图:1964年10月16日中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腾起的蘑菇云<br><br>?<br> 三、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党中央作了困难而果断的抉择——继续上马研制原子弹一波未平,一波又起。<br> 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协议,给中国造成的巨大伤害,正压在中国人的头顶上,紧接着是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由于粮食和副食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紧缺,实行定量供应,许多人吃不饱肚子,出现全身浮肿,形势相当严峻。甚至传出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人都不吃肉了,可见当时经济上有多么困难。?<br> 在此严峻的经济困难时期,对是否继续研制原子弹,中央领导层出现了不同的意见,一种是继续研制下去;另一种是暂时下马,等经济好转以后再研制。中央领导对此进行了多次讨论,周恩来和陈毅、贺龙、聂荣臻、叶剑英等老帅,坚决主张继续,陈毅有一个代表性的说法:就是当了裤子也要把原子弹搞出来。林彪当时在召见研制核武器的科技人员谈话时,也有一句鼓励的话:就是用柴火烧,也要把原子弹烧响。主张下马的人也不少,持此种意见的人,主张先集中人力、财力把经济搞上去,再上马搞原子弹,更为稳妥和有效。刘少奇对此两种意见权衡后,提出先把情况摸清楚,再作决定,并上报了毛泽东,得到毛泽东的认可。<br> 1961年10月9日到11月初,张爱萍副总长受中央的委托,会同当时的国家科委副主任刘西尧、核工业部部长刘杰等人,进行了调查研究。?<br> 1961年11月14日,张爱萍等人向中央送上《关于原子能工业建设基本情况和急待解决的问题》的报告。此报告的中心内容是,根据原子能工业目前的建设情况,1962年是关键一年,只要中央领导同志亲自领导、亲自负责,其他各项保障跟上去,采取保重点的办法,1964年研制成核武器、并进行核试验是有可能实现的。邓小平主持书记处会议,对此报告进行深入细致的讨论,刘少奇、周恩来也参加了这次会议,最后,会议同意报告的建议,上报毛泽东,经毛泽东亲自批准,最后决定,研制原子弹还是继续进行。?<br> 经过1961、1962两年自力更生的实践和艰苦工作,我国核工业建设,有了很大进展,在调查研究、分析情况的基础上,核工业部在1962年9月正式向中共中央写了报告,提出争取在1964年、最迟在1965年上半年爆炸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两年规划”。由刘少奇主持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了这个报告,为了加强对原子弹研制的领导,中央组建了两弹最高领导机构,中央十五人专门委员会,由周恩来任主任委员,贺龙、李富春、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聂荣臻、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刘杰等为委员。上报了毛泽东,此报告毛泽东于1962年11月3日批示:“很好,照办。要大力协同,做好这件工作。”毛泽东的这个批示成为动员全党、全军、全国人民,齐心协力,为实现1964年爆炸第一颗原子弹而努力的动员令,发挥了巨大的威力。?<br><br><br><img src=http://bbs.hebei.com.cn/attachments/1003080915db8b0d65d354d598.jpg><br><br>周恩来向大家宣布原子弹爆炸成功<br><br><br> 四、核武器研究院广大科技人员,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之火熊熊燃起<br> 自1958年起,为了迎接苏联援助原子弹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的到来,核武器研究院以最快的速度,建成一个专用厂房和相应配套的研究室;广大科技人员几乎人人突击学俄文,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用上了,全院各个场所,一片俄语声,一时间好似一个俄语研究院;所有的人都在盼望早日得到这一样品和图纸资料,以便早日上马,早日出成果,早日作出自己的贡献。?<br>但是,正在中国科技人员等待和盼望的时候,情况发展却不像想象的那样,1959年,来了一位苏联专家,可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却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他的口袋里装着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有人生气地给他起了个外号“哑巴和尚”。<br> 到了1960年下半年,就连这个“哑巴和尚”也不来了。院领导正式传达了赫鲁晓夫的恶劣行径以及中央的决心:“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激起全院科技人员的义愤和奋发图强的激情。?