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俗习惯,有些习惯是祖上遗留下来的,几百年,甚至上千年了。也有些是人们后来兴出来的。
我们这里的习惯也不尽相同,我把基本流行的风俗例举一些。
这一节写起来有些费劲,一没有现成的资料,二是我有些自己也不懂,还要打电话问问家里的老人。要写详细可能很多,分几个小节来完成。如果有不妥之处,请家乡看客加以指[
阅读全文]
过年在家的几天,我除了拜年外天天呆在家里,真真越发可爱了,会说很多与他实际年龄不相衬的话,叫我不要买一些浪费的东西,他不吃,把钱聚起来还债。还有说,长大了他也到船上去帮我搞船。看他说这话的时候真是可爱。
我也珍惜过年在家的这几天,人们常说,小别胜新婚,夫妻天天在一起,体会不到那种感觉,今年过年我真是特别幸福,只是制造工厂常[
阅读全文]
上船后的一段时间,每到晚上就是思念妻子,一天我写下了这样一首打油诗:
妻在闺室我在舟,
分居两处心连心。
他人不知情和意,
长江流水知我心。
春风日日刮得紧,
木偶那得不动心。
一月分别如半载,
一年不知怎么过。
妻子想我到如今,
时时念著心上人。
为了将来小康乐,
[
阅读全文]
上船后,开始是什么都新鲜、好奇。时间长了,有很多的缺点就冒了出来,比如,术做饭的手艺很差劲,吃不惯。有时说他几句,他回复我,要吃好到家里去吃。我叹气,没有共同语言,有时在行船过程中只得自己做。
人们说,能合老婆莫合船,这话也许有些道理。
还有,说话不投机,粗话、脏话什么都有,我很不习惯。打交道的对象也有很多刁钻的人。[
阅读全文]
一个人一生中发生的事情很多,要想一点一滴地写下来,三年或许还写不完,我这没有水平的文章,竟然也得到很多人的赏识,很少这么高兴。有了这个机会,很想多写写。但是心有余,力不足啊!加之在语言上,没有精彩的描述和练达。还是尽量少写为好。搞船的过程不再多描述了,摘录我的几篇日记吧。(原文)
一九九五年二月二星期三(晴)
今天终[
阅读全文]
那年我们从7月份动手造船,到年底一切结束。船总造价516584元。开航费还不包括在内,但也和预计的差不多。术缺了两万元,余下所欠的全是我补充的。
老徐家的船也和我们一道结束的,因为他家的船大些。两条船决定开年后一道开航。
办航行簿,考驾照,这些手续都很方便。县里为了农民发展运输业,一切手续简便。一两天就能办好,只要交上合适的费[
阅读全文]
写这节之前,我声明一下,不是我有多大本事,一个很好的教师职业不做,竟然做一般普通农民都能做的事,这有什么光彩?那时,我原是一个英语专业的高才生(自吹一下),居然造起船来了。再说已经三十四岁的我,也没有什么聪明之处,只是有些事走在别人的前面,我的坎坷的路还在后头。但从我的个性大家可以看出,我走得还比较稳。但有些事也和走路一样,你[
阅读全文]
立船台造船,要经过两个部门审批的,一个是圩局,另一个是用电站,但手续简便,只需缴纳一定费用就行。船台的基础主要是砖,用水泥砌上一个个墩子。再把角钢铺在墩子上(角钢在后一步,正好用在船上),这样就是一个平整的船台了。
说到造船,我们这里是全国有名的,都是农民自己放样打造,多年来的经验积累,船型好看,装载货物后行得快,而且成本[
阅读全文]
从前的高淳人,因为交通闭塞,很少出门。也有出门做生意的,无非是两种人,一是从水路,自己趟一只小鸭船,在船上集一个小蓬子能睡觉,再带些米、硬柴和一个缸灶锅(也叫缸缸锅,由陶瓷烧制而成的小灶),走到哪里,就在哪里住下,经常带上自己家产的棉布和农副产品去外地换钱或换木桶、脚盆澡盆之类的。也有换木料回来盖房的,反正什么划算换什么。
[
阅读全文]
钢材的价格正在回落。从88年每吨1500元,每年以500元一吨的价格递增,到93年最高每吨卖到4000多。现在每吨3450元。比上一年下跌了500多元。
走哪条路就修哪顶桥。现在我对钢材也有了详细的了解。造一条500吨的船大约需要钢材70吨左右,其中板材40多吨,角钢,槽钢,圆钢共20多吨。40多吨的板材,其中可配十几吨拆旧板。
我和余、术、老四决定合资搞船以[
阅读全文]