<br> 与此同时,国家为核武器研究院向全国选调科学家和技术骨干,得到全国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选谁给谁,指谁调谁,不到一年的时间选拔了全国许多优秀的科技人员,先后来到核武器研究院,此时的研究院真可谓是人才济济。?<br> 调来的国际上知名专家有: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他是在英国获得两个博士学位和在英国担任教授的第一个中国人,著名物理学家、反西格马负超子发现者王淦昌,著名空气动力学家郭永怀等,还有两弹元勋邓稼先和后来担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周光召,以及朱光亚、陈能宽、程开甲等,许多才华横溢的科技专家,他们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排除了种种阻扰,毅然回到国内,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他们带领核武器研究院广大科技人员,施展智慧,奋力攻关,为我国研制原子弹成功,作出了贡献。<br> 当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钱三强,他在1946年和夫人何泽慧在法国居里夫人试验室,先后发现核铀裂变的“三裂变”、“四裂变”现象,在国际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的核物理研究。钱三强和夫人何泽慧也不定期地前来核武器研究院参加学术讨论会,发表了不少宝贵的见解。<br> 核武器研究院在院长李觉将军的主持下,很快组建成三大部——理论部、试验部、总体部,排列出研制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配到各研究室,再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和个人,一场全面攻关、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激情之火,在核武器研究院燃烧起来。?<br> 很快,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车间相继建立。一到夜晚,各研究室仍然灯火通明,研究人员个个埋头钻研,孜孜不倦;大、小爆炸物理试验场,惊天动地的试验爆炸声,遥相呼应,试验数据不断报来,一个个成果呈现出来,必须攻下的技术难关接连取得可喜的进展。各项理论研究和实际试验工作,在热火朝天有条不紊地进行。?<br> 四年,经历了不知疲倦的四年,忘我劳动的四年,也是为国献身的四年。?<br>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攻关如此有成就,进展如此之快,出乎国内、国际上的预料之外。?<br>?<br> 五、原子弹的重大技术关——同步聚焦被成功突破了?<br> 美国人在1945年制造出三颗原子弹,其中两颗是“内爆”型,一颗是“枪法”型,在广岛投下的是“枪法”型,在本国本土进行试验和在长崎投下的是“内爆”型。据1960年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内爆”型原子弹如果研制成功,就表明下一步可能研制出氢弹,“内爆”型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原子弹。<br>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采用了“内爆”型。所谓“内爆”型是将大量高效能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将内心里的核燃料压缩后产生核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的问题在于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br> 从60年代开始,国际原子能技术的许多报道,曾多次提到同步聚焦这一问题,但是如何解决这一技术问题,谁也没有说,也没有关于这一技术内容和实现手段的任何报道。?<br> 要解决这一重大技术关,就是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学家把这一技术问题叫做同步聚焦。通俗的概念是,将炸药起爆时要同步,爆炸后的能量要完全聚焦,压向内心。?<br> 中国人的最大优点之一是发奋和勤劳。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终于攻克了这一技术难关。从北京试验到西北基地,从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从局部到整体,一步一步的理论计算和试验下去。1963年12月同步聚焦技术关成功突破了。<br> 1964年6月6日,在西北试验研制基地爆炸的这颗准原子弹,更进一步证实了同步聚焦的技术关完全突破,当许多科技人员看到示波器记录下来的数据图像时,都喜笑颜开。这时,有一位技术人员,胡子挺长,头发更长,他说:“对不起!我要去睡觉……”是啊!我们的科学技术人员不知忘我奋战了多少个日日夜夜,才取得了今天的硕果。据说,他这一觉睡了三天。他们太累了。<br><br><br><img src=http://bbs.hebei.com.cn/attachments/10030809151fffa46b5a470ae0.jpg> <br><br>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矗立在海北藏族自治州首府西海镇<br><br><br> 六、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235研制出来了<br> 1964年初,国务院国防工办在常务副主任赵尔陆上将的主持下,召开国防各工业部部长会议,出席会议的有核工业部、航空工业部、电子工业部、兵器工业部、造船工业部、导弹工业部和有关的民用工业部领导,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会上高兴地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大家听了甚为兴奋,赵尔陆主任在兴奋的同时说道“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这句话生动风趣地表达了这一成果的重要性。?<br> 核材料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原子弹是用铀—235核材料产生的原子裂变时放出大量能量而产生激烈核爆炸的,没有铀—235,原子弹是无法制造出来的。?<br> 在自然界天然铀中主要包含两种铀的同位素,即铀—238和铀—235,其中可裂变的铀—235只占天然铀的0.714%,其他基本上为不可裂变的铀—238。用做核武器装料的浓缩铀,铀—235的含量必需占到90%以上。可见要实现这一要求,从天然矿石中含量为0.714%提炼浓缩铀到最后,铀—235含量为90%以上,是极为艰巨的技术接力工程。?<br> 铀—235研制过程真是一项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探矿、选矿、开采开始,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由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地筛选,一步一步地提取,才能提取到高浓铀。整个工艺流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严格的技术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艺要求之细、技术要求之强,不是有真才实学的行家里手是完不成的。中国核工业战线上的广大科技人员、工人,为此所付出的辛勤劳动,应该载入史册。?<br>?<br> 七、毛泽东对原子弹进行爆炸试验的决定,一言定了乾坤?<br> 1964年9月,张爱萍与刘西尧向中央专门委员会呈报首次核试验的准备情况和正式试验工作汇报提纲,此汇报提纲得到中央批准后,中央任命当时任副总参谋长的张爱萍为首次核试验的总指挥,任命当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的刘西尧为副总指挥。?<br> 1964年9月16日和9月17日,周恩来主持第九次中央专门委员会,会议听取了情况汇报,详细研究了核试验准备情况。由于当时中苏关系破裂,美国急于想知道中国是否会加速自行发展核武器,美国在我国周边建立了许多个监听站和测向站,不断利用间谍卫星和高空侦察机窃取我国有关核试验的情报,并多次发出要打击中国核基地的核威胁,周恩来在会上综合各方面的意见后,提出两种方案,一是暂不试验,继续发展核技术;二是不惧怕核威胁,尽早进行核试验。?<br> 此两种方案很快上报给毛泽东,不久,毛泽东最后正式表态定案:既然核武器不一定能用,就应该尽早试验。一言定了乾坤。从此时,核爆炸工作进入倒计时。?<br> 1964年9月23日下午,周恩来召集贺龙、陈毅、张爱萍、刘杰、刘西尧等人,正式传达了毛泽东和中央常委的决定。?<br> 1964年10月14日,张爱萍在新疆核试验基地,向中国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全体成员宣布中央的命令:经中央军委研究决定,原子弹试验的零点时间定为,1964年10月16日15时(北京时间)。零点时间即核爆炸时间。?<br> 1964年10月14日下午7时20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吊装到罗布泊地区一个102米高的铁塔顶部。此时站在铁塔上,极目远眺,在一定的距离和位置上,安装着效应试验的飞机、大炮、坦克、装甲车、舰艇、各种车辆、建筑群体以及各类生物等,这里就好象大战前的战场一样,甚为壮观。<br> 1964年10月16日早晨6点30分,完成了爆炸前的最后一项准备工作——联结雷管,随即全体工作人员陆续撤离爆炸试验现场,最后一批人员12时56分撤离完毕。?<br> 1964年10月16日下午2时59分40秒,主控站操作人员按下原子弹起爆按钮。?<br><br><br><br><img src=http://bbs.hebei.com.cn/attachments/1003080918884af7b151bc003d.jpg><br><br>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br><br><br> 八、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告,蘑菇云已升起后,都同样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br> 1964年10月14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试验现场总指挥张爱萍、副总指挥刘西尧根据中央的决定和命令,在核试验基地宣布爆炸时间的零时后,从宣布之时起,试验场的各项工作,进入极为紧张的倒计时,每个工作人员,那种全身心投入,那种紧张、细致、忘我、认真、负责……简直到了升华状态,广大科技人员内心精神世界在闪光,一种民族精神在充分体现……?<br>1964年10月16日,这个永远难忘的日子,那天清晨罗布泊的天气不太理想,云层较低,能见度不太好,但随后不久,试验场整个场区气象好转,为正式试验提供了较好的天气条件,是个好兆头。<br> 1964年10月16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主控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顺序跳动。这10秒是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因为在10秒内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链式反应快速形成,原子核不断产生裂变,释放出巨大能量。只见零点一到,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成功了!我们向全世界表明中国成功了。?<br> 张爱萍拿起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电话,极为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来不愧是一位以严谨著称的政治家,冷静而沉稳,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你们能不能肯定这是核爆炸?”张爱萍继续报告,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周恩来当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弹研制和参加试验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随即,周恩来报告了毛泽东,当毛泽东听到这一报告后,也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再发表。”?<br> 当晚,核试验基地总指挥部向中央报告这次核试验的初步数据结果。?<br> 这次核爆炸产生的地震波,非同小可,绕地球转了好几圈,以至远在万里之外的瑞典乌菩萨拉大学观测台,也测到了这次爆炸所发出的震波能量。?<br>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新闻公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国内、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br>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美国总统约翰逊发表的讲话,既贬低中国原子弹试验的成就,又说中国人造成了空气污染,而只字不提美国自己已进行数百次的核试验,他们的核试验空气污染哪里去了??<br>中国政府在新闻公报报道中明确地表示:中国进行必要而又限制的核试验,发展核武器,完全是为了防御,其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消灭核武器。我们郑重宣布,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中国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br> 九、原子弹是全国大力协同的成果?<br> 核工业部制定第一颗原子弹研制方针时,就明确为:主要技术以我为主,同时要积极考虑全国大力协同。实践证明,这一方针完全正确,原子弹实际上是全国大力协同才能研制成功的,是全国人民的成果。<br> 在原子弹的理论计算、物理爆炸试验、各项主要技术关突破、核材料生产等方面,这些都必须由核工业部自己负责研究解决,别的部门代替不了。?<br> 但是,原子弹的其他相关部件、器件、测试手段以及相关的配套协作工程,十分庞大。涉及到国防各工业部门、民用部门、科学研究部门、大专院校、各军种、兵种许多部门,是一件了不起的全国系统配套工程。不是直接参与这项工作的人,是无法体会到的。?<br> 例如原子弹本身直接配套的特种雷管、炸药是兵器工业部所属厂、所研制的,许多特殊电子元件、器件是电子工业部所属厂、所研制的。?<br> 我们曾过目过一个协作配套项目表,仅中央各部、中国科学院、部队科研生产部门以及地方工业部门就有数十家,涉及航空、冶金、机械、电气、电子、轻工、化工等许多行业。?<br> 如将原子弹托举起来的铁塔,是北京金属结构厂生产的,此铁塔是无缝钢管自立式铁架,共有8647个构件,从北京运到新疆戈壁滩,再在罕无人烟的戈壁荒漠上安装成功,其工程难度有多大,可想而知,1964年6月26日铁塔终于安装成功,成为罗布泊地区高大雄伟而独特的景观;爆炸前,每个人都要带上一副防止核辐射的眼镜,也是民用工业部门制作的。还有从新疆境内主要火车站向核基地运输庞大的物资和人员,大量的解放牌汽车,一条条长龙通向罗布泊,从天上往下看极为壮观,若没有这些汽车,那是寸步难行,这些汽车是机械工业部生产的。还有许多测试仪器,如高速照相机、特殊示波器、精密天平、精密电表等等,缺一不可。总之,几乎各行各业都为原子弹爆炸作出了贡献。?<br> 再要补充一点的是,当核试验基地急需运输车辆时,北京市决定把刚领到的400辆解放牌汽车,全部调拨给基地,当核试验基地接到这些崭新的汽车时,接收的官兵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br><br><br><img src=http://bbs.hebei.com.cn/attachments/1003080918e33e04fa8f6548f9.jpg> <br><br>我国第一颗原子弹<br><br><br><br> 十、中国人勒紧裤腰带研制出原子弹,感人至深的故事可歌可泣?<br> 我国的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这种困难集中反映在一个方面是粮食、副食品的严重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同样也是度过了忍饥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岁月。?<br> 但是,在这里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却出现了奇迹,科研人员热火朝天,没有灰心丧气的,没有消极沉闷的,整个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员,像蒸汽机车一样,加上点煤、水,就会用尽全力向前奔驰。?<br> 科研人员每天就餐后走出食堂都说还没吃饱,但一回到研究室立刻开展工作,两个多小时后,肚子提出抗议了,有的人拿酱油冲一杯汤,有的人挖一勺黄色古巴糖,冲一杯糖水,还有的人拿出伊拉克蜜枣,含到嘴里。“加餐后”立刻又埋头科研工作,就这样坚持到下班,在这里大家曾经有自我鼓励和互相鼓励,喝一杯酱油汤或糖水,应坚持工作1小时以上,吃一粒伊拉克蜜枣,应坚持工作一个半小时以上。?<br> 我国的“两弹”元勋邓稼先,当时是院理论部主任,他的岳父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德珩有时支援他一点粮票,他拿这点粮票,作为奖励,谁的理论计算又快又好,他奖励谁几两粮票,在当时从事国家尖端技术的人员,能得到几两粮票,真是喜出望外,是一种最高奖赏,今天人们是无法理解的。但是,得不到粮票的还有不少人,不时对他说:“老邓,我们饿……”邓稼先外出想办法买了几包饼干,每人分上两块。?<br> 远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几十万大军在那里从事科研工作和基建工程,那里大戈壁的客观条件本身就很艰苦了,在三年国家经济最困难的时候,曾出现过断炊的现象,这更是雪上加霜,罗布泊本来植物就很稀少,可以吃的如榆树叶子沙枣树籽,甚至骆驼草,几乎都被他们拿来充饥了。?<br> 这里我们想起当时聂荣臻元帅“征集”粮食的一段话:我以革命的名义向大家募捐,请求你们立即搞一点粮食和副食支援我们的试验基地吧,我们的科技人员太苦了,他们能不能活下来,是关系到国家前途和命运的大事。今天的朋友们,你们可曾想到过,曾经有过如此困难、如此忍饥挨饿的人把原子弹搞出来,有了他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强大中国。这难道不是奇迹吗?他们发自肺腑的奉献之歌,将会世代流传下去。?<br> 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看到的能量是闪光,科学家把它叫做光辐射,有极强的亮度,但是它怎么能比得上从事我国原子弹事业的科技人员的内心精神世界的闪光呢??<br>朋友们,请让我们记住那个年代,因为我们的生活曾是那样艰辛,那样忍耐,那样奉献,那样悲壮;那段难忘的人生历程,让我们实现了强国之梦。 <br>)
长城论坛»史海钩沉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
1964年10月16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获得完全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5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40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中国大地,深秋的夜晚,首都长安街上蜂拥的人群,[
阅读全文]
![](http://discovery.hebei.com.cn/xwzx/tmpd/wxxk/201004/W020100408581515282862.jpg><br>行星WASP-12b在极近的距离上围绕主星旋转,强大的潮汐力使它极度浮肿,行星上的物质也正在流失<br><img src=http://discovery.hebei.com.cn/xwzx/tmpd/wxxk/201004/W020100408581518037983.jpg><br>推测存在的超级地球<br> 中外天体物理学家联合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明确,太阳系外的一颗巨大行星正在被它的中央恒星扭曲和摧毁——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这颗名为WASP-12b的行星体形为何会异常庞大。<br><br> 这一发现不仅可以解释WASP-12b上发生了什么,还意味着科学家获得了绝无仅有的一次良机,来观测一颗行星如何步入它生命的最终阶段。这项研究的合作者之一、北京大学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Kavli Institute for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所长、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克鲁兹分校的林潮教授说:“这是天文学家第一次见证一颗行星正在发生的瓦解和死亡过程。”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是北京大学新成立的一个研究机构,在这项研究中承担了主要工作。他们在2010年2月25日出版的《自然》杂志上公布了这些发现。<br><br> 这项研究的第一作者李抒璘当时仍在科维理天文与天体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她和一个研究小组分析了这颗行星的观测数据,证明其主星的引力如何一边使这颗行星“浮肿”,一边加快了它的迅速瓦解过程。<br><br> 发现于2008年的WASP-12b是过去15年来在太阳系外发现的400多颗行星当中最难以理解的一颗。它围绕着御夫座中一颗质量与太阳相当的恒星运行。和大多数已知的太阳系外行星一样,WASP-12b是一颗巨大的气态行星,在这方面跟太阳系里的木星和土星有些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在极近的距离上围绕主星旋转,到主星的距离只有日地平均距离的1/44。另一个奇怪之处是,它的体形远远超过了天体物理模型预言的大小。根据估算,它的质量只比木星多大约50%,半径却大了80%,体积是木星的6倍!它还异常灼热,面向主星那一面的温度超过2,500℃。<br><br> 这些研究人员认为,必定有某种机制使这颗行星膨胀到了如此出乎意料的程度。他们把分析焦点放在了潮汐力上,认为WASP-12b上强大的潮汐力足以产生观测到的种种效应。<br><br> 在地球上,地球和月球之间的潮汐力导致海洋一天有两次潮起潮落。然而,WASP-12b距离主星非常近,因此这颗行星上的潮汐力会非常巨大,甚至完全改变了这颗行星的形状,从球形变成了接近橄榄球的形状。<br><br> 这些潮汐力不光会扭曲这颗行星的形状。通过持续不断地改变行星的形状,潮汐力还会在行星内部造成摩擦。这种摩擦产生热量,导致这颗行星膨胀。林潮教授说:“这是第一次获得直接证据,证明行星内部加热 (或者说‘潮汐加热’)能够使这颗行星膨胀到目前的大小。”<br><br> 这些研究者说,尽管WASP-12b非常巨大,它却面临着早早夭折的命运。事实上,过度“浮肿”正是麻烦之一。由于体形过度膨胀,这颗行星已经无法在与主星引力的拉锯战中留住自身的物质。李抒璘解释说:“WASP-12b以约每秒60亿吨的速率向中央恒星流失质量。以这个速率,这颗行星将在一千万年里被中央恒星完全吞噬。这听起来似乎是一个很长的时间,但是对于天文学家来说,这个时间很短。这颗行星的寿命仅为地球目前年龄的1/450。”<br><br> 从WASP-12b流失的物质不会直接掉入主星,而是在主星周围形成一个盘,盘旋着缓慢流入主星。对WASP-12b轨道运动的深入分析表明,这个盘中还存在另一颗质量较小的行星在扰动它的轨道。这颗行星很可能是一颗大质量的类地行星——俗称“超级地球”。<br><br> 这个行星物质盘以及包含在其中的超级地球,都可以用现有的观测设施探测到。它们的性质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明确WASP-12b这颗神秘行星的历史和命运。(供稿/李抒璘)<br> <br>)
来源:环球科学杂志时间:2010-04-0816:03:00
行星WASP-12b在极近的距离上围绕主星旋转,强大的潮汐力使它极度浮肿,行星上的物质也正在流失
推测存在的超级地球
中外天体物理学家联合组成的一个研究小组已经明确,太阳系外的一颗巨大行星正在被它的中央恒星扭曲和摧毁——这一发现有助于解释这颗名为WASP-12b的行星体形为何会异常庞大。
这一发现不[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